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23年中國新聞出版行業競爭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
新聞出版行業研究報告旨在從國家經濟和產業發展的戰略入手,分析新聞出版未來的政策走向和監管體制的發展趨勢,挖掘新聞出版行業的市場潛力,基于重點細分市場領域的深度研究,提供對產業規模、...
2017年馬上就要結束了,在這個時候,人民日報也盤點了過去的一年之間發生在出版界的十件大事。它們都有哪些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1、迎接十九大重點出版物精彩紛呈
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組織下,全國共策劃、報送了2300余種迎接宣傳貫徹中共十九大的重點出版選題。經專家論證、篩選,分別選出97種主題出版重點選題和100種精品出版重點選題,如人民出版社的《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學習出版社的《全面從嚴治黨面對面——理論熱點面對面·2017》,北京大學出版社的“一帶一路”協同發展研究叢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時代大潮與中國共產黨》,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的《百煉成鋼——中國共產黨如何應對危局和困境》等選題。這些主題讀物,顯示著中國出版界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能力的提升。
2、全民閱讀立法獲重大進展
“北京閱讀季”“書香湖南”“三秦書月”……全民閱讀的烽火燃遍全國之際,也面臨著從倡導和推動的第一階段,步入構建全民閱讀工作長效機制的挑戰。
今年,國家層面的全民閱讀立法工作取得重要進展,《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征求意見稿)》正式提交國務院,并于3月31日由國務院法制辦正式對外征求意見。地方立法工作中,繼四川、江蘇、遼寧、湖北、深圳之后,黑龍江省人大也發布了關于促進全民閱讀的決定。江蘇將居民綜合閱讀率納入《江蘇基本實現現代化指標體系(試行)》及省政府十項主要任務百項重點工作考核;湖北率先制定實施了《湖北省全民閱讀促進辦法》和《湖北省全民閱讀三年行動計劃》,為全民閱讀持續開展提供了法制保障。
3、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教材重歸國家統編
針對之前語文、歷史、政治等教材出現的內容編造、事實不符等問題,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三門學科教材重歸國家統編。今年7月,國家教材委員會成立,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任主任,這是共和國成立以來首個統籌指導管理全國教材工作的組織機構。今年秋季開學,三科教材統一在全國一年級和七年級首先使用,2018年延伸至二年級和八年級,2019年實現義務教育學校全覆蓋。
語文教材所選古詩文數量增加,并重新收錄了革命傳統經典篇目,如《紀念白求恩》《為人民服務》《清貧》《朱德的扁擔》《狼牙山五壯士》《黃河頌》等。歷史教材主內容涵蓋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學、藝術、科技等諸多方面。道德與法治教材介紹了傳統節日、民歌民謠、傳統美德、民族精神、古代輝煌科技成就等內容。
4、新華書店80歲再出發
1937年4月24日,中共中央黨報委員會發行科(新華書店)在革命圣地延安的清涼山誕生,80載光輝歲月,新華書店成為中國覆蓋面最廣、影響力最大的綜合性書店,深深滋養國人的精神世界。
隨著時代的發展,“新華書店”不再是購書的唯一選項。肩負光榮傳統的新華書店如何擦亮品牌再出發?如今,各地新華書店集團已經開始業務升級,從單純圖書賣場向文化交流空間、體驗空間、閱讀空間升級轉型;利用“互聯網+”技術,推進書店賣場數字化升級和改造,增強用戶的體驗感,打造新一代“智慧書城”等創新項目。
5、電商狂歡是出版界的痛
6月18日,是一場電商的狂歡,低至1折的書價,卻是中國出版界無法承受的痛,有些出版社和電商平臺的實際結算價格已經低于成本,供銷關系被嚴重扭曲。在圖書價格戰當中,商業已經走到文化的對立面,這是一種短視。針對渠道綁架上游的這種情況,需要行政部門、行業、企業一起形成合力,才能有所改變。
6、紙價瘋漲,業內呼吁重新審視書價
2016年10月以來,紙價以令人錯愕的趨勢飛速上漲,2017年上漲幅度接近40%—50%,油墨、板材、耗材平均上漲10%左右。
紙價,是圖書市場的“米價”,約占圖書直接成本的一半,甚至2/3。迅速飚升的紙價,猶如多米諾骨牌推倒的第一張,激起書業的連鎖反應。成本的壓力、現金流的壓力,令小型出版機構面臨資金鏈斷裂的危險,而出版受國家限價和監控的中小學教材的出版社,已經“被逼到墻角”。放在世界范圍內來看,中國書價也是最低的,中國圖書的分類分層定價已經勢在必行。
7、出版“國家隊”入市
1月18日,以科學出版社為核心的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成為中央出版機構上市第一股;8月21日,A股主板市場迎來出版領域“國家隊”——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出版擬募資23.14億元,并將投資項目重點放在推動出版融合發展上,其中包含品牌目錄圖書出版、綜合運營管理平臺、中華國學資源總庫等12個項目。中國極具品牌影響的出版機構進入資本市場,成為2017年度中國出版業最重要的資本事件。
8、文學IP價值飆升
2017年,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爆紅,甚至引爆了經年不息的社會話題。這部“反腐高壓下中國政治和官場生態的長幅畫卷源于電視劇背后精良的文本支撐——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改編自作家周梅森的同名長篇小說。
近年來,文學作品尤其網絡文學的IP(版權)價值被不斷挖掘,多部熱門小說改編為影視、動漫、手游作品,IP成交價格也屢創新高。然而,IP的價值不止青春言情和穿越,直面事實、守護正義的精品之作,更能引領時代價值,引起大眾共鳴。
9、出版社紛紛設獎征原稿
5月,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省作協和北京大學中文系主辦的“曹文軒兒童文學獎”在京啟動,參評作品須為未曾發表、出版個人原創中文文稿。同月,由廣西出版傳媒集團主辦的接力杯金波幼兒文學獎、接力杯曹文軒兒童小說獎面向社會公開征集作品,參賽作品均要求未出版、未發表。
11月,由二十一世紀出版社集團聯合麥克米倫出版集團、閱文集團舉辦的首屆“中文原創YA文學獎”(針對13—17歲青少年)在上海啟動,征集未發表的原稿。這一系列征獎活動,體現了出版界對原創的高度重視。
10、出版業搶“知識付費”風口
2016年,得到、知乎、果殼分答、喜馬拉雅、微博問答等知識付費平臺相繼出現,被眾多媒體稱為知識付費的元年。由科普網站果殼網孵化的“在行”率先撕開知識付費切口,提供以“小時”為單位的個性化知識服務。上線1年時,已有超過1萬名行家入駐,每日交易800次,客單價超過400元。“分答”是“在行”旗下的一款產品,上線40余天,就擁有了超過千萬的授權用戶,付費用戶超過100萬,交易總金額超過1800萬。之后,“羅輯思維”推出APP“得到”,提供付費訂閱內容;米果文化出品的“好好說話”在“喜馬拉雅”電臺推出付費收聽節目;新浪微博、今日頭條等也都推出問答類產品。艾媒咨詢12月5日發布的《2017年中國知識付費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知識付費用戶規模達1.88億人。究其本質,知識付費依然是內容生產商與用戶之間,輸出有價值的知識內容或服務換取酬勞的商業模式。
在這一風口之下,眾多出版商試圖從紙質書生產商轉型為知識付費內容生產商,其目標定位也從過去的推動圖書銷售轉變為對知識付費商業邏輯的深度探索。湛廬文化、三聯書店、青豆書坊等在垂直領域深耕,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細分市場研究 可行性研究 商業計劃書 專項市場調研 兼并重組研究 IPO上市咨詢 產業園區規劃 十三五規劃
中研網 發現資訊的價值
研究院 掌握產業最新情報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一、紙價難測2017年廢紙價格一路飆漲,僅在8月就提價了三四次,隨后價格是漲跌相伴直至年底。對于今年的市場行情,各2...
2017年紙業“過山車”即將進站,這一年紙張、廢紙價格經歷過全年最低點、全年最高點,那么,有哪些大事件概述著2017年...
近幾年來,新聞出版部門深入學習宣傳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正確的出版方向和輿論導向,開拓...
2017年的最后一個月,浙江大學與韓方合作的《〈高麗畫全集〉歐美藏品卷》,以中、英、韓、日四語種全球首發。為什么高...
“我看見池塘里的睡蓮,那生長的紫薇和高聳的松樹,彈指間花開花落,遠處在天地之間。”如果不說出來,或許誰也猜不到...
在過去數年,“眾籌”這個詞很火,出版也趕上了這股熱潮。如知名演員林志穎的眾籌圖書《我對時間有耐心》,上線首日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