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朱世龍講話
5月21日,2017年北京科普基地命名活動在民族文化宮開展,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朱世龍,北京市科委委員楊仁全,北京市科協副巡視員、科普部部長陳維成,北京市科普基地聯盟理事長、北京自然博物館館長孟慶金,北京市科委科技宣傳與軟科學處處長湯健,以及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科普處處長陳雄等領導出席活動,并向6家新命名基地代表和6家復核通過科普基地代表授牌。
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朱世龍在講話時介紹,北京市非常重視科普工作,大力推動科普事業發展,持續開展了北京市科普基地申報命名工作,實現了科普基地的數量和質量的雙提升,成效顯著。目前,北京市命名科普基地已達371家,其中2017 年新命名34家,包括高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等社會機構。371家科普基地場館(廳)建筑面積、場館(廳)使用面積分別達到243萬平方米和158萬平方米,年參觀人數達8000萬人次。北京已逐步形成以中國科技館等綜合性場館為龍頭,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互為補充、綜合性與行業性協調發展,門類齊全、布局合理的科普基地發展體系。
北京市科委委員楊仁全等領導為科普基地授牌
2017年,北京市科委、北京市科協經評審公示,包括中國農業大學的“智能技術與裝備展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月宮一號”、北京明宇時代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活的3D博物館”、北京乾禹森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蝶語(北京)昆蟲博覽園”等34家單位成為了北京市科普基地的新成員。截至目前,北京市科普基地達到371家單位,包括科普教育基地313家,科普培訓基地10家,科普傳媒基地31家,科普研發基地17家。逐步形成“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互為補充,“綜合性與行業性”協調發展,“既面向社會公眾又面向目標人群”,門類齊全、布局合理的科普基地發展體系。
北京市科普基地在支撐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持續發力,新命名的34家科普基地呈現出三大特點:一是引導企業加大科普投入,企業類型的科普基地占基地總數的40%;二是基地領域與生態環保等熱點結合緊密,在進一步支持相關公共事務政策實施上發揮作用;三是新技術新媒體得到廣泛應用,科普傳播更生動有趣、更貼近生活。
科普基地是開展社會性、群眾性、經常性科普活動的有效平臺,是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堅實基礎和重要載體。自2007年開始,北京市為加強本市科普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科普事業發展,制定了《北京市科普基地命名暫行辦法》,將全市科普基地分為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培訓基地、科普傳媒基地和科普研發基地等4類申報和命名。2014年市科委制定了《北京市科普基地管理辦法》,明確了科普基地命名有效期為3年,進一步完善了科普基地的制度建設。截至目前,北京市啟動科普基地命名已整整十年,實現了科普基地建設常態化、管理規范化,形成了政府、企事業單位、高校、科研機構、社會團體等多方參與科普的良好局面,建好科普基地,對于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發揮首都核心功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近年來,北京市大力推進科普能力建設,通過“科普教育、科普研發、科普培訓、科普傳媒”四類科普基地的命名,有效支撐了首都科普能力的提升,調動了社會各類組織參與科普的積極性,為服務社會開展各類科普活動奠定了基礎。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
尋求報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注明"轉載來源"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中研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
煩請聯系: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精彩推薦
圖片資訊
行業研究院
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雪花白大理石市場發展面臨巨大機遇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
產業新城建設與傳統產業園行業研究報告中的產業新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