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十周年后走下神壇 蘋果在中國市場正逐漸失寵
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曾經有句經典名言:領袖和跟風者的區別就在于是否創新。2007年iPhone頂著喬布斯的“光環”出世。當年6月29日,iPhone在美國正式發售,全美數千名消費者在蘋果店外排隊,渴望“先用為快”。而在過去十年,蘋果無疑是全球智能手機領域的主導者,甚至有人做出這樣的評價:iPhone就是這樣一個產品,它把時代分成了有iPhone之前的時代,和iPhone時代。這兩個時代截然不同。的確,iPhone的誕生重新定義了“什么是手機”。除了能夠運行臺式機或筆記本電腦所搭載的軟件外,iPhone也從外觀上打破了黑莓、諾基亞以及摩托羅拉所引領的硬件更迭,并且將數字娛樂帶到了消費者面前,讓消費者知道手機并不是只用來打電話和發短信。
而在中國市場上,iPhone還有著另外一層“意義”。科技從業者以及極客,成為了中國市場上第一批使用iPhone的人。錘子創始人羅永浩回憶稱,作為第一代iPhone的使用者,自己曾經趴在網上看直播,因為過于喜愛還托好友馮唐在美國買iPhone帶回國。為了能正常使用,羅永浩還跑到中關村做電腦生意的水貨商那里求破解。而隨著iPhone風潮的興起,即便是價格昂貴,也并沒有影響它成為街機,購買iPhone逐漸成為一種身份的象征。從某種程度上說,iPhone給中國市場帶來了一種階層式“標簽”運動。
隨著蘋果這幾年創新乏力,iPhone的吸引力也在不可否認的降低。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DC統計,在中國市場上,今年一季度iPhone的市場份額已滑落至第四。蘋果的合作方之一高通(Qualcomm)甚至公開批評蘋果已經很少成為任何新技術的首發廠商,轉身與更多的中國廠商合作。“這表明蘋果愈發依賴像高通這樣的公司對最具革命性的技術進行研發投入。”高通在一份聲明中如是強調。
“不勞而獲”的中國市場
曾經,在中國這個僅次于美國本土的全球第二大市場,蘋果依靠著“終極精神圖騰(ultimate totem)符號”占領著包括中產階層在內的消費人群,并且在高端市場優勢絕對。可以說,當時的蘋果是“直接碾壓”其他競爭對手,當幾百元的國產山寨機依然橫行于市的時候,蘋果憑借著創新技術,把小小手機賣到了4000元以上。“如果降到4000元以下我就不會再買了。”一位蘋果的鐵粉告訴記者,自己幾乎不會落下每一款蘋果新品。
2012年1月13日,大批“果粉”在上海陸家嘴蘋果旗艦店排隊等候。當日,蘋果iPhone4S在中國內地正式發售。2012年的圣誕節前,iPhone5登陸中國內地。這款手機首個周末的銷售量便突破200萬部。因為蘋果的財年在9月結束,這樣的成績還沒有來得及納入蘋果的2012年財報。外媒當時評價道:蘋果是“不勞而獲”的教科書,沒有在美國那樣大規模的營銷和宣傳,卻收獲了大量的用戶。對此,當時已經成為蘋果接班人的庫克(Tim Cook)表示,中國有大量人口在邁入中高收入階層,蘋果的潛在顧客數量每天都在增加。
“這也許就是蘋果能在中國獲得如此巨大銷量的原因。對于一部分購買者來說,iPhone不僅僅是很酷的電子產品,更是成功的象征,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關心這款產品的功能。”一名在線零售負責人表示,在中國賺錢的速度太快了,有身份的人希望通過一些象征性的東西展示自己的成功。更少人關心蘋果這家企業的基本面,比如其對競爭對手的壓制,抑或是其代工企業富士康時常陷入用工環境輿論爭議。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
尋求報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注明"轉載來源"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中研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
煩請聯系: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精彩推薦
圖片資訊
行業研究院
餐飲配送服務行業研究報告主要分析了餐飲配送服務行業的
由于城市化進程加快,土地資源的稀缺、糧棉爭地的矛盾,
20世紀80年代初,在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