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需醫療再次走上輿論風口。 從4月1日起,廣東省中醫院醫生除開設日常門診外,部分醫生增加夜診、周六下午診、周日診、節假日診及特需日診出診時間。根據其官網公示的涉及近500名醫生的特需門診費用表,最高診查費達1000元。
廣東省中醫院回復記者:“這是在原有門診醫生出診不變的情況下,醫院動員院內名專家利用個人休息時間和節假日,增開特需門診、夜診和假日門診。希望有效緩解目前醫療資源不足現狀。”
此前,廣州、北京等城市的多家公立醫院也在提高特需醫療價格。取消藥品加成后,公立醫院發展特需醫療以彌補醫改砍去藥價加成的收入。
但特需醫療與公立醫院公益性是否存在沖突,一直廣受非議。由于醫生自由執業、職稱薪酬體制改革尚未實質性落地,優質醫療資源仍由公立醫院主導,特需醫療的存在使得民營醫療機構無法發揮價格優勢。政策上,對特需醫療也是以限制為主。
再次提價
廣東省中醫院門診辦在醫院官網上發布的一則《通知》,公布了488名醫生的診查費。診查費共分10級,對應的醫生覆蓋了醫院各個科室。最高診療費1000元,對應的醫生是國醫大師禤國維,最低50元。其中診查費為100元的專家最多,共206名。
這并非廣東省中醫院首次提高特需醫療診查費。早在2010年,該院就曾下發調價公告,從2010年8月1日起開設特需醫療門診,由國家級、省級名(中)醫專家出診。彼時,禤國維的診查費為300元,這一舉措在當時曾引起不小爭議。
廣東省中醫院稱此舉為:“在滿足基本醫療服務基礎上,為分流不同就診需求的患者,廣東省中醫院根據上級文件精神,嚴格按政府相關部門下發價格政策文件要求執行。”
另一名醫院負責人向記者強調:“只有禤國維的特需門診是1000元診金,其他特需門診收費標準在50-600元不等,這些標準是經物價部門審核通過的。”
特需醫療始于上世紀90年代,前身多為外賓、高干病房等,后期逐步取消了身份限制。演變至今,公立醫院的醫療服務可劃為基本醫療與特需醫療,由醫保承擔基本醫療,特需醫療患者自費或商業保險承擔。
“對醫生可能是好事,這體現了醫院對優秀醫生價值的肯定。”和新醫生集團創始人、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張子謙醫生告訴記者,“特需醫療主要對接中高端患者需求。診查費的定價一直比較低,優質醫生資源一直搶手,對有支付能力的患者來說也是滿足需求的途徑。”
雖然價格提升了,廣東省中醫院的專家號依舊一號難求。3月30日,記者查詢廣東省中醫院微信掛號端口發現,禤國維的所有門診均為特需門診,其在廣東省中醫院各個分院的號源均已掛號,包括該院大德路總院4月6日的全部號源。
“自己掛號根本掛不上,有人提前兩個星期準備搶號還是搶不到,”一名不久前向禤國維求診的患者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當時的掛號費是300,診療大概5分鐘,因為不能刷醫保我就沒有再去了。中醫的療效需要時間檢驗,效果還不好說。”
另一名販賣該院“黃牛號”的賣家向記者表示:“本周禤國維的號沒有了,需要守退號。平時還是能守到的,但下周就漲價了,守退號也比較棘手。”
尚存爭議
除廣州中醫院外,廣州多家醫院的特需門診也相繼提價,如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中山六院等。去年年底,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在院內張貼出“特需醫療服務價格公示”,稱從2017年起,調整特需醫療服務部分項目收費價格,其中中大系知名醫生及二級教授以上醫生提價最多,從100元漲至500元。
其他省市的特需醫療服務價格也在放開。如北京市發改委、衛計委、人社局去年出臺新政,從2017年1月1日起,公立醫療機構開展的特需醫療服務、新增醫療服務和部分醫療服務項目價格,將執行醫院自主定價。
清華大學醫院管理研究院研究員曹健告訴記者:“公立醫院設立特需醫療,用來補充普通醫療。以前還沒有藥品加成,特需醫療的診查費用比較高,盈利情況比較好,普通醫療因為定價低、財政補貼有限、運營成本高等問題,一般是虧損的。”
張子謙則認為:“醫生出診時間主要在節假日,是醫生利用自己空余時間來做這個事情,所以醫院沒有動用日常門診的資源,沒有增加太多額外投入,主要是護士、收費系統等投入。這可以看成是醫院市場化探索的一次嘗試,但是能走多遠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長期以來,特需醫療與公立醫院公益性是否存在沖突一直廣受非議。
2011年,上海就有文件限制公立醫療機構開設特需醫療服務,鼓勵有條件的公立醫療機構對特需床位實施剝離,以人員、品牌、技術等形式,在兩個醫療拓展區內與社會資本合作辦醫;北京曾提出公立醫院將在3-5年內取消特需醫療服務和國際醫療部。
另據國務院辦公廳此前發布的《關于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公立醫院特需醫療服務屬于被限制的內容,提供特需服務的比例不超過全部醫療服務的10%。
“核心在于政府要明確公立醫院辦醫的定位,是回歸公立醫院醫療倫理,還是低中高端市場通吃,”一名分析師向記者指出,“去年因為醫藥分家、零加成,使得原先的補償機制出現真空狀態,政府也沒有建立相應的補償機制。這似乎也可以解釋醫院要提升特診費用的原因。”
價格放開背后,受傷最重的可能是民營醫療機構。
張子謙認為:“雙方的成本投入、品牌影響力不同,當公立醫院涉足中高端醫療服務時,民營醫療機構沒有成本優勢。可能也會使公立醫院形成‘窮人補貼富人’,因為公立醫院的成本平攤下來,使得富人在公立醫院的特診費用反而低于民辦醫院,這也有占用有限的公辦醫療資源之嫌,哪怕公立醫院只用節假日時間來開設特診。”
“公立醫院是否要出讓全部市場、民營醫院提供的服務是否公立醫院就不能參與,這個需要討論。其實公立醫院通過特需醫療補貼普通醫療,可以更好地保證公益性。加上民營醫療機構都在高薪挖醫生,醫院也需要通過特需醫療把人才留住。”上述分析師說。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
尋求報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注明"轉載來源"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中研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
煩請聯系: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精彩推薦
圖片資訊
行業研究院
隨著園區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地位愈加重要,產業集聚程度越
能源是全球發展和經濟增長的基本動力,作為三大能源之一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物質生活的水平不斷提出更高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