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中國足協發布了兩條重磅公告。第一,為限制職業足球俱樂部追求短期成績、盲目攀比、高價引援、哄抬價格的行為,維護職業足球聯賽市場秩序,促進職業足球健康、穩定發展。自2017年夏季注冊轉會期起,將對處于虧損狀態的俱樂部征收引援調節費用。該項費用全額納入中國足球發展基金會,用于青少年球員的培養、社會足球普及和足球公益活動。
第二,為進一步通過職業聯賽鍛煉年輕球員,鼓勵俱樂部加大培養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力度:從2018賽季起,中超、中甲聯賽俱樂部在參加中超、中甲聯賽、中國足協杯賽的過程中,各俱樂部整場比賽累計上場比賽的U23國內(港澳臺除外)球員,必須與整場比賽累計上場比賽的外籍球員人數相同。
這兩項新規一出,立即引起了中國足球圈的地震。大家紛紛從各種角度分析,這樣的政策對中超未來的發展到底是推動還是阻礙。從目前來看,反對的聲音還是占據了主流。有人甚至稱,這將直接打擊到投資者的信心,對中超未來的發展是毀滅性的。這樣的言論并不是聳人聽聞,仔細分析有其道理。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個事實。2016年,中超16家俱樂部中,有14家處于虧損,僅有延邊富德和長春亞泰盈利。而新規規定,以后虧損的俱樂部要向足協交錢。這也就意味著,只要再買人,無論是內援,還是外援,俱樂部都要掏出雙份的轉會費,一份給對方俱樂部,一份上交中國足球發展基金會。這勢必會讓許多俱樂部在引援政策上有所調整,因為引援費用翻倍,必須要考慮投資者能否承擔得起。畢竟,誰的錢都不是天下掉下來的,花錢不討好的事兒,也不是誰都愿意去做。
再來說說關于U23的新規。其實,足協在本賽季聯賽開始之前就已經出臺了相關規定,要求每支球隊必須安排一名U23球員首發。而當時多數俱樂部都沒有什么準備,只能臨時出招。結果,很多年輕球員剛上場沒一會兒就被換下,成為笑料。而如今,足協又出了新規,U23球員的人數必須等同外援人數,這就讓俱樂部很難辦了。如果買外援的話,就勢必會讓許多當打之年的球員無法上場。如果不買外援,全靠本土球員來踢,水平又不夠。所以,不管怎么說,這樣的政策絕對會使聯賽觀賞性大幅下降。
聯賽精彩程度受到影響,勢必會流失球迷,關注度也會降低。這種情況下,贊助商對中超聯賽失去興趣是必然結果。而這幾年,中超之所以能夠賣出80億的版權,還不斷提高冠名費,靠的是啥?不就是眾多巨星到來之后,提升了球隊實力和關注度,讓比賽更有懸念和看頭了嗎?反過來,中超關注度的提升也讓贊助商看到了其中的商業價值所在,進而更大手筆的投入。2016年,中超贊助商和官方合作伙伴參與企業數高達150家,涉及房產、電商、金融、保險等17個行業。
新政實施后,隨著中超的水平和關注度下滑,這些企業還有什么理由再瘋狂砸錢呢?前兩天,大家還在為平安5年10億的冠名費而欣喜,憧憬著中超各種美好的前景。而今天,隨著兩條突如其來的新政,不知道會涼透多少贊助商和投資人的心。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
尋求報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注明"轉載來源"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中研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
煩請聯系: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精彩推薦
圖片資訊
行業研究院
鉬鐵行業研究報告中的鉬鐵行業數據分析以權威的國家統計
戶外電子屏廣告行業研究報告主要分析了戶外電子屏廣告行
通信電纜行業研究報告主要分析了通信電纜行業的市場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