在先前的一則報道中,我們曾經提到日本最大的便利店品牌 7-Eleven 的覆蓋能力有多么可怕:超過 2 萬家門店,幾乎與同樣遍布全國的日本郵局一樣多。而在每一家便利店中,能夠提供的服務種類都在上千種,可謂是真的十分“便利”。
但今年年初,隨著三大便利店品牌公布今年的開店計劃,日本人反而又開始擔心起來了:幾年之后,日本全國的便利店總數就可能突破 6 萬家,遠遠超過了此前行業預估的 5 萬家的市場飽和容量。便利店越來越多,對消費者是好事,但對從業者來說,競爭勢必會變得比以往更加激烈。
目前,在東京這樣的大城市中,便利店的密度已經相當之高,平均每 2000 個人就擁有一家便利店。但隨著這些品牌逐漸向內陸地區的小城市擴展市場,按照日本總務省統計局的數據計算,目前日本全國平均每 2329 個人就有一家便利店,幾乎到哪都能陷入便利店的包圍里。
通過多開店、密集布點的方式,的確可以減少門店配貨時候的物流成本,也能降低每家門店在高峰時期因為排隊造成的效率損失。但一旦店開得太多,就不是提升效率,而是要互相搶生意的程度了。
日本特許經營協會公布的數據就顯示,從 2012 年開始,整個便利店行業的同店客流量就處于持續緩慢下降的過程中,2016 年 2 月至今更是連續微跌了 12 個月。
為了守住銷售額的增長,便利店品牌不得不在自家的商品種類上動足腦筋,以滿足更多元復雜的市場需求。7-Eleven 就曾表示,他們能在客流量持平的情況下,保持銷售業績連續 55 個月增長,都要有賴于他們向市場推行的一系列新咖啡飲品和鮮食產品,抬高了客單價。
但未來,這樣的增長法寶也有可能失靈:目前,日本的超市、藥店也紛紛開始向便利店學習,在店內提供簡單加熱就可以食用的餐點和飲料,相當于在正面爭奪便利店的生意。
而提高消費頻次,可能是更長久有效、但也更難做到的一個解決方案。上班的早飯咖啡、午餐的便當、下午茶的零食、晚餐的速凍食品,日常消耗的香煙、酒水、日用品……既然越來越多的需求都能夠在便利店內得到滿足,就應該促成他們在此多次消費的習慣。
不過,在一份涉及各年齡層次、總數超過 11000 人的統計中,最近三年每周至少去一次便利店的消費者比例,并沒有太大幅度的增長。而且增長最快的,還是那些年齡比較大、每周只去一次便利店的“嘗鮮型”用戶,真正能做到天天都去的消費者比例,一直都不到 2%。
另外從業者最發愁的事情還有:本來這些年日本各行各業就都有一定程度的用工荒,店越開越多的話,豈不是更加難以保證新店的服務質量?
按照東京勞動局近幾年的統計,以便利店、百貨公司為主的零售行業,這幾年的“求人倍率”已經從 1.74 飆升到了 4.8,相當于原先發出 7 個崗位需求,最終能招到 2 個人,去年年底已經是接近 9 個招工需求才能找到 1 個雇員的水平了。
在日本這個將便利店模式發揚光大的國家里,似乎很快就能見到行業為對抗衰落趨勢所做的一系列努力了。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
尋求報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注明"轉載來源"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中研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
煩請聯系: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精彩推薦
圖片資訊
行業研究院
黃芪為藥食兩用品種,其年需求量較大且呈穩升態勢。在當
中國智能制造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同樣也是大部分處于研發
智慧城市是把新一代信息技術充分運用在城市的各行各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