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23年中國投資理財行業供需趨勢及投資風險研究報告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投資理財行業研究報告就是為了解行情、分析環境提供依據,是企業了解市場和把握發展方向的重要手段,是輔助企業決策...
藍思科技、普聯科技、華為等眾多高科技企業,以及與機器人、電子信息相關的多個粵港澳合作平臺,近年來紛紛將科技含量高的部分遷入東莞松山湖高新區。
如今周邊環境大變樣,這個集“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為鏈條的孵化體系,也用高質量的成果轉化證明著“產業綜合體”的實力,以智能制造、電子信息技術等產業為導向,吸引了一大批高新科技企業入駐。“在孵企業70余家,累計畢業企業近30家。”李丹覺得東莞的土壤極具創新培育優勢,不少孵化畢業的高新科技企業,在本地可以輕松找到產業鏈上下游的多個資源,從研發到制造生產,全產業鏈順暢打通。
對此,馮少斐也指出,將企業產業鏈的各要素連接,通過政府引導,構建循環閉合的生態鏈,讓產業優勢發揮最大化,正是東莞近些年堅持的集約化發展手段。同時,“為了更好地形成產業集聚,東莞還提出了‘倍增計劃’”。
王釗鴻告訴記者,“倍增計劃”是2017年東莞市政府一號文中備受關注的“經濟大政”。試點企業在規模與效益實現倍增后,通過試點示范,形成產業集聚發展。廣州思沃精密機械有限公司就在試點名單之列。
解紅偉依然清晰記得與松山湖高新區管委會間的雙向考察,用時大概半年,直到2015年才終結了他們在深圳三次搬遷后的窘境,到了東莞。作為大型裝備智能制造企業,如今思沃在松山湖高新區有著兩層樓共計4000平的廠房,空間、人員和生產規模的增速都在翻倍。“二樓我準備開發成純數字化的智能制造車間。”
作為思沃的副總經理,解紅偉一直對松山湖高新區管委會與企業高層的對話機制拍手稱贊。“松山湖管委會每月都會把企業高管聚在市民中心,由相關部門領導直接聽取企業發展的訴求和存在的困難,并在現場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或者建議。”
8月3日,臨近5點半下班時,記者來到松山湖政務服務中心,入門處便有電子指引,可查看辦理業務窗口等情況。綜合行政股股長招潔茵回憶到,在政務服務中心籌辦初期的2016年5月初,她曾參與去到深圳寶安、佛山禪城、里水、廣州開發區等多地的政務服務系統考察。松山湖區創新地推出了對政府服務的“互聯網+”模式優化改革,在“最多跑一次”的改革部署下,于當年11月正式啟用,先于東莞市設立了綜合性服務中心。“在數字化轉變下,推行的’一門式一網式’政府服務模式,還吸引了山東淄博、湖南株洲等內陸城市前來學習。”
招潔茵還透露,東莞市市級政府服務中心也在規劃建設中,未來或與下屬園區和周邊鎮街的相關政務中心打通,實現數據信息等無縫對接,更加便捷服務于市民。
經過轉型與蛻變,展現在世界面前的東莞已今非昔比。一組數據顯示,如今東莞的國家級高新科技企業數量達4058家,總量居廣東省地級市第一;國內有效發明專利量19446件,居廣東省地級市第一;全市R&D投入比重預計達2.48%,增速連續五年排廣東省第一位。
制造生態
除了城市經濟發展和配套外,在張可云看來,像華為、藍思等大企業來東莞,更大的考量是東莞有完善的產業鏈。
對東莞經濟發展有長期觀測的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袁持平,對此也有相同看法。他補充到,“世界未來發展的格局,是一種產業鏈的有效分布。”特別是在全球產業鏈重組過程中,東莞的基礎地位從未變化:它依然具備完善的產業配套特點,才吸引著如此多的高科技產業,甚至一些其他的制造業與它進行“有機組合”。
在東莞,沿著一臺智能手機向供應鏈上游回溯,記者發現不僅有像勁勝精密、思沃精密這樣的配件生產商提供配件,還有像大族粵銘這樣的企業提供關鍵技術,再往前甚至還有大批研發機構正在進行新技術研發或戰略布局……袁持平告訴記者,東莞完善的制造業體系與現代科技和資本密集都在有效結合,這也是東莞近年來在轉型升級中表現出來的最明顯特征。
“東莞經歷過制造業的跌宕,仍能緊緊抓住制造業的船舵,步入新一輪的區域競爭中,得益于這種制造產業生態的積聚。”張可云認為,一些藏身于鎮街工業園的小工廠雖不起眼,但不少是在為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提供設備或零部件的企業,“從東莞發展起來的一些企業,涉及制造業的多個領域,但都是在各自細分領域不斷研發積累,做到全國乃至全球前列的。”
袁持平告訴記者,當前東莞的科技產業轉型升級的成效是“初顯”的,但可以預見的是,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建設中,前擁深圳、香港,背靠廣州的東莞扮演著舉足輕重的經濟角色。
在張可云看來,當下能與東莞形成類比的是河北廊坊,地處天津和北京之間,被視為“雄安新區”建設中的一顆明珠。東莞與之不同的是,身在產業更為發達的珠三角地區,其工業體系十分完善,加之靠近廣州和深圳及香港這三大消費市場,同時還可充分吸收廣深兩地“外溢”的科技研發成果和產業配套,“東莞有著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優勢。”
“香港的對外貿易和金融業、澳門的現代服務業,未來通過粵港澳大灣區‘流轉’起來的,將是豐富的勞動力、技術、服務和資本等生產要素。”張可云強調,這些都將深入優化東莞的產業布局,使其構建起更為高端的產業生態圈。
人才尋解
看到不少粵港澳企業來莞發展,在松山湖園區生活工作多年的李丹,對東莞在科技創新實力上的突破十分認可,但他仍按捺不住地抱怨了起來,“中國只有一個華為,但東莞卻有數不清的,未來可能成長為大企業的中小創新企業,它們更需要支持。”他認為像辦公用地、教育、醫療等剛需問題,不僅要提速,最關鍵的是要“普惠”。
“我用了近兩周才接受來這工作的現實。”劉德說,即使華為松山湖基地從規劃到動工建設已達十年,但周邊幾乎找不到什么生活配套,“吃飯、住宿都成問題。”
另外一個殘酷的現實是,身處廣州、深圳之間,東莞在承接兩地創新資源“外溢效應”的同時,人才“虹吸效應”卻給當地企業帶來困擾。這也讓中科藍海智能視覺科技有限公司CEO李清順高興不起來。
近來不少廣州、深圳的創新、創業人才來到東莞,但他們一旦面對深圳和東莞兩個選擇,往往選擇前者,多數人擔心來東莞,生活水平會直線下降。”李清順深知,東莞近年來也在不斷加強人才引進及經費投入保障,但“想短時間內迅速集聚一批高層次人才,東莞的吸引力遠不及深圳。”談話間,李清順皺著眉頭說,兩月前發布的空缺職位需求,最近才補上,“人還是從深圳過來的”。
盡管中科藍海成立才一年多,但李清順十分樂于分享創業的成果。“我們的專利技術是做智能裝備前端的智能視覺,僅在東莞就已經很好地服務了大部分智能制造企業,合作伙伴不乏華為、ov、天機機器人等。”
享受著東莞這片土地給企業帶來資源供給的同時,李清順心里也篤定,為了人才梯隊的建設,“未來我們肯定會把總部搬到深圳,保留在東莞的部分業務線,定位將是深圳主做研發,而東莞則是生產制造。”
這也是無奈之舉。對高精尖科技研發人員有著強烈剛需的中科藍海,在東莞并不是孤例。基于東莞人口結構中,學歷在大專以上的占比較小,不少像李清順這樣的高企管理層陷入“招人難”的尷尬境地。
在服務企業的過程中,李丹也遇到不少企業“訴苦”,甚至在孵化階段選擇搬去深圳的情況。“企業都想轉型,找到合適的方向不難,難的是招聘到合適的人才。”
“人才是立市之本。”轉型升級中的東莞對人才的需求也十分迫切,但培養造就人才隊伍尤其是高層次人才隊伍,不是高薪、補貼、政策等能解決的。游思壁也指出,引進人才需要更具人文、更加開放與包容的環境,對于建設“人才生態圈”,東莞雖然通過“科技東莞”“人才東莞”雙項基金引導高層次人才,“但這些帶著科研項目涌入東莞的人才團隊,一旦完成產業應用落地,隨即可能離開。短期且不穩定的人才引進現狀,讓東莞的人才結構短板暴露無遺。”
為此,東莞也在尋解,不僅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香港科技大學、長江商學院等高校院所形成戰略合作聯盟,甚至在美國硅谷等地建立了國際科技創新研發交流中心,以求突破資源匱乏的瓶頸,彌補人才缺口。
“希望政府做‘苗圃型’服務。”李丹滿懷期待,尤其是在東莞推進科技創新轉型的當下,在城市配套、人文環境等軟硬件上同步發力的現在,“要聚沙成塔,有人才才有支撐,否則就是空談”。
(文中劉德、王宇均為化名)
細分市場研究 可行性研究 商業計劃書 專項市場調研 兼并重組研究 IPO上市咨詢 產業園區規劃 十三五規劃
中研網 發現資訊的價值
研究院 掌握產業最新情報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雖然蘋果目前還沒有對外正式發出邀請,但是掐指一算距離蘋果秋季發布會前后也就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此前關于這屆秋季...
8月18日,北京商報記者從地方金融局處獲悉,已收到P2P 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發的《關于開展 P2...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近日,有知情人士表示,富士康科技集團正在向半導體領域發起新的攻勢,將與中國珠三角珠海市政...
17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2018年7月銀行結售匯和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數據。數據顯示,今年7月,銀行結匯11278億元人民1...
據了解,美團點評計劃下周進行上市聆訊,預計在8月下旬進行預路演。業內人士分析,美團點評將集資最少40億美元。知情1...
上周五(8月10日)土耳其貨幣里拉崩盤,盤中刷新歷史低點至6.6,日內跌幅一度達到20%。盡管這周里拉有了小幅回升,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