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億人民幣的日本藤田美術館專場,2.29億港幣的明宣德青花大碗,這是最近在國際拍場上出現的中國“國寶”。
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曾被日本藏家所擁有。如此高密度、高級別的中國藏品被拍賣,引發了廣大藏友對日本“拋售”中國文物的廣泛關注。
日本藏中國文物天價成交
近日,香港蘇富比2017春季拍賣會在香港會展中心舉槌。作為本季蘇富比香港重要拍品,明宣德青花魚藻紋十棱菱口大碗以6500萬港元起拍,經過幾輪激烈爭奪,最終以2.29億港幣成交。
今年3月,備受關注的《宗器寶繪—藤田美術館藏中國古代藝術珍品》專場在紐約洛克菲勒會展中心舉行。經過現場激烈的競拍,最終以2.628億美金成交(合人民幣18.11億人民幣),成交率達到87.1%。專場中最重要的10件書畫和青銅作品,成交2.494億美元,合計人民幣17.46億元,占整個專場總成交額的94%。
據了解,這些藏品都出自日本,購買者多為中國人。紐約專場的委托方為日本藤田美術館;明宣德大碗雖然并未透漏委托方,但曾為日本藏家收藏。
同時,這幾批重要藏品的委托方都選擇了國際大型拍賣公司。“藤田美術館之所以不選擇來中國委托中國拍賣企業拍賣,主要原因是顧慮中國文物藝術品法律制度的不利因素。影響境外中國文物藝術品入境拍賣的門檻和風險主要有三:一是文物藝術品入境稅收,二是流失文物入境法律風險,三是文物拍賣政策不確定性。”中央財經大學教授、拍賣研究中心主任劉雙舟分析說。
如此眾多高品質的日本藏中國藝術品出現在國際拍場上,“日本是否高價拋售中國文物”一時間引發國內的廣泛關注。
中國文物在日本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完全統計,在全世界47個國家、200多家博物館的藏品中,有164萬余件中國文物,但這個數字并不包括海外私人收藏。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共有1000萬件左右。
中國文物外流的時間主要集中在1900年到1949年,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外國學者來中國探險,直接從中國以低價購買或免費帶走文物。比如英國探險家斯坦因從王道士手中買走敦煌古文書、古佛畫等;二是外國收藏家直接到中國購買文物,包括從中國收藏家手中、中國古董市場購買;三是中外古董商人在中國以低價收購文物,再販賣到外國。
據了解,中國文物主要流向日本、英國、法國等。據中國官方統計,自1931年至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被日本掠奪的文化財產1879箱,被搶文物不計其數,僅戰后日本方面自己統計的數據就高達360萬件。
建國后,日本仍然在大量收購中國文物,一直持續到上世紀90年代。“歐洲、日本都曾是中國文物收藏重鎮,但現在歐洲幾乎被榨干。日本藏中國文物的數量依然非常驚人,很多國內中小拍賣公司的老總常駐日本,征集中國藏品。”資深藝術市場人士王女士說。
為什么“拋售”中國文物?
“收藏本質上也是一種經濟行為。日本從90年代進入‘失去的20年’,就一直在釋出包括中國文物、印象派在內的藝術品。此次藤田美術館集中釋出了一批高精尖的藏品,這才引發大眾對于日本‘拋售’中國文物的聯想,其中這種現象已經存在了十幾年。”
另外,“日本新生代對中國的興趣比老一代差很多,中國藏品價格高于日本本土藝術,入手難度較大”,很多新生代藏家把注意力轉向日本本土藝術。所以,老藏家也急于把手中中國藏品釋出。
據了解,日本藤田美術館出售這批中國“國寶”主要是為了獲取資金重新修繕美術館,以保證未來的發展。“博物館的設施已經有些陳舊,將來他們會更注重日本藝術、茶道藝術。”佳士得亞洲藝術主席石俊生此前介紹說。據參觀過藤田美術館的李靜介紹說,這個美術館確實已經比較破舊,展覽條件非常差。
談到為什么藤田美術館在這個時間點上拍這批藏品,業內藏家都表示,“這批藏家的水準非常高,無論什么時候拿出來都會創造天價,無所謂時間點”。
除了高端藏品,中國拍賣行也在日本大量征集普通藏品。除了貨源充足,在日本的價格要比國內低,主要原因包括,“第一,他們當時搶回去或買回去,價格很便宜,如今已經翻了很多倍,心里預期沒有那么高;第二,中國藏家去到日本收東西的比較少,而當下日本收藏藝術品不多,某種程度上需求不暢。”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
尋求報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注明"轉載來源"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中研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
煩請聯系: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精彩推薦
圖片資訊
行業研究院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
粘土磚瓦及建筑砌塊行業研究報告旨在從國家經濟和產業發
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銀行IC卡市場發展面臨巨大機遇和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