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空間探測發展加快了步伐,不斷刷新探索宇宙深空的“中國高度”。我國探月工程是按“繞”、“落”、“回”三步走規劃的,前兩步現已完成,第三步“回”也將隨著嫦娥五號的發射而完成。而“三步”之外的載人登月計劃,正處在論證階段。
嫦娥二號預計在2020年前后回到地球附近
“繞”就是發射嫦娥一號進行繞月探測;“落”就是先發射嫦娥二號作為先導星,再發射嫦娥三號進行落月探測。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成功發射,使我國空間探測器實現了從無到有。近日,全國政協委員、嫦娥一號繞月探測器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院士在接受相關媒體采訪時透露,嫦娥一號投入了14億元,包括了探測器、火箭、2個地面站等,僅相當于修建2公里地鐵的費用。其實,當時國家投了20億元,余下的6億元作了備份,即嫦娥二號。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號成功發射,突破了直接地月轉移軌道發射技術。如今,嫦娥二號已經成為太陽的人造小行星,圍繞太陽做橢圓軌道運行,預計在2020年前后回到地球附近。嫦娥二號一個重要的使命就是完成嫦娥三號的工程準備,為嫦娥三號選擇了很好的著陸點。
2013年12月2日,我國第一個月球軟著陸的無人登月探測器嫦娥三號發射成功,12月15日,嫦娥三號著陸器與巡視器分離,我國首輛月球車“玉兔號”順利抵達月球表面,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實現月面軟著陸和月面巡視探測的國家。嫦娥三號的整個探測過程中,包括地月轉移、環月、軟著陸、巡視勘察幾個階段,需要攻克多項關鍵技術。嫦娥三號著陸器和玉兔號巡視器的設計壽命分別是一年和三個月。截至目前,著陸器上的月基天文望遠鏡等有效載荷及工程參數測量設備工作正常。嫦娥三號月球著陸器已經創造了全世界在月工作的最長紀錄,到目前還在工作。“嫦娥三號解決了‘落得下去’、‘走得起來’的關鍵問題。”葉培建說。
嫦娥五號將實現我國飛行器第一次在地外天體起飛
今年將要發射的嫦娥五號與嫦娥三號相比,一個巨大跨越是,它由軌道器、返回器、上升器、著陸器四部分組成,重達8.2噸。
據葉培建介紹,嫦娥五號任務的首個難題就是長征五號火箭要把這四部分的組合體發射到月球軌道,并且在軌道上就要分離,兩兩一組:軌道器和返回器的組合在軌道上運行,著陸器帶著上升器降落在月球預定區域。進行月球采樣需要有機械手,著陸器上的一只機械手在月球表面采樣,另一支只機械手在月球深層采樣,并且可以在月球上打出2米深的窟窿,鉆取的月壤必須原原本本,不能破壞原有的層次結構。“采樣之后,在月球高真空的條件下包裝密封,不能有任何污染,還要像孫悟空在八卦爐里一樣經得起返回時的各種惡劣環境。”葉培建說。
在月面起飛上升時,存在至少兩個極具挑戰的難題。首先,這將是我國飛行器第一次在地外天體起飛,如何保證上升器在極短時間內保持穩態上升是一大難點。其次,在地球軌道上進行交會對接,一般是“小追大”,如“神舟”飛船追“天宮”;在月球軌道上進行交會對接,軌道器追上升器是“大追小”,所以難度大,稍微控制不好就會偏離到太空中。
交會對接后,要從上升器里把樣品轉移到返回器上,再把上升器分離掉,之后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返回地球。這時又將面臨兩大難題:一是,嫦娥五號要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約11km/s)返回地球上的我國的可控范圍內,這是需要突破的關鍵技術之一。二是,要控制好組合體姿態,如果開始的出發點控制不好,著陸點就可能無法預判。
嫦娥四號將在月球背面實現世界首次軟著陸
探月工程“三步走”完成后,并不是終結。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此前表示,中國國家航天局對未來月球探測進行了規劃,主要是“一個明確”和“兩個論證”。“一個明確”,就是2017年要完成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的最后一步,即2017年底發射嫦娥五號。2018年研制發射嫦娥四號,實施世界第一次到月球背后的巡視探測。同時要在L2點發射一顆中繼衛星,作為中繼通信數據傳輸所用,為月球乃至深空探測提供服務和支持。
“兩個論證”,就是設想在未來五年、十年開展兩次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月球南北極的探測。歸納起來,就是啟動實施探月工程四期,即開展以上四次任務。關于中國載人登月的問題,吳艷華說,“當前正在進行方案的深化論證階段。”
葉培建認為,我國從無人探月到載人登月要結合起來,現在無人探月的技術還不能夠支撐載人登月,而載人登月的技術缺乏一些基礎準備,兩者必須要結合起來。他認為探月將來還有很多事要做,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嫦娥三號的備份嫦娥四號將來干什么?相關部門曾用兩年時間論證甚至爭吵,核心是嫦娥四號要落在月球正面還是落在月球背面?很多人都認為要落到月球正面,比較牢靠,但我國之前已經落到過正面了,再去落一次意義不大。最后,還是決定落到月球背面。此前,美國和前蘇聯曾有飛行器撞擊過月球背面,但這次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進行軟著陸將是世界首次。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
尋求報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注明"轉載來源"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中研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
煩請聯系: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精彩推薦
圖片資訊
行業研究院
傳感器作為萬物互聯的基礎,在工業制造、智能汽車 、通
制藥工程是一個化學、生物學、藥學(中藥學)和工程學交
學前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會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