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民生之基,寄托著億萬家庭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過去五年,我省始終將教育投入作為公共財政的第一投入,教育事業不斷創新,捷報頻傳。
湖北邁向教育強省 ?將教育投入作為公共財政的第一投入
教育是民生之基,寄托著億萬家庭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過去五年,我省始終將教育投入作為公共財政的第一投入,教育事業不斷創新,捷報頻傳。就武漢市義務段教育而言,進一步均衡優質資源,名校集團化漸成趨勢,老百姓在家門口也能讓娃上“名校”。全省擴大公辦學前教育資源,不斷提升義務教育入學率。減免學費,湖北城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統一“兩免一補”。著力促進高校院所完善人才培養機制,目前我省人才總量已達650余萬人,入選國家“千人計劃”331人。
資源均衡 名校集團化辦學提高教學質量
“本以為孩子只能在轄區上一個普通學校,沒想到如今孩子在家門口也能進名校。”湖北省武昌實驗小學(黃鶴樓校區)一名學生的家長感嘆道。她所說的現象在武漢越來越普遍,越來越多人都感覺到:家附近也有名牌小學了。
近幾年,武漢市各區名校紛紛掛牌成立分校,呈現出名校集團化發展的趨勢。武昌區涌現出實驗小學集團、江岸區涌現出育才小學集團,洪山區更是推行名校“1+X”模式,重點打造以武珞路小學、廣埠屯小學、魯巷小學、華師附小4所重點小學為主的名校集團。
洪山區教育局局長尹衛華表示,名校開“連鎖店”并不是簡單的掛牌和命名,集團化辦學在提高學校教學質量、培植優質品牌方面成果顯著。“我們將進一步建立健全學區內學校校長、教師定期交流制度,學區內學校間實行教師交流、跨校兼課。”據介紹,名校集團要求教師資源共享,學區內學校間老師實行跨校交流任教,統一教學進度、統一備課、統一試卷、統一評卷、統一質量分析,縮小教師之間教學業務水平的差距,共同提高教學質量。
不僅如此,為了使規劃布局更加均衡,武漢市將普通中小學規劃布局由主城區擴展到整個市域,2014年頒布的《武漢市普通中小學布局規劃(2013-2020)》建立了城鄉均衡分布的規劃布局體系。市級財政投入為義務教育經費提供了有力保障,從2011年的2.33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3.99億元。市級增量經費主要向農村和邊遠薄弱學校傾斜。“新學校按現代化學校標準建設,保證學校各類設施不落伍。”黃陂蔡榨小學校長蔡斌告訴記者,黃陂區政府投入近7000萬元建設新校,去年9月建成啟用。學校建有標準化食堂、學生宿舍、鄉村學校少年宮等,配有電腦室、音樂室、舞蹈室、書法室等14間功能室,20余個興趣項目在課余時間向學生免費開放。同時,新校園還有心理健康教育咨詢站、親情小吧、兒童閱覽室等功能區。
增建學校 滿足逐年增長的入學需求
“我們這一片的小區都是年輕人入住,附近還有新樓盤不斷建起來,感覺光谷關山片區的小伢上學問題值得重視。”家住光谷保利時代小區的張女士說。
張女士提出的問題早已進入當地教育投入的日程表。據東湖高新區教育部門統計,該區中小學生每年凈增15%以上,今年春季開學新增插班學生近200人。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入學需求,教育部門加快新擴建學校。光谷片區今年9月有3所新小學交付使用,4所小學完成擴建,新增5355個小學學位。此外,還有7所學校正在加緊建設。據了解,武漢今年將推進新改擴建公益惠普性幼兒園47所,新增幼兒園入園學位約4800個;推進115所中小學配套建設,新增1.8萬個學位。
據了解,目前我省學前3年入園率達到87.4%,實現公辦幼兒園鄉鎮全覆蓋。武漢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透露,近幾年,武漢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9.61%。2014年,武漢義務教育區域基本均衡通過國家級評估,在全國副省級以上城市中位居第三。
減免學費 城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統一“兩免一補”
“開學前,老師在班級群里已經通知,只需要孩子報到,不用交書抄費。”家住武昌的王女士告訴記者,以前只是免除學雜費,2017年春季開學連書抄費也免除了。
按照“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原則,從2016年開始,統一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公用經費基準定額標準;從2017年春季學期開始,統一對城鄉義務教育學生(含民辦學校學生)免除學雜費、免費提供教科書、補助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費。這意味著,實現了城市與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的統一。
新制度實施后,湖北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將進一步完善,探索實現“兩免一補”經費隨學生流動可攜帶,即“人到哪里錢就到哪里”,這也是深化改革,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社會公平邁出的新步伐,使所有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都受益。其中,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寄宿制學生、民辦學校學生、村小教學點等小規模學校的學生、特殊教育學生直接受益。
產學結合 助力科技成果市場化
湖北作為公認的科教大省,科教資源和科研實力一直居全國前列。近年來,我省推動產學研合作,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在2016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的29個獲獎項目中,由我省主持完成的13個項目皆與經濟、民生息息相關,其中多個項目為高校與企業“聯姻”。
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為例,該校優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政策上支持師生員工創新創業;充分發揮地質、資源環境、工程、材料、珠寶等學科專業優勢,開展科學研究;搭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臺,與多個省市政府企事業單位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成立深圳、浙江研究院,擴大產學研合作范圍,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社會經濟發展。僅2015年-2016年,該校就申請專利600余項,近50項專利實現技術轉移,孵化企業46家。與武漢市政府共建“武漢·中國寶谷”,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參與發現“大營鈾礦”,服務國家找礦突破戰略行動;開發“微機地理信息系統MapGIS”,廣泛應用于地礦、國土、測繪、城管、電信、環保等領域。
“創業過程中,學校、學院、各單位都提供了很大幫助。”武漢中地水石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彭浩告訴記者。中地水石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依托于地大地學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而成立的飲水科技創新型企業,也是地大第一家在校學生利用創新成果成立的科技型企業。如今,這家公司已擁有16項國家發明專利,產品已出口20余個國家,公司2017年預計產值達到5000萬元。
2016年,我省新一批優秀科技人才成長為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學術領軍人才,新增3個國家創新群體和13位國家杰青(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的人才),是我省近幾年獲批人數最多的一年,其中省屬高校首次獲批2位國家杰青,全省國家杰青達到188名,國家創新群體達到17個。截至目前,我省人才總量已達650余萬人,入選國家“千人計劃”331人。我省已有51個學科進入ESI世界學科排名前1%,在全國位居第四,其中武漢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等9個學科全國排名第一。
細分市場研究 可行性研究 商業計劃書 專項市場調研 兼并重組研究 IPO上市咨詢 產業園區規劃 十三五規劃
中研網 發現資訊的價值
研究院 掌握產業最新情報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教育部財務司副司長趙建軍近日在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根據規范校園貸管理文件,任何網絡貸款機構都不允許向在校大...
大陸普通高校招收臺灣考生 臺生憑學測成績即可申請大陸高校免試入學資格據就讀內地(祖國大陸)高校面向港澳臺地區招...
廣東省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10月21至22日舉行我省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將于10月21-22日進行,考試時間為9...
3D打印概念炒了好幾年,大熱、降溫、低谷、回暖等階段都經歷過,高高低低起起落落之間,雖然產業的確在逐年發展進步,...
8點上學太早?美國16個州計劃今年延遲學校上課時間據美國僑報網報道,美國公益組織Start School Later提出了一個推1...
新華社莫斯科10月11日電(記者欒海)國際網絡犯罪有何新動向?在防范此類犯罪方面有哪些功課需要加強?網絡安全專家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