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占比和用量雙降
伴隨農藥零增長政策實施,農藥行業尤其是殺蟲劑行業呈現調減趨勢。
農業部種植管理司調研員王建強表示,近年來,殺蟲劑的占比和使用總量呈下降趨勢,這體現了品種結構進一步優化,研發生產使用水平逐步提高。2011年以來,殺蟲劑年均使用量(折百量)為12.6萬噸左右,占所有農藥的比重為41.76%,市場占比較上世紀90年代下降近20%,較10年前下降10%,下降的趨勢比較明顯。而從防控的總面積來看,2010年以來比上個10年增加了10%左右,比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增加了20%~30%。防控面積有所增加,而殺蟲劑的使用量卻在下降。市場占比和用量雙雙下降的一部分原因在于中國正在加快防效差、毒性高的老舊農藥品種的淘汰步伐。全國農技中心推廣研究員束放表示,農藥行業正在向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方向發展。
據介紹,國內已經將39種毒性較高的農藥列入禁止生產、銷售、使用的名單,其中包括對硫磷、甲胺磷等殺蟲劑以及部分除草劑、殺菌劑。三氯殺螨醇等產品也將于2018年10月1日起面臨全面禁止銷售、使用。
從品類看,2010年有機磷占殺蟲劑總量的71.6%。與2010年相比,2016年有機磷占比下降9個百分點,氨基甲酸酯類殺蟲劑用藥量降幅為39.83%。
全球來看,在一些發達國家,殺蟲劑也呈現下降趨勢。近期歐盟統計局公布的統計結果顯示,西班牙殺蟲劑用量有所下降:2013年用量約為0.7萬噸,相比2010年(1.4萬噸)下降了50%。英國殺蟲劑用量很少,2000年前后每年用量在1500噸左右,近些年用量持續降低,2011年之后每年用量僅有600~700噸左右。韓國殺蟲劑年使用量由9880噸(2001年)降到6403噸(2013年),下降了35%。日本殺蟲劑用量也在持續下降,年使用量由2.7萬噸(2000年)下降到1.7萬噸(2013年),下降了37%。
“殺蟲劑是農藥的重要品種,殺蟲劑的使用水平直接關系到農業生產安全、環境生態安全、農藥使用安全。”王建強表示,農藥生產企業機遇與挑戰并存,積極進行產品結構優化,推陳出新,淘汰高毒殺蟲劑品種,科學找尋替代產品,才是未來企業“減量增效”的方向。
市場出現新需求
一方面是老舊產品退出市場,另一方面,由于作物蟲害發生情況變化以及抗藥性的產生發展,殺蟲劑市場需求呈現新的變化,也為一些新產品的研發、推廣提供了新契機。
據束放介紹,2016年與2010年相比,中等毒性殺蟲劑用藥量下降8.6%(折百量),高毒殺蟲劑用藥量下降23.52%,而低毒殺蟲劑用藥量有所增長,增幅17.56%,微毒殺蟲劑用藥量增幅更是達到637.96%。化學殺蟲劑用藥量下降7.17%,而生物殺蟲劑用藥量增長34%。
農業部農藥檢定所副總農藝師張文君也表示,殺蟲劑是三大類農藥品類中調整幅度最大的品類,許多高效低毒、環境友好農藥因此得到廣泛推廣使用。據統計,2016年中國農藥出口品種前十名中有3個為殺蟲劑,分別是吡蟲啉、毒死蜱、乙酰甲胺磷。2016年進口農藥品種前十名中殺蟲劑有3個,分別是氯蟲苯甲酰胺、噻蟲嗪、乙基多殺菌素。
據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高級農藝師李永平介紹,2013~2015年,水稻、棉花、大豆、油菜、花生、蔬菜主要害蟲發生面積呈下降趨勢。但與此同時,馬鈴薯主要害蟲(地下害蟲、二十八星瓢蟲和馬鈴薯蚜蟲等)和柑橘主要害蟲(葉螨、銹螨、蚧類和粉虱類等)近年來的發生面積在逐年增加。在一些作物上,次要害蟲發生情況加重,比如在蘋果上,主要害蟲發生總面積呈下降趨勢,但是蚜蟲發生面積增加。
自2017年6月1日起,新版農藥管理條例實施,小宗作物用藥逐漸規范化,這也給殺蟲劑提出了新要求。以果樹為例,大宗果樹品種的藥劑過于豐富。而小宗果樹品種如櫻桃、藍莓等很少有藥劑登記,存在無藥可用的尷尬處境。加快小宗果樹的殺蟲劑登記,并給予相應的用藥指導,這需要殺蟲劑企業予以關注。
抗藥性管理引關注
抗藥性加重是影響殺蟲劑防治效果和產品推廣使用周期的重要原因。不斷尋找新的抗藥性解決方案,將是殺蟲劑開發的主要方向和重要工作,也是各個廠家、公司追逐競爭的主戰場。
2016年全國農技中心對20個省(區、市)的60個抗藥性監測點的稻飛虱、二化螟、小麥赤霉病、棉鈴蟲、棉蚜、煙粉虱等11種重大病蟲的抗藥性進行了監測,結果顯示,部分病蟲對田間常用防治藥劑抗的藥性顯著上升。
據束放介紹,目前在水稻上,褐飛虱已經對吡蟲啉產生了高等抗性;灰飛虱也對毒死蜱產生了中等抗性。以棉花害蟲來看,目前棉蚜對吡蟲啉產生了高等抗性,對溴氰菊酯也產生了高等抗性。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蔬菜上。小菜蛾對阿維菌素、蘇云金芽孢桿菌、氯氰菊酯、蟲酰肼等已經產生了抗藥性;蔬菜煙粉虱對啶蟲脒、吡蟲啉、噻蟲嗪、氟蟲腈等產生了抗藥性;溫室白粉虱對吡蟲啉、吡蚜酮、噻蟲嗪等產生了抗藥性。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高希武說,整體來看,中國農藥抗藥性由北往南、由西往東抗藥性逐漸增加,這對殺蟲劑的發展提出了挑戰。
據了解,在害蟲抗藥性治理中存在的很大問題是殺蟲劑的不合理使用:一是忽略了有效治理時期,二是忽略了劑量控制的基本原理,三是藥劑輪用、混用不合理。
面對抗藥性治理問題,高希武給出了建議:如掌握合適的施藥時期和適期施藥,并增加化學防治藥劑品種的多樣性,通過輪換用藥、復配用藥延緩抗藥性的發生。
高希武同時強調了加強抗藥性監測的重要性。他指出,現有的抗藥性監測缺乏統一的衡量標準。通過標準化的抗藥性監測,實時停用或淘汰不能或難于恢復靶標敏感度的農藥品種,及時實施抗性治理措施,研發替代技術,能有效提高殺蟲劑的利用率,對延長產品推廣周期也是一種保護。
采取多種用藥方式結合,也是延緩殺蟲劑抗藥性、減少用藥量的方法之一。麥蚜是小麥上的主要蟲害之一,通過種衣劑拌種的方法防治小麥蚜蟲,省時方便,用藥量小,對天敵也不會有影響,受到農民的喜愛。
通過殺蟲劑與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相結合,也可以提高害蟲防治效果。在中國,蔬菜種植面積僅次于糧食作物,害蟲發生情況復雜,目前許多外來入侵害蟲已經成為蔬菜上的主要害蟲,如三葉斑潛蠅、美洲斑潛蠅、南美斑潛蠅等。應用Bt生物制劑防治鱗翅目害蟲,應用寄生蜂、捕食螨防治粉虱、薊馬等害蟲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新劑型新品種快速發展
近些年,一些關于農藥或者殺蟲劑的網絡謠言甚囂塵上。華東理工大學院士錢旭紅表示,在所有化學品中,農藥的安全性是最可知的。現在很多人認為有機食品就是安全的,就是放心的,實則也不一定,因為有機食品很容易存在毒性很大的霉菌毒素如黃曲霉素等。食品安全關鍵在于如何減少農藥殘留,如何避免農藥過量使用,這才是現在應該關注的問題。“有調查顯示,日本是全世界農藥用量最大的國家之一,但是食品安全水平卻很高,因為日本不會發生大量重復使用某一種農藥的問題,所以這就提醒我們不能一味地強調農藥減量,而忽視了增效和提質這兩個更重要的方面!”錢旭紅說。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
尋求報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注明"轉載來源"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中研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
煩請聯系: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精彩推薦
圖片資訊
行業研究院
婦女衛生巾制造研究報告對婦女衛生巾制造行業研究的內容
養生旅游產品行業研究報告旨在從國家經濟和產業發展的戰
產業用紡織品研究報告對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研究的內容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