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再度大漲。在岸人民幣兌美元一度大漲0.4%,升至6.7722,創去年11月9日以來的新高。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升破6.79關口,刷新6月15日以來高點至6.7824。
從周二開始,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一反此前七連跌的頹勢,大幅反彈。短短三個交易日,連續突破6.82、6.80、6.78關口。
國際市場美元指數的暴跌是人民幣反彈的重要原因,美元指數周二一天內從97.40附近跌落至96.50附近,跌幅大約1%。周三美指繼續下挫,日盤最低觸及96.1537。美元為何突遭打擊呢?
周二,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基在歐洲央行年度政策論壇上對歐元區經濟發表樂觀講話,且表示“通縮力量已經被再通脹力量所取代”,市場將他的表態解讀為歐洲央行削減刺激政策的前奏,歐元多頭(美元空頭)受到鼓勵。
在德拉基表態之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報告,明確表示“特朗普政府將經濟增長年率在較長時間內維持在3%以上的假設不太可能實現”,并將今明兩年美國經濟增長預估下調至2.1%,美元空頭再次受到刺激。
德拉基和IMF發聲之前,美國5月耐用品訂單月率初值下降1.1%,且近期多項經濟數據不甚理想,似乎也與IMF的預測有所印證。
一系列事件疊加,美元指數承壓下挫。美元多頭轉而將希望寄托在北京時間周三凌晨耶倫在倫敦的講話,這是耶倫6月14日記者招待會以來的首次公開講話。但耶倫關于“漸進加息是合適的,利率將在一段時間內維持在低位”的表態令美元多頭大失所望,而空頭則大受鼓勵。
雖然耶倫大膽預測在其有生之年不會再次爆發金融危機,但與金融危機相比,經濟衰退的爆發頻率要高得多,所以對市場信心沒有任何提振作用。
可以說,過去的30幾個小時,美元反復遭受利空轟炸,美元指數大跌也就不難理解了。
在筆者的上一篇文章《人民幣七連跌的幕后真相》中,筆者曾談到,人民幣連續下跌說明結售匯目前的大格局還是逆差。很多朋友詢問,人民幣周二的大漲是不是結匯突然增大所致。
是不是結匯大增筆者實在是不知道,因為這么實時的市場數據只有幾大行的一線交易員才掌握。但從市場預期調控的角度出發,最近兩天人民幣對美元出現大幅跳升對于繼續給貶值預期降溫,同時增強市場的中長期雙向波動預期是十分有幫助的。而結售匯此時是否是順差并不重要。
如果美指大跌時人民幣無動于衷,在交易層面,這等于清晰地告訴市場結售匯逆差的格局一點都沒變,甚至可能逆差比較高,因為逆差對匯率施加的貶值壓力會抵消美元下跌通過“參考一籃子貨幣”對人民幣施加的升值拉力。
在市場心理層面,如果美指大跌時人民幣無動于衷,投資者會傾向于認為監管當局對于人民幣繼續貶值的容忍度較高,從而進一步刺激購匯需求。在人民幣七連跌之后,如果再來一波下跌,并且是在美元指數大跌的同時,人民幣陷入連跌,這對市場心理的影響將會極為惡劣。
總體上看,在外圍市場美元大跌的同時,在策略上人民幣對美元升值是比較好的選擇。唯有如此,人民幣的雙邊波動預期才可能逐漸得到強化。
結合最近一個月人民幣的大幅波動,我們現在回顧一下5月26日官媒對引入“逆周期因子”的解釋,可能更加有助于理解人民幣當前以及未來的走勢。下面是當時的報道原文:
“匯率根本上應由經濟基本面決定,但在美元指數出現較大幅度回落的情況下,人民幣對美元市場匯率多數時間都在按照“收盤價+一籃子”機制確定的中間價的貶值方向運行。分析顯示,當前我國外匯市場可能仍存在一定的順周期性,容易受到非理性預期的慣性驅使,放大單邊市場預期,進而導致市場供求出現一定程度的‘失真’,增大市場匯率超調的風險。”
這段解釋清晰表達了兩層意思:一是認為在美元指數貶值時,人民幣即期匯率貶值是不正常的,必須糾正,這是逆周期因子的主要任務;二是認為持續的單邊貶值預期是非理性的,而即期匯率的貶值又容易放大這種非理性預期,市場供求(也就是結售匯)的失衡與非理性預期關系很大。
如果上述思路得到貫徹,一旦美元持續走弱,人民幣對美元跳升的概率非常高;反過來,當美元持續走強的時候,人民幣在“收盤價+一籃子”定價機制的引導下,也應出現較大幅度的貶值。這很可能意味著,下半年人民幣對美元雙邊匯率的上下震蕩將十分頻繁。
對于近期有結匯需求的企業來說,在人民幣前期七連跌過程中,肯定猶豫者眾多,因為期待著更好的結匯價格。但隨著最近兩日人民幣急升,恐怕又有不少企業為錯過了前期的美元小高峰而痛心疾首,特別是那些一兩之內就必須結匯的企業。
顯而易見,賭人民幣的短期方向越來越難,風險越來越搞。作為企業,與其心驚肉跳地賭運氣,不如借助遠期、期權等套期保值工具,在科學核算成本、收益底線的前提下,擇機鎖定風險敞口,將主要精力放到產品創新和提高經營管理效率上來,這才是基業長青的根本。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
尋求報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注明"轉載來源"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中研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
煩請聯系: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精彩推薦
圖片資訊
行業研究院
餐飲配送服務行業研究報告主要分析了餐飲配送服務行業的
由于城市化進程加快,土地資源的稀缺、糧棉爭地的矛盾,
20世紀80年代初,在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