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煤價持續上漲,尤其是進入9月份以后,本是煤炭消費淡季,但煤炭市場仍舊格外瘋狂,煤價創下年內新高,并突破紅色警戒線,導致政策調控不斷升級。
今年以來,煤價持續上漲,尤其是進入9月份以后,本是煤炭消費淡季,但煤炭市場仍舊格外瘋狂,煤價創下年內新高,并突破紅色警戒線,導致政策調控不斷升級。
發改委強調要加快推進煤炭優質產能釋放后,再次組織多家煤企開會推進煤電運直購直銷,此舉意在減少中間環節的囤煤炒作,以保障供應。
需要一提的是,從去年以來,在煤價不斷上漲的同時,“煤販子”也頗為“瘋狂”。業內人士指出,在煤炭本就處于緊平衡的狀態下,流通環節囤煤進行炒作,助漲了煤價。進入11月份,隨著煤炭產能的逐步釋放以及各地煤炭消費減量的推進,煤價有望回歸合理。
“煤販子”囤煤炒作助漲煤價
近日,發改委組織神華、中煤等多個企業及相關部門召開深化推進煤電運直購直銷中長期合同座談會,重點研究推進電煤直購直銷、中長期合同以及東北等重點地區今冬明春電煤直購直銷資源銜接落實等工作。
上述會議的核心就是推進直購直銷,保供穩價。推行直購直銷的中長期合同,對于煤電雙方來講可以減少中間環節,大幅度地減少成本,保障供應,也有利于降低煤價。
從去年開始,隨著煤價的回升,“煤販子”再次重出江湖。今年以來,煤價上漲超出市場預期,在這種背景下,煤價炒作氛圍也愈發濃厚。
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在會上表示,有一部分人,為了利益在流通環節進行炒價,包括投資期貨看漲,也希望價格漲,所以現在一定要引導預期,讓社會上理性的看待煤炭行業目前的形式,現在不是煤炭緊張,僅僅是短期內的緊平衡。嚴格意義上來講,如果流通環節不囤那么多煤的話,現在連緊平衡也算不上。
他指出,去年煤價上漲的時候,從去年1月份到11月份,在工商上注冊的煤炭企業增加了5000家,這是單獨用煤炭流通關鍵詞梳理出來的,還有一些流通企業表面上沒有煤炭流通,實際上也在做煤炭流通,這個數量就更大了,大量煤炭流通企業的進入后,每個煤炭流通企業都能占用一定的資源,而這部分資源不是直接轉化在消費上的,這部分資源、占用是可以歸零的,它階段性的壓制了煤炭的緊張,造成助漲助跌,等待煤價上漲的時候囤煤,煤價下跌的時候往外銷煤。
同時,今年1月份到9月末,從事煤炭期貨投資的企業從3670家到9月末達到83679家。所以說現在煤價上漲,確實存在緊平衡的問題,但是總體供求是平衡的,目前流通環節據不完全統計有1.3億噸煤,如果把這些流通環節的煤轉移到消費環節,煤炭供求形式會大幅度緩和。現在問題是,煤價越上漲,進來囤煤的越多,囤煤時間越長,囤煤的數量就越大。
這也是發改委要大力推行直購直銷,減少中間環節囤煤來進行煤價炒作的主要原因。“現在煤價上漲在一定程度上有非理性的成分,從宏觀上必須通過預期引導和政策調整擠出非理性的成分,從而使煤炭行業能夠健康的發展,煤電上下游能夠協同發展。”連維良還表示。
煤價下跌拐點來臨
實際上,由于神華等大型煤企帶頭降煤價,目前的煤價已經趨于穩定。
根據發改委的統計,十一之前有22家煤企主動降價10元/噸,為穩定當前煤炭價格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此,多家煤企表示,9月初以來,煤炭市場供應偏緊,市場價格持續上漲,燃煤保供面臨巨大壓力。為穩定煤炭供需形勢、抑制煤炭價格快速上漲,決定進行調價。除了煤企紛紛降價,煤炭產能也在進一步釋放。目前“三西”地區聯合試運轉產能近3.2億噸,已經形成實際產量,后期產量將會持續釋放。
易煤研究院研究員張飛龍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來看,隨著“十九大“的臨近,安全生產檢查使得部分煤礦繼續關停,供應難以釋放,加上鐵路運力相對緊張,預計10月中上旬價格仍會相對堅挺。但進入下旬后,隨著11月份消費減量政策的落地,以及會后產能的釋放,供求形勢將真正出現改變,社會庫存中囤貨的“固定庫存”也將再次釋放形成“有效供應”。
他還預計,煤價的拐點已經臨近,短期的上漲已是“強弩之末”,進入11月份后,隨著消費減量政策的全面兌現,以及“淡季不淡”提前投資旺季行情,價格將逐步理想回歸。但業內還認為,由于仍處于供暖消費旺季,煤炭供應相對有限,煤價下跌幅度不會太大。
細分市場研究 可行性研究 商業計劃書 專項市場調研 兼并重組研究 IPO上市咨詢 產業園區規劃 十三五規劃
中研網 發現資訊的價值
研究院 掌握產業最新情報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上周,煤價已經超過紅色警戒線“600元/噸”,遠超今年長協基價535元/噸,下游電廠虧損嚴重。同時,神華和中煤暫停了...
4月份,以南方春汛和梅雨季節先后到來為標志,傳統的用煤淡季來臨,加之4月份的大秦線檢修和電廠機組檢修,促使沿海煤...
作為綠色稅收,我國資源稅改革以及水資源稅試點均已走過一年多時光。《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當前,水資源稅試點分步...
隨著日本第三大鋼鐵企業神戶制鋼所造假丑聞愈演愈烈,更多“中招”企業浮出水面。韓國媒體14日報道,在這起“造假門”...
隨著三季報披露期的來臨,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開始披露三季度業績或業績預告。記者通過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截至10...
日本神戶制鋼所篡改產品數據、以次充好的丑聞持續發酵。由于涉嫌數據造假的產品是制造業基礎物資金屬材料,這一丑聞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