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來自IBM的研發團隊日前通過“孤立原子”(solitary atom)的方式成功創造出了全世界最小的磁體。對此,IBM研究團隊在《自然》(Nature)雜志發表文章稱,這一突破可以在未來為人類帶來令人興奮的全新數據存儲系統。
具體來說就是,現有的數據存儲技術或者硬盤通常通過磁頭磁化磁層上的介質存儲數據,目前每存儲1bit的數據大約需要10萬粒原子,但未來應用這一技術后存儲數據的硬盤或許可以因此而縮小1000倍。
IBM表示,如果要說的再形象一些的話,這就意味著未來人們甚至可以將整個iTunes音樂庫中的內容(大約包含3500萬首歌曲)存儲在一個信用卡大小的硬盤中。
研究團隊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這一團隊的目標是希望能理解當現有硬盤系統的物理體積能被最大程度縮小時會發生什么。而現有物理體系的可行最小單位就是單個原子,因此該團隊也是在這一單位基礎上展開研究的。
消息稱,這一研究團隊使用了獲得諾貝爾獎的“掃描穿隧式顯微鏡”(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s,STM)并配合“鈥原子”(Holmium)來創造、監控這一磁體的。然后,他們又使用電流來完成讀寫數據的操作。
不過,IBM研究員克里斯-魯特茲(Chris Lutz)也坦言,目前距離這項基礎研究投入商用可能還有幾十年的路要走。
與此同時,近期另一項大熱的突破性數據存儲技術則是利用DNA來存儲數據。與大多數現有的數據存儲器不同,DNA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降解,而且它非常緊湊。舉例來說,僅4克的DNA就能夠保存人類每年產生的所有數據信息。此外,DNA的存儲時間更長,時間超過100年,這相比傳統存儲介質又高出一整個數量級。
但同IBM此番所研發的突破性存儲技術相同的是,DNA存儲技術如今距離大規模投入實用也還有著多年的距離。
需要指出的是,IBM可以說是數據存儲技術的先驅企業之一。早在1956年,IBM就發布了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硬盤驅動器。這一早期的計算機硬盤驅動器體積比冰箱大,重量則超過了一噸,看起來有點像大規模的圓柱形空調機組。IBM當時將這個開創性的硬盤驅動器稱為“IBM305RAMAC”,即“隨機訪問計算控制”的簡稱,并在推出時候轟動了整個科技界。
1991年,IBM向外界宣布推出了“0663Corsair”,這是首款采用感應式薄膠片磁阻(MR)磁頭的磁盤。它設計有8個直徑為3.5英寸的盤片,存儲容量可達1GB。直到2003年,IBM宣布把其數據存儲部門出售給日立,IBM由此也結束了自己在磁盤領域的輝煌歷程。
?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
尋求報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注明"轉載來源"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中研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
煩請聯系: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精彩推薦
圖片資訊
行業研究院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面臨的機遇以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面臨的機遇以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面臨的機遇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