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裹挾著明星、高杠桿、炒殼等刺激腎上腺素的收購大戲正式以趙薇全身而退告終。
根據萬家文化最新披露的股權轉讓公告,趙薇旗下的龍薇傳媒原本與萬家文化控股股東萬好萬家集團在2月13日簽訂的《補充協議》,約定龍薇傳媒以5.2億元的總價從萬好萬家集團手中購買萬家文化約5%的股權,并且萬家文化已收到首筆轉讓款2.5億元。交易雙方在30個工作日內辦理完股權過戶手續。現在30個工作日到期,龍薇傳媒卻沒有派人去配合辦理股權過戶手續。
龍薇傳媒為何不按協議約定完成過戶?雙方是否存在違約?對上市公司帶來什么影響?
記者致電萬家文化董事長孔德永采訪,孔德永聽到記者的媒體身份旋即掛斷了手機。記者也撥通了萬家文化證代辦的電話,并按工作人員的要求發送了郵件采訪提綱,截至記者發稿未收到回復。此前接受過記者采訪的龍薇傳媒內部人士手機,則從今年2月起就一直處于關機狀態。
上海證券交易所也就上述問題問詢萬家文化,并要求在3月31日之前回復。
沒有控制權,5%的股權就是雞肋?
去年年底,趙薇將以30億元向萬家文化控股股東協議收購其手上近乎全部的萬家文化股權,進而入主萬家文化的消息,牢牢霸占住財經界和娛樂圈的頭條。而隨著時間的推進,監管層的一步步逼問,趙薇只用6000萬元自有資金,其他全靠金融機構騰挪撬動的杠桿大法顯現,頓時爭議四起。
跨過雞年春節,趙薇給出了一個“瘦身版”的收購計劃。稱由于輿論趨緊,銀行態度轉變,融資計劃“夢碎”,不再以30億元向萬家文化收購29.135%的股權了,而是用5億元買下萬家文化約5%的股份。
而且龍薇傳媒方面在監管層的問詢下還表示,取得萬家文化約5.04%股權后,不會參與上市公司的經營管理活動,沒有合作開展影視傳媒領域重大項目的計劃,沒有后續進一步增持公司股份的計劃,且自本次增持之日起未來6個月內也不會減持所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未來12個月內沒有繼續增持萬家文化的計劃,未來6個月內也不會減持上市公司股份。
趙薇為什么還要買萬家文化5%的股權?尤其是對于萬家文化這樣一個頻繁“炒殼”,主業多次變化,且增長乏力的公司。難道趙薇真的看好“萬家文化未來發展”?這些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市場關注的焦點。
而如今趙薇放棄過戶5%的萬家文化股權,似乎說明了一切。
“可以這么說。趙薇做不了控股上市公司的話,那她參股上市公司,對她來說意義根本不大。她的主要目的,是要拿到上市公司的主導權,將資產注入上市公司,以此得到超額的回報。”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銀行撤資讓龍薇傳媒的收購受挫,沈萌分析,如果控股不成就直接不買了,好像顯得“吃相太難看”,所以可能先給出一個5%的收購方案。但事實上,如果趙薇一旦不能成為上市公司控股股東,那么5%的萬家文化股權對趙薇來說就是“雞肋”,所以現在干脆放棄5%的股權,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法律人士:股價下跌就是最顯見的風險
“之前志在必得,現在發現被打蒙了,不及預期。對于趙薇、黃有龍這種謀求資本運作的人來說,肯定不會戀戰。不會深陷泥潭,一定是盡早撤離,去找下一個獵物。”沈萌評價道。
用“深陷泥潭”來形容萬家文化,并不為過。2月27日證監會已對萬家文化下達了《調查通知書》,稱萬家文化涉嫌違反證券法律法規,證監會決定對其進行立案調查。
萬家文化若因此立案調查事項觸及《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規定的欺詐發行或重大信息披露違法情況,公司股票將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公司存在退市風險。
至于龍薇傳媒未按時過戶股權是否涉及違約,記者也詳細查閱了龍薇傳媒與萬家文化控股股東萬家集團先后簽訂的《股權轉讓協議》和《補充協議》。
《補充協議》顯示,龍薇傳媒全部以現金形式向萬家集團支付股份轉讓價款。截至《補充協議》簽署之日,龍薇傳媒已向萬家集團支付股份轉讓價款人民幣2.5億元,剩余股份轉讓價款人民幣2.7928億元,龍薇傳媒應于《補充協議》簽署之日起35個工作日內匯入萬家集團和龍薇傳媒雙方共同開設的銀行共管賬戶,標的股份完成過戶后轉入萬家集團賬戶。
而萬家集團、龍薇傳媒雙方的股份過戶,則是在《補充協議》簽署之日起的30個工作日內。值得注意的是,對于這項過戶的說明,公告中還專門指出“因龍薇傳媒原因未能辦理的除外”。
也就是說,現在雖然過戶的時間到了,但轉讓余款的時間還沒到。
萬家文化公告提出,《補充協議》生效后,萬家集團、龍薇傳媒雙方此前簽訂的轉讓近30%股權的《股份轉讓協議》應履行而未履行的義務不再履行,在《補充協議》得到完全履行后,雙方即互不追究對方任何違約責任。
“是否違約,要看雙方約定的細則。”一位律師對記者表示,按照現在的情況,龍薇傳媒應該是既沒有繳納尾款,也沒有完成股票過戶。所以從股票的權屬上,萬家文化沒有風險,因為股票沒有交割。“但股價變動的風險卻實在的發生了,跟賣給龍薇傳媒時萬家文化的股價相比,現在已大幅受挫。這就是最顯見的損失。”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
尋求報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注明"轉載來源"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中研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
煩請聯系: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精彩推薦
圖片資訊
行業研究院
截至2016年底,我國65周歲及以上人口15003萬人,占總人1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是研究人
隨著近一兩年大泉州各個地區房地產市場的持續升溫,特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