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提出,其實糧食質量安全問題的真正源頭是現代農業的可持續性問題。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在指出“我國農業資源短缺、開發過度、污染加重”的同時,還明確提出要“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為此,全國政協委員何幫喜、黃志賢和吳剛表達了各自的觀點,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大量使用農藥是食品隱患的罪魁禍首
何幫喜、黃志賢和吳剛三位委員一致認為,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農藥,是致使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對食品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的主要原因。但在農藥超量使用原因的具體分析上,他們卻又存在不同的看法。
何幫喜認為,我國目前在農產品方面存在著質量安全體系不完善、責任主體不夠明晰、質檢體系比較薄弱、執法監管相對缺位等問題。他說,美國是全球農藥消費最大的國家,但是其政府卻擁有專門的監管機構——由美國環保局、食品藥物管理局、農業部共同監管,而這種監管體系正是我國當前所欠缺的。而且,相較其他發達國家,目前我國在食品安全控制法典和制度上起步晚,食品安全質量標準的相關法律、法規都還不夠健全,特別是在農村生產環節,更是存在多頭管理,多邊執法突出,執法力度不夠等問題。
然而,黃志賢卻指出,糧食安全最重要的是耕地質量,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下降,追根溯源,就是由耕地污染日趨嚴重造成的。農民為追求更多的經濟效益,借助于農藥、化肥等化學品和無機物來保證糧食產量的增加,卻忽視了農藥和化肥的大量使用會嚴重影響糧食及食品的安全。據國土資源部及環保部2014年發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全國土壤點位總超標率為16.1%,其中,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為19.4%,中度(超標3~5倍之間)和重度(超標5倍以上)污染耕地占2.9%。面對耕地遭受如此嚴重的污染的現狀,黃志賢呼吁,中國大陸在對耕地質量保護上,要向臺灣地區學習,加大耕地土壤污染防治力度,切實保護好耕地,在解決土壤環境管理和改善問題上,倡導大量使用生物工程技術。
吳剛則表示,發展生物農藥對保證公共安全具有特殊意義,但目前,我國的生物農藥發展進程緩慢,在實際生活中,農民對生物農藥的應用積極性也不高。吳剛認為,在生物農藥應用積極性不高的背后,主要存在著三個問題。首先,農民由于受傳統觀念的約束,普遍認為使用生物農藥見效慢,而且生物農藥還存在一個客觀事實——品種不能覆蓋所有重要的農作物病害,出售的價格又普遍高于傳統農藥價格。其次,目前大部分地區在生物農藥上都沒有相關政策支持。最后,在生物農藥的研發技術上,我國目前確實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科技是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有效辦法
如何解決農藥、化肥等化學品給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帶來的隱患?何幫喜提出四點建議。一是健全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立農藥安全體系的追溯系統,同時實行農藥登記備案制度。二是對所有的農藥經營者加強管理,必須嚴格按照持證上崗制度執行。三是政府相關部門制定新型農藥補貼政策,對使用新型生物農藥的農民予以一定獎勵。四是嚴厲打擊假冒偽劣農藥。
黃志賢強調,在大力推進農業科研領域的“產、學、研”一體化建設的同時,還應吸收臺灣地區的專家在耕地質量上的科技成果,共同應用生物工程技術在耕地質量上取得的成果。此外,還需要加快在試點地區對耕地進行試點,并對試點地區給予政策支持,將生物工程技術納入農業補貼,積極鼓勵農民應用保護耕地質量的生物工程技術成果。
吳剛提出,要解決生物農藥遭遇冷落的局面,政府部門首先應該做好宣傳工作,起到引導作用,大力倡導并引導農民使用生物農藥,讓農民們了解,與傳統的農藥相比,生物農藥具備傳統農藥不可比擬的益處。
此外,政府還應加大對生物農藥的科研投入,并制定鼓勵農民使用生物農藥的補貼政策,調動農民使用新型農藥的積極性。
保障農產品及食品安全是我國面臨的重大問題,除了對農業農村環境治理和保護外,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開發生物工程技術也應受到更多的關注和重視。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
尋求報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注明"轉載來源"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中研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
煩請聯系: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精彩推薦
圖片資訊
行業研究院
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優碳鋼市場發展面臨巨大機遇和挑戰
賽車主題公園行業研究報告旨在從國家經濟和產業發展的戰
小龍蝦研究報告對小龍蝦行業研究的內容和方法進行全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