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從頂峰驟然墜落,在公司“要到哪里去”這個問題上,7年前和7年后,李寧的答案本質并無不同。做有領導力的專業的體育用品公司,和運動人群在一起,推動中國的全民健身潮流。而超越某某,只是這個目標帶來的可能的副產品。
歸來后,李寧的改革圍繞著這一件事——持續改造公司模型,從傳統的大批發模式到以消費者為導向的零售商業運營模式。回歸當年就止住虧損勢頭,2016年半年財報中宣布盈利1.13億元。
對李寧而言,電商的意義并不只是營收規模和毛利率,而是搭建一套挖掘消費者需求的運營體系。
李寧將戰略重點聚焦于體育本身,從產品、購買和運動三個方面,創造李寧體驗,以此來獲得更多用戶和運動愛好者的認可。
如果不是一家上市公司,李寧大概并不會太在意財務報表上的正負號。
在連續三年累計虧損高達31億人民幣與兩任CEO的更替后,李寧在2015年回歸當年就止住虧損勢頭,小幅盈利1400萬元;然后又在2016年8月公布的半年財報中宣布盈利1.13億元,證明公司具備穩健、持續的盈利能力。這被外界解讀為某種喬布斯式的回歸——創始人在公司危急之際復出,力挽狂瀾。
李寧本人對此并沒有太多的情緒流露,在接受記者專訪時,李寧否認自己因此而長舒了一口氣,“以我們身在的傳統行業來講,以李寧公司的能力,要賺點盈利不是太復雜,這不是我們真正的目標。”
李寧自嘲以前對成本和交易不夠敏感,但現在重出江湖,得益于多年運動生涯的訓練,對于未來想去哪里,他有一個清晰的目標,和為之孤注一擲的勇氣和堅持。
李寧公司位于北京通州的總部叫“李寧中心”,擁有各種運動場館,看上去更像一個體育訓練基地。李寧辦公室的墻邊放著公司第一臺老式縫紉機,長長的辦公桌一側擺著半人高的北京奧運會李寧點火雕像,而李寧眼下最關心的或許是辦公桌另一側的幾雙鞋,其中包括一雙“韋德之道”籃球鞋。
“擺在桌上看得踏實,如果穿在你們腳上,我會更踏實。”李寧說,“如果中國的精英和主流人群愿意跟我在一起,愿意尋求李寧體驗,那我就成功了。”
“我的目標是運動人群”
2009年,李寧公司在本土超越阿迪達斯,成為中國市場第二大品牌。時任CEO張志勇躊躇滿志,對外公布公司未來十年路線圖,到2018年超越耐克成為本土第一、世界前五的體育用品品牌。
7年后,對于記者拋出的關于李寧公司目標的選項,無論是耐克阿迪,還是后來居上市場份額占據本土第一的安踏,李寧本人都搖了搖頭,說,“我的目標是運動人群”。
和當初的鋒芒畢露相比,李寧公司現在的目標是更為務實。
2008年奧運會之后,奧運營銷大贏家李寧公司高速擴張渠道,門店數量由6245增長到2011年的8255,漲幅超過32%。明星公司李寧的舉動也帶動了一批國內體育運動品牌的集體狂歡:361度、匹克和特步的店鋪數都相繼超過7000家。
看上去,這似乎到了體育行業的中興年代。2010年,張志勇將公司帶到百億營收門口,李寧公司如日中天,當時公司內部甚至傳出“5年后200億”。
只是,這一年體育用品市場開始步入寒冬。很多人認為,2008年的北京奧運延宕了這場寒冬的爆發。短缺經濟時代接近尾聲,批發模式遭遇銷售瓶頸,幾乎所有中國制造類企業都在持續面對這個原生的痛點:庫存風險。李寧、安踏、361度、特步、匹克等42家上市服裝企業存貨總量高達483億元。
洗牌就在眼前
李寧公司恰恰選擇這個時間點啟動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變革:擁抱90后;沿用十年的“一切皆有可能”變成“讓改變發生”,更重要的是,在李寧的品牌認知、運營能力尚未完全成熟之際,提高產品售價和定位,直接將公司帶入屬于阿迪和耐克的戰場。
這個策略后來被一致認為是商業史上的敗筆。
市場不買賬,90后反應淡漠,70后80后在情感上受到傷害,又逢行業寒冬。
形勢急轉直下,一大批店鋪被關閉,曾經的“萬店計劃”擱置。有數據統計,僅2012年上半年,李寧關店數達到1200家,全年關店1800余家。
做開拓者還是跟隨者?
經歷了從頂峰驟然墜落,在公司“要到哪里去”這個問題上,7年前和7年后,李寧的答案本質并無不同。
做有領導力的專業的體育用品公司,和運動人群在一起,推動中國的全民健身潮流。而超越某某,只是這個目標帶來的可能的副產品。
“我的目標是運動人群,看到中國的運動人群起來,是我的目標。”
作為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的亞洲英雄之一,李寧的標簽是“運動員和探險家”,而非“商人”。作為探險家,比起盈利的沖動,李寧還保留了一份改造既有商業格局的愿景。
“國內品牌公司最大的門檻或者瓶頸,就是有沒有能力去領導去推動一種消費潮流。”李寧說,“做出一個很好的產品,和有沒有能力推動它是兩碼事,如果它打上是耐克、阿迪的標簽,可能就變成潮流了,這就是現實。”
因此,李寧更渴望品牌力,和強大的品牌力所能帶來的領導力。
這種原始的沖動決定了李寧是一個挑戰者和開拓者,而不是跟隨者。
此前《環球企業家》一篇分析文章說:在所有致力于打造全球性品牌的中國公司里,服飾類品牌可能是最具挑戰性的一類。原因在于,贏的訣竅不在于低成本、大規模制造優勢,而有賴于充滿想象力的設計、獨特鮮明的品牌個性,以及無法縮短的品牌歷史。
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龐大購買力的國度,比起做高風險的開拓者,跟隨戰略是個不錯的選項。
安踏深諳此道。創始人丁世忠是福建老板,靠賣一雙雙鞋子起家,深耕三四線市場,迅速跟進國外大牌的技術和設計風格,低價傾銷,戰略穩而準。自2012年營收總額超越李寧后,安踏在數字上成為國內體育品牌的絕對領跑者。最新的2016年半年報顯示,安踏體育上半年營收61.4億元,比排在第二的李寧35億營收和第三名361度的25億營收加起來還多,丁世忠甚至開始談起“下一個100億”規劃。
李寧承認安踏在很多領域的確非常優秀,但他說安踏不是李寧公司的目標。“李寧賣的都是李寧的產品,安踏賣的還有其他品牌,安踏自己品牌的銷售應該跟我們相差不大。規模營收是一方面,我還追求品牌競爭力。” 在李寧看來,“公司的存在價值應該是去開拓創造,發現商業空間,之后用你的價值去創造商業利潤,而不是說簡單的跟隨。”
哪怕是在最困苦的那幾年,李寧公司仍然保證國內最強大的設計研發團隊。一位行業觀察家認為,在設計能力上,李寧和阿迪耐克屬于第一陣營,在國產品牌里仍然有不可撼動的優勢。
離職不久、曾在李寧公司工作7年的基層設計師小何就多次撞見過老板。通常情況下,設計部正開著產品討論會,李寧就出現了。他不說話,就安靜地找個椅子坐下,默默傾聽。
會場氣氛不會因此被打破。偶爾,李寧會被臨時點名,并不像一般的老板,他不會直接說“不”,而是從實際經驗出發,認為怎樣更好一些。這個時候,企業家李寧更像是一個運動員。
作為開拓者,雖然代價不菲,但對于目標,李寧從未猶疑。只是說到實現目標的方法,他略有遲疑,“如果用我現在的方法,彎路會少一些。”
回歸后,李寧開出的方子看來樸實:和中國的運動人群在一起,“想辦法去跟他們做更多的溝通,創造他們所需求的產品。以我們積累的運動知識、運動的技術來最后實現這個商業的增長。”
在一個14億人口大國面臨消費升級的當下,找到這群有運動需求的用戶,滿足他們的需求, 既是目標,也是一張務實的路線圖。
商人和運動員
李寧被問無數次這個問題,“你是商人,還是運動員?”
回答并沒有超出預期。“我覺得我還是運動員,現在是大肚子運動員。(笑)。李寧是運動員李寧創立的公司。” 運動員李寧本不開微博,因為“以前對這些東西我既不擅長,也不感興趣”,但如今CEO李寧甘愿拋頭露面,他開通微博,成了擅用網絡語言的潮大叔。他想用互聯網的方式更接近消費者。CEO李寧清楚運動員李寧的優勢。 體育資源是運動品牌最核心的價值所在,國際一線品牌砸下巨額的體育營銷費用,擁有了體育明星和賽事資源,來吸引龐大的消費群體。但是以李寧公司目前的盈利規模,在營銷投入上和阿迪耐克叫板,略顯吃力。
當CEO李寧陷入困境時,運動員李寧總會出場。
1990年北京亞運前夕,退役運動員李寧找到國家體委官員,說起他作為奧運冠軍身穿外國品牌服裝的痛心,用250萬元打敗了出價300萬美元的外國品牌,拿下亞運會火炬接力的承辦權,當年有25億人通過電視直播和新聞媒體知道了運動員李寧創立的李寧公司。到了2008年北京奧運,市場規則決定一切。在北京奧運會官方合作伙伴的競爭中,CEO李寧領銜的李寧公司敗給了報價13億的阿迪達斯。但運動員李寧再次出場,奧運開幕當天,鳥巢中央騰空飛起,繞場一周后點燃了北京奧運的主火炬臺。李寧公司也因此獲得一次無價的體育營銷,成為當年的最大贏家。
到了2016年,商業世界變得更加涇渭分明,永遠是贏家通吃的權力游戲。上有阿迪耐克、下有以安踏為首的晉江系運動品牌,李寧公司的定位顯得有些微妙。為此,李寧的對策是,將戰略重點聚焦于體育本身,從產品、購買和運動三個方面,創造李寧體驗,以此來獲得更多用戶和運動愛好者的認可。“這些體驗可能跟價格有關聯,但不是絕對。”
運動員李寧仍然有他的底氣。李寧說,只要中國人開始運動了,公司就有機會了。和其它所有公司不一樣的是,因為有運動員李寧,才有公司李寧。“運動是根植在我們基因里的,也是我們存在的基礎。我們過去一直在積累對運動的理解和資源,無論是運動競賽培訓的資源還是產品設計研發能力。”
設計團隊當然愿意把最新的潮流中,最好的技術放入產品中,但從小就是穿著各種運動裝備的李寧說,“如果不理解這項運動本身,你就很難做出一個符合這項運動的產品。”
李寧要求團隊理解運動本身。因此,李寧公司現在的做法是,將羽毛球、籃球、跑步等不同運動品類切割開,分別成立不同事業部,小團隊、專業化運作,以保證設計師能始終從一項具體運動中獲取靈感。
“各個團隊都要進入這項運動中,從里面找到產品應該怎么設計,哪些要向行業學習,哪些跨行業的技術和材料理念可以進到你這個產品里面。”
2015年7月15日,李寧和穿著“烈駿”的雷軍在微博上曬了合影。雷軍問:我的鞋好看嗎?這一天,李寧正式發布兩款智能跑鞋:面向專業跑步者的烈駿和面向普通大眾的赤兔。這是李寧在運動數字化體驗上的試水,也是李寧公司在零售邏輯之下生產、銷售產品的一次嘗試。對李寧而言,不僅需要適應互聯網時代新的消費潮流,還要用科技和數據直接連接消費者需求,以改變此前傳統的銷售模式。
在這次與小米生態鏈公司華米科技的合作中,李寧和雷軍有過碰撞。按照此前“小米模式”的打法,雷軍認為,產品要用出乎意料的低價,達到一種顛覆性銷售,從而創造出利潤空間。對此,李寧并不完全認同。“服裝與電子產品的邏輯怎么能一樣呢?”李寧反問。 但在最后,李寧仍然從雷軍的邏輯中受到一些啟發——畢竟,中國人始終對價格敏感,需要降低大眾對新品的接受門檻。因此,在大部分人決定將赤兔定價為200多元時,李寧堅持說NO,將價格下調至199元。“既然這個產品不是以賺錢為目的,那就賺一個數據吧。” 市場反應證明了當時決策的正確性。從銷售評價來看,消費者普遍認可有穿透力的價格。赤兔產品是智能跑鞋中的銷量冠軍,一年時間賣了70多萬雙,直接獲得這些用戶的使用數據。
2012年5月,李寧公司以5年20億人民幣價格簽下CBA聯賽主贊助商;當年10月,以10年1億美元簽下NBA球星韋德。“商業就是一場賭博,投入都是先期的。”李寧說。2012年10月,李寧以10年1億美元簽下NBA球星韋德。李寧重新開始賺錢,但盈利狀況目前甚至還不及361度、匹克等。鞋服行業獨立評論人馬崗認為,這和李寧在直營上的投入變大有關,包括韋德和CBA這兩項營銷成本較高等,李寧能做得更多的是開源和節流并舉。2014年8月,李寧結束與中國體操隊長達23年的運動裝備戰略合作。李寧說,體育營銷仍然會是公司主要投入,但形式不太一樣,“企業不同階段的需求不同。過去沒人知道的時候,你會去投中國代表團、領獎服賺點名氣。而現在李寧更需要將名氣轉化到產品、購買和運動體驗,投入到實際的運動場景。比如做羽毛球產品,我會跟羽毛球群體站在一起,營銷也更加精準。”
過去兩年做對了什么?李寧的答案是——把公司資源集中在一些未來有市場空間的運動上,比如跑步、籃球和羽毛球。在李寧看來,除了“更高、更快、更強”這句奧林匹克格言,體育最大的價值應該是競技精神。“就是看到一個目標,不管怎樣,所有人愿意去追求,參與整個競爭過程,同時激發更多創造力、勇氣和動力。”
除了當下競爭對手和市場環境不可同日而語,接下去每一步帶來的機會、產生的成本,以及整個運營執行過程,依然充滿挑戰。李寧和這家公司會走向哪里?他會因此而感到焦慮嗎?“沒有,沒有什么焦慮感。”李寧很快打斷了我們的提問,他幾乎脫口而出。他描述得風輕云淡,甚至半開起玩笑:“有活干就幸福了,沒活干就郁悶死了。”
53歲的李寧還是喜歡運動裝扮,依稀還能看出當年“體操王子”的痕跡。他依舊保持著健康作息,通常10點半準時上床,偶爾會在半夜給管理層發個信息。風光與大敗,善與丑,從體壇神話到1988年“敗走漢城”,李寧在運動員生涯便已全部經歷過。
時至今日,李寧并不避諱說自己做錯了哪些事,也會耿直地承認只有部分產品讓自己完全滿意。為了節省差旅費用,有時位于上海的電商團隊要找李寧開會,他就一個人乘飛機、坐地鐵跑到上海。
再一次,運動員李寧又出場了,這一次,他還能贏嗎?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
尋求報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注明"轉載來源"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中研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
煩請聯系: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精彩推薦
圖片資訊
行業研究院
零擔物流行業研究報告主要分析了零擔物流行業的國內外發
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行業研究報告主要分析了醫用電子直線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