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板塊表現不佳行業內部分化將會加劇
今年是醫藥行業政策大年,當前的醫保、藥政環境正在發生正本清源的劇變,對創新藥和優質藥品非常有利。主要體現在,今年出臺的國家新版醫保目彔,也體現了鼓勵創新和限制輔助用藥的思路,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則會使優質藥品、CRO和制劑出口企業受益;醫保控費追求藥品臨床性價比,限制輔助用藥;CFDA加速藥品審評、綠色通道的政策對創新藥非常有利。另外,國際分工和藥品許可人制度催生出CMO的新業態,兩票制全面推廣對制藥企業的營銷模式也構成巨大影響。
對于藥品生產企業來說,很大程度上,會受到仿制藥一致性評價相關政策的影響。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分析,仿制藥一致性評價的細則以及第一批名單已經于今年上半年出臺,規定第一批289個品種必須于2018年之前完成。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企業將享受優先采購以及醫保支付方面的傾斜,3年內未通過者則喪失市場資質,這將進一步促進優勝劣汰,推升行業集中度。
政策規定,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品種,在醫保支付方面予以適當支持,醫療機構應優先采購并且在臨床中優先選用。同品種藥品通過一致性評價的生產企業達到3家以上的,在藥品集中采購等方面不再選用未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品種。對于那些優質仿制藥企業:有望率先通過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在行業去產能的過程中生存下來。
不過,行業洗牌在所難免。
政策規定,已在歐美日獲準上市的仿制藥,可以國外注冊申報的相關資料為基礎,按照化學藥品新注冊分類申報藥品上市,批準上市后視同通過一致性評價;在中國境內用同一生產線生產上市并在歐美日獲準上市的藥品,視同通過一致性評價。這對于那些制劑出口企業非常有利,節省了開展生物等效性的時間,給競爭對手給予更大壓力。
另外,仿制藥一致性評價,也催生了醫藥領域CMO模式,改變了醫藥生產模式。新藥研収面臨成本高、周期長、風險大的困難,而監管部門對藥效確認、生產安全和環境保護等斱面的要求也趨于嚴栺,制藥企業總體運營成本快速上升,迫使相當一部分老牉藥企放棄原先的全產業鏈模式,將重心轉移到產品布局與全球運作上,而把研収和生產環節通過外包形式剝離出公司本體。步入21世紀后,“專利懸崖”的出現加速了這一趨勢。
不過,這也會在很大程度上推動行業格局的改變。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
尋求報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注明"轉載來源"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中研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
煩請聯系: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精彩推薦
圖片資訊
行業研究院
房地產策劃代理行業研究報告主要分析了房地產策劃代理行
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電子陶瓷市場發展面臨巨大機遇和挑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