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年俗的部分儀式活動確實在淡出人們的生活,比如“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首,三十晚上守一宿”等,再比如祭灶等祭拜習俗。傳統的風俗不再堅守,而以現代科技所帶來的方便快捷來代替,比如電話拜年,微信紅包當壓歲錢等。因此,不少人每到年關,都發出“年味越來越淡了”的感慨。
淡的不是“年味”,而是傳統的春節民俗中包含的文化內涵被改變或拋棄了。比如壓歲錢本來是為小孩保佑平安,呵護小孩的健康長壽,在古代都是特制的沒有面值的銅板,如今卻成了比厚的紅包,甚至連見面都省了,直接用微信紅包代替。再比如年夜飯,傳統習俗是在家里吃,并且有祭祖等系列儀式,如今卻競相到飯店聚餐。
被人們改變或者拋棄了的傳統習俗,使大家過節時缺少了傳統文化內涵,僅僅成了親朋好友聚一聚。本期的品讀就選取壓歲錢、年夜飯、頭炷香等易被誤讀的春節民俗,來詮釋其包含的文化內涵。
1
“春節”被認可始于四九年
春節在中國已有數千年歷史,但以前并不叫春節。農歷新年在我國有多種稱呼,如先秦時代稱上日、改歲、獻歲等,兩漢時稱歲旦、正旦、元日等,魏晉南北朝時又稱元辰、元旦等等。過年的習俗也在慢慢形成,比如魏晉時形成除夕守歲的習俗。晉朝周處所著的《風土記》中記載:除夕之夜大家各相與贈送,稱“饋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分歲”;終歲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到了宋代,則形成了過年吃餃子的風俗。當時人們把餃子叫作“角子”,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追憶北宋汴京的繁盛,其卷二曾提到市場上有“水晶角兒”、“煎角子”。到了明朝,已經有了大年初一包“錢飯”的習俗。據《酌中志》載,明代宮廷已是:“正月初一五更起……飲柏椒酒,吃水點心(即餃子)。或暗包銀錢一二于內,得之者以卜一歲之吉,是日亦互相拜祝,名曰賀新年也。”
那么,“春節”一詞從何而來呢?據說最早見于東漢文獻,但春節這一稱呼并沒有用起來。況且那時的春節與元旦、新年不是一個概念。唐宋元明四朝稱農歷新年為元日,到了清代才稱元旦。辛亥革命后本想改用公歷紀元,并將元旦改稱春節,最終因習慣使然而沒有被民間接受。有趣的是,至今人們還是習慣稱春節是過年,比如民諺中說“糖瓜祭灶,新年來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和“小子小子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春節”和農歷新年聯系起來,有人說始于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當時確有將農歷元旦改為春節之議。時任民國政府內務部總長的朱啟鈐,向袁世凱呈上一份四時節假的報告稱:“我國舊俗,每年四時令節,即應明文規定,擬請定陰歷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員,亦準假一日。”但是,那時北京屬北洋政府地盤,南方多為革命黨掌控,倒袁派拒絕過這個“春節”,因此并未得到貫徹。按節令講,農歷元旦正是北京嚴冬季節,離春天尚遠,故當時人們也不認可“春節”的叫法,仍稱為“新年”。
到了1949年以后,“春節”一詞真正被社會大眾所接受。1949年12月23日,當時的政務院(今國務院)第十二次政務會議確定了農歷新年為春節。在此之前的9月27日,全國政協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使用公歷紀元的決議,為了區分陽歷和陰歷兩個“年”,又因一年二十四節氣的“立春”恰在農歷年的前后,故把陽歷1月1日稱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則稱為“春節”。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
尋求報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注明"轉載來源"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中研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
煩請聯系: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精彩推薦
圖片資訊
行業研究院
傳感器作為萬物互聯的基礎,在工業制造、智能汽車 、通
制藥工程是一個化學、生物學、藥學(中藥學)和工程學交
學前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會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