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馬來西亞研究人員在《科學報告》中的報道,塑料垃圾進入海洋,最終分解為小碎片回到我們的食鹽中。研究人員檢測了來自8個國家,共16份海鹽樣本,發現其中15份中含有塑料微粒(MPs)。他們總共從鹽中收集了72種粒子,使用顯微拉曼光譜法鑒定其成分大多為塑料聚合物和色素。
鹽中塑料微粒的數量很低,尚不足以危害健康——即使海鹽是我們唯一的食用鹽來源,且需要量較大。然而,研究人員認為調味品污染仍值得持續關注。
他們指出,我們日益增加的塑料使用量“或許會導致海洋和湖泊中塑料微粒逐漸累積,并因此出現在水產品中。規范不同海產品中塑料微粒的數量和種類勢在必行。”
研究人員已經不是第一次從食物鏈中發現塑料。被丟入水道的塑料垃圾分解,由水中生物吸收。早先研究發現魚類貝類等海產品中塑料微粒粒子大小在1 -1000微米之間。但是,目前尚無關于鹽粒中殘留情況的詳細研究。
研究人員利用過濾器和光譜,在16個品牌的食鹽中分別發現了一到十種粒子——他們并未提及調查的品牌。(研究之初他們還準備了第17個品牌,但由于該品牌食鹽出現鈣沉積,堵住了過濾器,就剔除了該樣本。)
他們發現大多數碎片為出現老化跡象的舊塑料產品碎片,這一發現也排除了食鹽外包裝材料對實驗的干擾。
粒子成分上,最常見的聚合物為聚丙烯和聚乙烯,隨后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異戊二烯和尼龍6。他們還發現了色素,包括酞菁、鉻黃和銅酞菁。上述成分可以在所有的塑料產品、腈綸纖維和染料中發現。
根據他們的發現和全球食鹽攝入量,研究人員估計,假如人們飲食中的鈉都來自于海鹽,那么人們每年從海鹽中攝入約37 MPs。與此相對,早前研究估計酷愛貝類的歐洲人每年可能攝入11000 MPs。目前尚不清楚該數量對人體健康是否有害。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
尋求報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注明"轉載來源"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中研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
煩請聯系: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精彩推薦
圖片資訊
行業研究院
紅外線體溫計是一種在線監測式高科技檢測技術,它集光電
智能交通是一個基于現代電子信息技術面向交通運輸的服務
在我國印刷行業中,被稱為都市型工業的印刷業成為近年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