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規劃引領,也要有城市建設實踐。城市更新伴隨城市建設發展的全過程,是城市持續發展和繁榮的驅動者。在“上海2040”提出的“底線思維”、“內涵發展”、“彈性適應”的要求下,城市更新也在逐步轉變理念和方法,從有機更新的規劃、政策、管理和行動模式等方面進行了
三、以土地供給側改革為主線,推動城市集約高效發展
土地和空間是城市發展的重要資源,土地利用方式影響著城市發展模式和城市治理理念。上海積極應對經濟發展新常態和資源環境緊約束的新形勢,將推進規劃國土資源領域供給側改革與優化土地要素配置、優化用地結構、優化空間管控政策充分結合,自2013年起提出“五量調控”土地新政,通過上海土地利用方式轉變,促進城市發展方式、社會治理方式、政府工作方式轉變。
一是總量鎖定。通過新一輪總體規劃編制、劃示“新三線”,將上海2020年規劃建設用地總規模3200平方公里作為全市建設用地終極目標,鎖定了上海未來城市空間發展和土地利用的基本格局。二是增量遞減。大力推進減量化工作。在保障戰略新興產業、重大基礎設施、社會民生項目需求的基礎上,建立新增經營性建設用地指標與現狀低效建設用地減量化掛鉤機制,年新增用地從“十二五”初期的每年40平方公里,逐步降至2016年的16平方公里。預計到“十三五”末,全市將累計完成減量50平方公里,截至今年8月底,累計已完成項目立項47.9平方公里,項目驗收19.6平方公里。減量化復墾的土地將優先用于生態建設。三是存量優化。堅持存量用地盤活與閑置土地處理并舉,會同相關部門聯合制定本市盤活存量工業用地實施辦法,建立多方利益平衡的存量轉型開發機制,于企業而言實現了產業轉型升級,于社會而言增加了公共設施和公共空間,于政府而言提高了節約集約用地水平。兩年多來,全市已有96個項目、約629公頃土地納入盤活轉型計劃,并取得階段性進展。四是流量增效。推行工業用地彈性年期出讓制度。根據工業企業生命周期規律,實行產業類工業用地20年彈性年期出讓,并完善配套續期政策,提高土地流轉速度,降低用地成本,支持好的項目續期用地持續經營。實行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土地出讓合同為平臺,將項目建設、功能實現、運營管理、節能環保、土地使用權退出等要素納入土地出讓合同,實現土地全生命周期全要素管理。 優化房地產市場供應結構。加大房地產市場調控力度,實行土地復合出讓,強化用地交易資金來源監管,嚴控投機。按照“商品住房用地穩中有升、保障性住房用地確保供應、租賃住房用地大幅增加”的原則,在確保土地可持續供應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市場需求,有序加大住宅土地供應,保障中小套型供應比例,調整優化商業辦公規模布局,在就業密集、產城融合重點區域以及軌道交通站點周邊區域推出租賃住房用地,構建租售并舉的住房體系。五是質量提高。落實“十三五”單位GDP建設用地下降目標,加強土地利用績效評估,圍繞需求較為迫切、矛盾較為突出的公共服務設施、道路、高校用地等開展專題研究,研究編制《上海市節約集約建設用地標準(2016)》,各類設施指標控制值平均“瘦身”幅度達20%以上。在自貿區和全市軌道交通場站地區開展試點,引導土地混合和各類設施的綜合設置,完善城市功能。
四、以城鄉發展一體化為目標,補齊城市發展短板
郊區的發展是上海未來發展的主戰場。近年來上海聚焦補城市發展短板,一方面,在城鄉建設用地負增長前提下,加快推進郊區土地的集約高效利用;另一方面,積極推動公共服務資源配置向郊區傾斜,全面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打造“有品質的鄉村環境、有尊嚴的鄉村生活、有鄉愁的鄉村文化”。
一是有序推進規劃覆蓋。積極開展新市鎮總規、郊野單元規劃和保護村、保留村村莊規劃編制工作,推進農村產業發展、環境改善和農民集中居住工作。制定《上海市郊區鎮村公共服務設施配置導則》、《上海市郊野鄉村風貌規劃設計導則》。重點聚焦金山楓涇等9個國家級特色小鎮,開展“一鎮一策”規劃土地支持政策研究,推進鄉村地區綠色創新產業發展試點。二是穩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統籌協調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和土地征收制度兩項試點任務,在松江區開展宅基地有償退出、市場化土地征收安置補償等試點,并完成兩幅入市試點地塊出讓工作。三是全面推進“土地整治+”新實踐。自2012年起,在全市規劃布點了21座郊野公園中(規劃總面積400多平方公里),并選取了其中7座作為首批試點(面積約130平方公里),開展“土地整治+運動+藝術+景觀風貌+自然教育+生態”系列實踐活動,從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探索耕地生態復合利用,推動城鄉資源有效配置和良性互動。
五、以基礎服務為核心,提升城市現代化治理水平
在“大、云、平、移”的互聯網背景下,規劃國土資源管理主動適應信息時代的發展要求,發揮平臺作用,助力提升上海城市現代化治理水平。
一是以空間基礎數據信息平臺建設為契機,以不動產登記系統、城市發展戰略數據庫、地理空間信息數據庫等為基礎,構建規劃國土信息交互的動態管控平臺,同步整合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相關數據,為實現城市動態治理和智慧治理打好基礎。二是發揮測繪、地質工作服務作用。從確保城市安全的高度出發,開展全市地理國情普查、基礎性地質調查、地面沉降監測等工作。建立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目前已在建設交通、公安消防、應急保衛、氣象災害預警等近100個管理系統中實現了深度應用,為城市精細化管理提供了數據支撐。三是打造“平臺型”政府部門。結合城市有機更新、總規編制等工作,舉辦規劃草案公示、“行走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城市設計挑戰賽等多種公眾參與活動,拓展公眾參與的主體、深度和廣度,引導城市發展過程中全社會共建、共治和共享。
下一步,市規劃國土資源局將繼續做好城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工作,努力為上海邁向卓越的全球城市提供助力和保障。
一是建設更具活力的繁榮創新之城。以強化科技創新、金融商務、文化創意、高端制造等“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為主線,以規劃土地供給側改革為抓手,支持科創中心建設;強化航空、航運、陸運、信息樞紐等支撐功能,構建由市域線、市區線、局域線構成的“三個1000km以上”區域軌道交通網絡,建設具有較強輻射和服務能力的國際綜合樞紐和門戶;強化與創新經濟和創新發展相適應的、吸引全球創新創業人才的服務設施和服務環境等基礎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鞏固提升實體經濟能級,激發城市持續活力。
二是建設更富魅力的幸福人文之城。突出“文化興市、藝術建城”,立足空間載體和文化活動,新建一大批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重大文化體育設施;立足歷史文化傳承和自然稟賦,塑造有辨識度的城市特色風貌形象;立足多元包容的社會主體,激發全社會文化活力,繁榮城市文化產業,弘揚城市精神和軟實力。
三是建設更可持續發展的韌性生態之城。在資源環境緊約束下,探索上海高密度超大城市低碳、安全、韌性的發展方式。聚焦“存量時代”的發展特點,優化土地集約節約標準,強化土地立體復合利用;聚焦全市17條生態廊道和21座郊野公園,顯著增加綠色生態空間;聚焦進一步加大減量化工作力度,將耕地等傳統農業要素納入全市大生態結構,推進農村土地數量、質量、生態、文化、景觀“五位一體”的保護和利用;聚焦廣域空間統籌利用,加強陸海統籌和地下空間功能拓展,挖掘上海發展新空間。
細分市場研究 可行性研究 商業計劃書 專項市場調研 兼并重組研究 IPO上市咨詢 產業園區規劃 十三五規劃
中研網 發現資訊的價值
研究院 掌握產業最新情報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昆明也限售了?昨日,昆明發布限售新政,呈貢區新購住房取得不動產證滿2年才能上市交易。今天(10月12日),昆明市人2...
日前,武漢發布高校畢業生落戶升級版新政,其中,憑畢業證就可落戶、購房租房可“打八折”、最低年薪指導標準出臺等政...
今年前九月各大房企銷售情況如何?2017年9月,多數房企的銷售業績環比增長明顯,前30強房企競爭更加激烈。受到熱點城T...
今年全球房地產市場情況如何?據MSCI的IPD房地產指數,全球房地產過去5年、10年的平均回報率為9.2%和6.4%。節后第一...
房地產長效機制該如何制定?日前,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透露,房地產長效機制...
隨著樓市的調控日益收緊,炒房客似乎逐漸離開了房地產市場。這是否預示著沒有炒房的健康房地產時代即將到來?“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