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24年汽車節油器行業深度分析與“十三五”戰略規劃研究報告
黨的十九大召開以來,我國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面臨的機遇以及面臨的風險與挑戰前所未有。世界經濟增長格局、國際產業分工、全球投資汽車節油器規則、能源資源版圖、地緣政治環境等都在發生深刻...
中國汽車制造商吉利收購戴姆勒90億美元股權的交易,在本周一重新點燃了德國人對其高度重視的專業知識的擔憂,也讓世界再次認識到了中國企業的實力。
中國汽車制造商吉利收購戴姆勒90億美元股權的交易,在本周一重新點燃了德國人對其高度重視的專業知識的擔憂,也讓世界再次認識到了中國企業的實力。
雖然德國經濟部長布里吉特·吉布麗思(Brigitte Zypries)一再堅持德國官方的立場,即吉利的收購是一個商業問題,但她也暗示,德國的開放不應該被其他國家利用。
反觀中國汽車制造商吉利,其不但擁有競爭對手沃爾沃,而且現在還準備通過控股戴姆勒,進一步獲得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汽車的專利技術。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僅擠壓了戴姆勒的生存空間,還進一步加劇了相關市場的競爭。
最主要的是,德國去年收緊了對外資收購的規定。德國此舉是歐盟第一個這樣做的國家,也被視為全球化受阻的一個標志性事件。此前,西方媒體指責中國企業通過一系列交易使中國獲得了高科技訣竅,并且以德國企業為代表的西方企業在實力上,逐漸與中國企業拉開了距離,有“賊心”,但沒“實力”。
德國經濟部長布里吉特·吉布麗思在接受戴姆勒公司當地的報紙《 Stuttgarter Zeitung》和《德國商報》的采訪時表示,盡管根據德國法律,政府只能在超過25%的交易門檻上進行干預,但投資者必須遵守市場規則。這也表明,德國政府在針對此事上面,顯得小心翼翼,不愿意再加劇外界對經濟自由的質疑和對德國商業環境的批評。此外,有消息稱吉利最快將于下周在斯圖加特會見戴姆勒高層。同時,吉利也希望與德國政府官員在柏林進行商談,希望能掃清收購的政策障礙。
按照上周五吉利公布的數據,其將擁有9.7%的戴姆勒股份,令市場感到意外的是,吉利收購戴姆勒9.7%的股份卻沒有向德國監管機構進行披露。根據德國證券交易法案規定,在監管門檻上超過了3%和5%,需要告知該上市公司及聯邦金融監督管理局。也就是說,這次中國車企的收購,顯得理直氣壯,雄心勃勃,意氣風發。
有趣的是,德國政府沒有異議,但是德國政府旗下的一個監管適當披露股權的金融和市場監管機構——德國金融監管局(Bafin)卻表示,正在調查吉利是否存在違反披露規定的行為,這可能導致1000萬歐元或更多的罰款。
有消息透露,其實在去年11月,吉利汽車就已經開始首次與戴姆勒接洽,吉利要求戴姆勒發行股份,以便購買股份,并獲得電池技術,以幫助在中國武漢建立一家電動汽車合資企業。但當時戴姆勒由于擔心疏遠其在中國的合資企業合作伙伴北汽控股,拒絕了吉利有關達成一項新產業聯盟的協議。
也就是在當地時間2月26日,戴姆勒和北汽控股表示,計劃共同投資逾119億人民幣(合18.8億美元),以建設一個新的生產基地/工廠。
對于當時拒絕吉利的原因,伯恩斯坦研究公司分析師Robin Zhu在一份報告中表示:“戴姆勒此前拒絕了吉利的提議,是因為戴姆勒公司的高管們認為,不清楚吉利能提供什么樣的梅賽德斯。”
吉利的突襲
據知情人士透露,吉利在去年11月就開始了資金運作和收購準備,先后與投行巨頭摩根士丹利(財經界俗稱大摩)前德國和奧地利業務首席執行官德科·諾西伊斯(Dirk Notheis) 、前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執行官鮑Yi Bao進行了接觸。
對此,德科·諾西伊斯拒絕置評,而Yi Bao無法聯系。據悉,這些投資大咖為吉利設計了一種方式,可以“躲過”德國監管機構對激進收購策略的調查,而能成功在戴姆勒獲得重要的股份。
兩名知情人士對路透表示,吉利此次是與美銀美林合作,由美銀美林協助其利用衍生品獲得9.69%的投票權,以幫助規避披露要求。但美銀美林對此消息拒絕置評。
在斯圖加特,梅賽德斯·奔馳的高管們被這種方法所吸引,在周一的會議上,他們對吉利表示歡迎,看看如何“建設性地討論”行業變化。
據統計,吉利控股還擁有其他幾家汽車制造商的股權,其中包括瑞典的沃爾沃、倫敦電動汽車、寶騰汽車、路特斯汽車及太力飛行汽車等,最近,吉利控股已同意購買33億美元的沃爾沃卡車股份。
連鎖反應
可以這樣說,吉利收購戴姆勒的舉動產生了更廣泛的影響,漣漪已經逐漸在水面上散開。瑞典卡車制造巨頭沃爾沃集團已經放棄了沃爾沃汽車CEO哈坎·薩繆爾森(Hakan Samuelsson)再度當選集團董事會成員的可能,因為沃爾沃汽車為吉利集團旗下子公司。沃爾沃集團甚至發布公告稱:“薩繆爾森沒被列入連任名單是因為吉利已經成為了德國戴姆勒集團的最大股東,而戴姆勒是沃爾沃集團的主要競爭對手。”
此外,歐盟貿易部長將于本周召開會議,討論一系列問題,包括如何更好地保護具有戰略重要性的歐洲企業免受不受歡迎的投資者的影響。潛在之意就是說,如何抵抗來自中國企業的收購和控股,避免歐洲優勢被東方古國趕超。
之所以歐洲如此敏感,是因為在2017年的幾宗主要交易中,僅在德國就有數十億歐元的外資收購交易涉及到了敏感的中國問題,尤其是中國家電制造商美的集團收購德國機器人公司Kuka,以及香港億萬富翁李嘉誠收購德國計量公司Ista。
伯恩斯坦研究公司表示:“上周五的事件是中國信心和自信日益增強的最新例證,中國企業越來越強烈地希望將自己的經濟意愿與全球經濟事務想聯系,并越來越愿意利用德國的OEM制造商來為中國企業制造利潤。”
細分市場研究 可行性研究 商業計劃書 專項市場調研 兼并重組研究 IPO上市咨詢 產業園區規劃 十三五規劃
中研網 發現資訊的價值
研究院 掌握產業最新情報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保時捷采用3D打印技術為經典車型生產零部件保時捷采用3D打印技術為經典車型生產零部件據外媒報道,保時捷開始采用3D打...
2月26日記者獲悉,賈躍亭傾盡家產打造的電動汽車FF91,在國內售價預計超過200萬元。樂視危機之后,賈躍亭基本已經撤出...
即便在排名倒數第一的意大利汽車品牌菲亞特(Fiat)面前,捷恩斯(Genesis)對大多數普通消費者來說,依舊是個生面孔C...
據《歐洲汽車新聞》網站報道,大眾集團上周五(當地時間2月23日)表示,大眾在未來將采取措施將道德標準的相關內容納S...
通過“全球首款AI手機芯片”成功貼金的華為,其芯片賦能AI的模式,并不僅僅限于智能手機端。前段時間,一段有關“華為...
海馬汽車2017年幾乎虧掉了過去5年所賺的全部凈利潤隨著年報披露漸入高峰期,市場對于業績的關注度持續升溫。近期,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