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出現給各大行業帶來變革,而新聞業無疑是最早接受洗禮的行業之一。
人工智能的出現給各大行業帶來變革,而新聞業無疑是最早接受洗禮的行業之一。一方面,人工智能使新聞業擁有了前所未有的內容生成能力和交互體驗效果,提升了新聞生產的速度、優化了新聞報道的形式;另一方面,人們也在擔心新聞人的價值是否會被機器取代,新聞的意義是否會被改寫?在未來,人工智能與新聞業的結合點又在哪里?
8月22日,由網易新聞、網易新聞學院主辦的聞學社第二期沙龍中,圍繞“人工智能將如何重塑新聞業”的話題,與會者紛紛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許多人都覺得人工智能會對新聞業產生很大影響,但影響究竟是什么,卻大多沒有談到點上。”在新華網融媒體未來研究院副院長鞠靖看來,人們大多談到的都是人工智能會影響到新聞業的分發、收入和利潤方面,但從對新聞報道帶來影響角度卻談得很少。寫作編輯領域,其實對機器人寫稿有過度神化現象存在。現在大家對技術能夠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還存在很大誤區,要么認為人工智能能夠做很多,要么認為人工智能做得很有限。究其根本是,做技術的人并沒有很透徹地對人工智能作出明確的定位,做媒體的人也并沒有十分準確地研究過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
網易傳媒技術部副總經理劉彥東也認為,人工智能是一個很好的技術,它并不可怕,而且也沒有實實在在對很多行業產生特別大的沖擊,反而是有著非常有利的幫助。比如原來做視頻分類、視頻質量檢測,這類事情不具備創造性,所以這份工作讓機器來做,技術可以做得更準確、更精細。反而為人釋放了更多時間可以去做有價值的事情。對于人工智能之于新聞業的改變而言,其實真正有深度的新聞,機器是做不出來的,人是有態度、有觀點的,機器卻沒有,讓機器去寫作,最終代表的還是人的觀點。因此,人工智能對于新聞業而言更多的是輔助性。
對于人工智能到底給當下的新聞業帶來了哪些變化?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志安認為,其一帶來了新的速度。通過垂直領域、開放平臺的接口或平臺授權,通過機器人可以快速抓取資訊,發布和推送資訊。目前,人工智能和新聞的結合帶來了新聞速度的提升。其二帶來新的體驗。嘗試把新聞變成對話,變成和聊天機器人的結合,比如“小冰”,把報道跟機器人結合變成互動產品,將看新聞變成了問新聞、回答新聞,帶來了新的閱讀體驗。其三帶來新的分發,通過對用戶的行為和用戶需求的分析實現了更好的分發。
但同時,張志安也提醒到,人工智能無法帶來真相,真相不是表面事實,是掩藏在事實背后的事實。這個真相就是復雜事實的脈絡,目前還無法被機器捕捉成現實。另外,機器無法帶來解釋。任何事實,真相擺在那里,必然要放在復雜的社會平臺中解釋,現在人們看新聞很重要的是要看到其背后的東西,而目前這是機器所不能替代的。
細分市場研究 可行性研究 商業計劃書 專項市場調研 兼并重組研究 IPO上市咨詢 產業園區規劃 十三五規劃
中研網 發現資訊的價值
研究院 掌握產業最新情報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電影產業化改革以來,尤其是互聯網崛起后,電影產業獲得了雄厚資金和多樣化的運營思路,受眾的審美取向也出現了多元化...
近期,在“凈網2017”專項行動中,由公安部和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聯合督辦的江蘇宿遷“2·07”王某傳播淫穢...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7月27日《戰狼2》上映,首日票房破億;8月7日晚《戰狼2》累計票房超過《美人魚》創下的3...
刷屏曬圖,昨日整個朋友圈都在“買買買”小朋友的畫,簡直停不下來。據報道,這是騰訊公益中一個名為“用藝術點亮生命...
最近,一組趣味十足的視頻讓國寶熊貓再度走紅。視頻中,熊貓們或抱緊保育員的大腿撒嬌,或各出奇招“越獄”逃出獸舍,...
隨著開學季的臨近,暑期檔即將畫上句號。相比前幾年,今年暑期檔最大的變化就是“小鮮肉”對票房的貢獻不再那么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