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一份針對北京中小學生校園欺凌情況的調查報告在北京發布,調查顯示,46.2%的學生有被故意沖撞的經歷,40.7%的學生有被叫難聽綽號的經歷,18.6%的學生有被同學聯合起來孤立的經歷。
校園欺凌有多嚴重?
——超四成被調查學生曾被叫難聽綽號
上述調查研究收錄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編寫的《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7)》中,該調查的樣本為北京市小學生(五年級)、初中生(初二)和高中生(高二),共抽取北京市12所學校,包括4所小學、4所初中和4所高中的學生,得到有效調查問卷1003份。
調查將校園欺凌類型分為“身體欺凌(故意沖撞)”、“語言欺凌(難聽綽號)”和“關系欺凌(聯合孤立)”。
調研結果顯示,46.2%的北京中小學生有被故意沖撞的經歷,有6.1%的學生幾乎每天都遭受身體欺凌;40.7%的北京中小學生有被叫難聽綽號的經歷,有11.6%的學生幾乎每天都遭受語言欺凌;18.6%的學生有被同學聯合起來孤立的經歷,有2.7%的學生幾乎每天都在經歷這種關系欺凌。
哪些孩子更易遭校園欺凌?
——小學生、初中生遭欺凌頻度更高
從被欺凌學生的主要特征分析,上述調查結果顯示,被欺凌頻率在學段之間的分布差異顯著,小學生和初中生比高中生遭遇更高頻率的欺凌。
從性別來看,調查顯示,男生在身體欺凌、語言欺凌和關系欺凌及綜合欺凌指數上的得分均高于女生。
從學校來分析,普通學校比優質學校學生更多地遭遇校園欺凌,且具有顯著性差異。報告稱,這里的優質學校是指與其他學校相比,學校教育的師資、設備和經費投入較高,并且聲譽度普遍很高的學校。
此外,上述調查顯示,校園欺凌在學生地域和家庭方面也有所區分,外地學生在身體、言語和欺凌指數三個方面的平均得分均顯著高于京籍本地學生,但在關系欺凌上的差異表現并不顯著。在家庭方面,家庭經濟水平較低的學生更多地遭遇欺凌,但主要體現在關系欺凌上。
校園欺凌對孩子有什么潛在傷害?
——性格畏縮,更易產生焦慮、敵意、沮喪
上述報告探討了兒童受欺凌經歷與其發展之間的關系,并指出,被欺凌經歷會在一定程度上傷害兒童的非認知能力、學校投入乃至學業成績等。
校園欺凌對于兒童非認知能力的影響包括,比較難以信任他人,性格上可能比較畏縮,缺乏利他精神,不夠慈悲,不利于人格的健全發展;更容易焦慮、生氣、敵意、沮喪或脆弱,并且遭遇的欺凌程度越高,表現更明顯。
此外,遭遇校園欺凌的兒童更少擁有對學校的歸屬感,表現出對學習更少的興趣;并且更少投入到學校的學習、課外活動中。
報告建議,學校應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上述研究顯示,遇到問題能主動跟老師溝通的學生,更少遭遇校園欺凌。學生應改善同伴關系,結交同班好友,研究認為,有同班好友的兒童的受欺凌情況顯著少于沒有同班好友的兒童。
此外,報告建議,父母應避免缺位,并盡量親自照顧兒童,而非交由他人,父母應采取情感溫暖,而非拒絕或過度保護的教養方式,加強父母與兒童的溝通和參與。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
尋求報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注明"轉載來源"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中研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
煩請聯系: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精彩推薦
圖片資訊
行業研究院
近年來,資產評估行業不斷開拓創新。在服務混合所有制經
智能家居是以住宅為平臺,利用綜合布線技術、網絡通信技
企業信息化是指企業以業務流程的優化和重構為基礎,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