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印度力推“印度制造”,但中國產品深受該國民眾歡迎,印度挑起貿易爭端占不到便宜。
警惕!印度開始對中國手機廠商下手 以安全為由調查中國產品
在邊境討不到便宜的印度開始挑起貿易事端,不但對93種從中國進口的產品征反傾銷稅,據《印度時報》16日報道,由于擔心產品的安全性和數據被泄露,印度政府已開始對中國電子信息產品審查,并對包括中國品牌在內的21家智能手機制造商發出通知,要求企業提交遵守安全規范的文件。
據統計,中國是印度最大的商品來源國,雙邊貿易結構差異巨大。分析認為,雖然印度力推“印度制造”,但中國產品深受該國民眾歡迎,印度挑起貿易爭端占不到便宜。
印度逆差是自然結果
據印度商業信息統計署與印度商務部統計,2016年印度與中國雙邊貨物進出口額為696.2億美元,其中,印度對中國出口89.6億美元,自中國進口606.6億美元,印度與中國貿易逆差516.9億美元。中國已取代美國和阿聯酋成為印度最大貿易伙伴,是印度第一大商品來源國。
“美國之音”16日援引印度媒體的話稱,中國出口印度的產品大多為高附加值產品,而印度出口中國的產品多為低附加值產品。
據印度駐華使館發布的《2016年中印雙邊貿易報告》顯示,印度從中國進口的主要產品有電子機械設備、礦物燃料、醫療外科儀器等高技術或大宗產品,而印度主要出口中國的產品則是天然珍珠、棉花紡織品、皮毛皮革等輕工業產品。
印度問題專家、中國改革開放論壇戰略研究中心主任馬加力16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商品在印度很受歡迎,尤其是機電產品、化工產品和電子產品,更是物美價廉。印度國內對其在中印貿易間的逆差一直有不滿聲音,中國不刻意追求貿易順差,中印之間的現狀是由雙方貿易結構導致的自然結果。
消費者更喜歡中國產品
手機是中國企業在印度的一個縮影,《福布斯》稱,據國際數據公司IDC統計,2017年第一季度,中國品牌智能手機Oppo、Vivo、小米、聯想等在印度市場的出貨量總計占據51.4%的份額,而印度本土品牌跌落到13.5%。
據印度工業聯合會調查,目前印度從中國進口電子及信息產品價值約220億美元,這一規模令印度政府感到緊張。印度政府在“數字印度”等計劃推動下,在網上進行信息溝通,重要經濟部門的數據也通過IT產品和網絡傳遞。此外,在“印度制造”的計劃下,莫迪政府正大力推進以電子類產品為首的各項產品的本地制造。
印度政府預計到2022年,IT 產業的銷售額比目前的2800億美元增加4倍,達到1萬億美元以上。然而《印度斯坦時報》稱,印度一家在線調查機構的報告顯示,在面臨同類商品時,83%的印度人青睞購買中國產品,而非印度商品。報告稱,印度消費者表示,同類商品中,印度制造的產品價格高昂,中國產品的價格最有優勢、質量也不錯。
專家:印度打貿易戰最終自傷
今年上半年,中國商品共遭到全球15個國家和地區發起的37起貿易調查,其中印度發起的調查數量為12起,居全球之首。9日,印度政府公布對93種從中國進口的產品征收反傾銷稅。這次增稅措施主要針對化工和石化、鋼鐵和其他金屬制品、纖維和紗線、機械產品、橡膠或塑膠制品、電力電子產品和消費品等。
馬加力告訴記者,雖然印度對從中國進口的產品征收反傾銷稅,種類很多,但每種商品的貿易量實際上并不多。即使相關貿易受到影響,對于中國整體出口的影響微乎其微。
《印度時報》稱,印度開始對中國IT產品發起調查。報道稱,中國企業是印度電子產品制造業的支柱,特別是大部分關鍵零部件和成品都進口自中國。印度業內人士稱,該國安全機構擔心電子產品可被利用獲取敏感信息。
《印度時報》援引印政府官員的話稱,由于擔心重要信息落入黑客手中,印管理部門已對包括中國手機制造商在內的21家企業發出通知,最晚于本月28日提交遵守安全規范的文件,印度政府也會對企業進行抽檢,如果發現不合格,“企業將會被重罰”。報道稱,以安全為理由調查中國IT產品,這一行動可被看作是兩國貿易戰開打的一個信號。
馬加力表示,中印雙方的貿易摩擦會對中方有一些影響,但十分有限。總體上看,印度對中國商品的依賴性較強,中國商品的減少將對印度國內市場造成較大影響。以目前在印度占據半壁江山的中國手機為例,如果被征收反傾銷稅,會導致在印度的售價提升,最終損害的還是印度消費者和印度國內市場。
細分市場研究 可行性研究 商業計劃書 專項市場調研 兼并重組研究 IPO上市咨詢 產業園區規劃 十三五規劃
中研網 發現資訊的價值
研究院 掌握產業最新情報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如今,關于人工智能發展的爭論不絕于耳。無論是益處還是弊端,結合起來才是完整的人工智能。在變革進行之際,作為全球...
軟銀滴滴擬120億投資Uber軟銀到底打算如何投資Uber?8月17日,接近交易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軟銀集團聯合滴滴出行按Ub...
作為小米生態鏈旗下最早發布產品的公司之一,華米科技告訴記者,其實早在今年第一季度,小米就已經超過Fitbit和蘋果,...
酷派夾縫求生:調整市場政策 控制國內投入 昨晚,深圳前海區,酷派低調的對外發布了最新產品COOL M7。這是一款從外...
傳孫宏斌考慮給樂視改名 樂視回應“不清楚” 隨著樂視網15位高層的新任命陸續到位,新樂視體系的重要崗位完成了一次...
弗吉尼亞暴力事件后 美國科技公司開始打擊線上仇恨組織 多年來,社交媒體網站及科技公司為了維護多樣性及言論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