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22年中國三農森林行業供需趨勢及投資風險研究報告
三農森林研究報告對行業研究的內容和方法進行全面的闡述和論證,對研究過程中所獲取的資料進行全面系統的整理和分析,通過圖表、統計結果及文獻資料,或以縱向的發展過程,或橫向類別分析提出論...
農業產業融合包括農業與現代信息產業的融合,與現代工業的融合,以及與旅游、休閑、健康、文化等服務業的融合,通過融合提升農業資源的產出效率,從而帶動農民收入增速加快。
我國農業經濟現在已經發展到了什么階段?中經農業經濟景氣監測預警結果顯示,三季度中經農業經濟景氣指數為100.2,比二季度下降0.7點;中經農業經濟預警指數為73.3,比二季度低6.7點,繼續在“淺藍燈區”運行。
景氣分析的結果表明,前3季度,農業生產增速持續回升;農產品出口保持增長態勢;糧食進口同比由降轉增;國內農產品價格跌幅收窄;農民收入有所改善;終端食品銷售基本穩定;農業投資增速持續放緩;財政對農業的支出同比有所下降。
從未來預期看,隨著我國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深入推進,農產品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綠色農業逐步推廣,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未來農業經濟有望繼續保持平穩增長。
中經農業經濟景氣監測預警結果顯示,2017年三季度,中經農業經濟景氣指數(以下簡稱農經景氣指數)為100.2,比二季度下降0.7點,農業經濟景氣有所回落;中經農業經濟預警指數(以下簡稱農經預警指數)為73.3,比二季度低6.7點,繼續在“淺藍燈區”運行。
指數小幅回落
三季度,農經景氣指數(2003年增長水平=100)為100.2,比二季度下降0.7點,農經景氣指數小幅回落。
構成農經景氣指數的6個指標(僅剔除季節因素,保留隨機因素)中,與二季度相比,農業生產、務農收入和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增速均有所上升,財政農林水支出、農產品出口和農業投資的增速均有不同程度回落。
進一步剔除隨機因素后,農經景氣指數(農業經濟景氣指數走勢圖中的藍色曲線)為100.1,比未剔除隨機因素的指數值低0.1點,延續下降走勢。
三季度,農經預警指數為73.3,比二季度低6.7點,連續2個季度在“淺藍燈區”運行。
在構成農經預警指數的10個指標中,位于“綠燈區”的有3個指標,分別為第一產業增加值、谷物及制品進口額和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逆轉);位于“黃燈區”的有1個指標,為豬料比;位于“淺藍燈區”的有3個指標,為農村居民人均經營凈收入、農產品出口額和農林水財政支出;位于“藍燈區”的有3個指標,為農林牧漁業固定資產投資額、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和糧油食品零售額。
從燈號變動情況來看,三季度,在10個監測預警指標中,2個指標燈號下降,糧油食品零售額由“淺藍燈”降為“藍燈”;農林水財政支出由“綠燈”降為“淺藍燈”;其余8個指標燈號不變。以上結果表明,農產品價格下跌引起的零售增長放緩以及財政支出的下降是三季度農業預警指數下降的主要原因。
生產增速持續回升
前三季度,第一產業增加值為41229億元,同比增長3.7%,比上半年上升0.2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水平高0.2個百分點,農業生產增速連續2個季度回升。
從糧食生產來看,2017年全國夏糧總產量14052萬噸(2810億斤),比2016年增產131萬噸(26億斤),增長0.9%。其中谷物產量12948萬噸(2590億斤),增產87萬噸(17億斤),增長0.7%;谷物中小麥產量12735萬噸(2547億斤),增產107萬噸(21億斤),增長0.9%;早稻總產量3174萬噸,比上年減少104萬噸,下降3.2%;秋糧有望獲得好收成。
從肉禽生產來看,前三季度,豬牛羊禽肉產量5877萬噸,同比增長0.8%,其中豬肉產量3717萬噸,增長0.7%。生豬存欄42797萬頭,同比下降0.8%;生豬出欄48224萬頭,增長0.6%。
前三季度,我國農產品出口額為529.9億美元,同比增長1.6%,比上半年下降1.8個百分點。農產品出口增速雖有所放緩,但已連續7個季度保持增長態勢,主要與優勢農產品出口量持續增長有關。數據顯示,上半年占出口份額較大的糧食、肉類和蔬菜出口額(美元計價,下同)同比分別增長12.7%、16.8%和8.2%。
前三季度,我國谷物及其制品進口額為56.8億美元,同比增長7.1%,上半年為同比下降3.3%。其中,小麥和大麥進口額仍保持較快增長,玉米和高粱進口額降幅收窄;玉米和高粱前三季度同比分別下降18.6%和31.0%,而上半年同比分別下降71.8%和34.4%;小麥和大麥進口額增速有所回落,前三季度同比分別增長21.5%和54.2%,而上半年同比分別增長40.9%和65%。
從進口量來看,前三季度,我國玉米和高粱進口量降幅收窄,同比分別下降23.6%和25.3%,上半年為同比分別下降74.7%和25.3%;小麥和大麥進口量同比分別增長25.6%和80.3%,但與上半年相比,增速分別下降22.6和26.1個百分點。
三季度,農產品生產價格同比下跌3.2%,連續3個季度同比下跌,但跌幅比二季度收窄3.2個百分點。畜牧業產品價格為同比下跌,跌幅12.0%;林業和漁業產品價格均同比上漲,漲幅分別為6.2%和3.9%;種植業產品價格同比由跌轉漲,三季度漲幅2.6%,而上季度為同比下跌1.8%,種植業產品價格的上漲主要表現為糧食和蔬菜價格上升。從具體產品分類來看,豬、禽蛋和水果價格跌幅較大,同比分別下跌20.7%、1.2%和3.7%。其中,豬和禽蛋價格雖有所下跌,但與二季度相比,跌幅有所收窄;水果價格二季度為同比上漲11.3%。
三季度,三大主糧中小麥價格同比上漲5.0%,漲幅比二季度回落0.5個百分點;稻谷價格同比上漲1.2%,二季度為同比下跌0.7%;玉米價格同比下跌0.2%,跌幅比二季度收窄2.5個百分點。
前三季度,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同比上漲0.4%,漲幅比上半年回落0.3個百分點。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漲幅回落主要與仔畜幼禽及產品畜價格下跌和農用機油價格漲幅回落有關。
三季度,豬料比為6.10∶1,比二季度下降0.11點,養豬盈利水平仍偏低,但從月度數據來看,八九月份生豬養殖預期盈利已由虧轉盈,盈利水平有所改善。
前三季度,反映最終消費的糧油、食品零售額為11851億元,同比增長10.6%,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3個百分點。食品類商品零售價格跌幅持續收窄,剔除價格因素后,糧油、食品零售實際同比增長11.6%,增速比上半年下降0.6個百分點。糧油食品銷售基本保持穩定。
前三季度,農村居民人均經營凈收入為3194.1元,名義增長速度為5.2%,增速比上半年回升0.7個百分點。在農產品價格下跌背景下,農村居民人均經營凈收入增速回升主要與各地推進實施精準扶貧戰略、加大對低收入群體的幫扶力度有關。同時,農業新產業、新業態也在不斷發展,包括鄉村旅游、互聯網+、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都有利于農民收入持續增長。
前三季度,我國農林牧漁業固定資產投資額為14973億元,同比增長11.8%,增速比上半年下降2.1個百分點,延續高位回落走勢。雖然農業投資增速出現持續回落,但與同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平均增速相比仍高4.3個百分點,同時由于前期農業固定資產投資連續多年快速增長導致基數較高,目前農業投資依舊保持在較高水平。
三大措施深化改革
景氣分析的結果表明,前三季度,農業生產增速持續回升;農產品出口增速有所回升;農產品出口保持增長態勢;糧食進口同比由降轉增;國內農產品價格跌幅收窄;農民收入有所改善;終端食品銷售基本穩定;農業投資增速持續放緩;財政對農業的支出同比有所下降。
從未來預期看,我國糧食連年豐收,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深入推進,農產品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綠色農業逐步推廣,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未來農業經濟有望繼續保持平穩增長,但受農產品價格下跌影響,農業經濟景氣或將持續低位運行。
經模型測算,今年四季度和2018年一季度農經景氣指數分別為100.5和100.6,農經預警指數分別為80.0和80.0,呈穩中有升走勢。受益于精準扶貧政策和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快速發展,農民經營性收入有望繼續增加;此外,四季度生豬供應偏緊或將導致豬肉價格上漲,帶動生豬養殖戶收入的增長。
不過,當前農業發展庫存高企、銷售不暢、優質糧食供給不足、深加工轉化滯后等問題突出。為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就業增收和經濟社會發展,建議一要繼續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二要進一步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多渠道保障農民收入;三要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針對在消費需求升級不斷加快背景下農產品供求失衡的現狀,農業生產成本“地板”和農產品價格“天花板”不斷擠壓農業增收空間,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通過制度創新來化解農業基礎性矛盾,以需求為基本導向保障農產品的供給質量。要積極引導農民轉變思想,及時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種植結構,多生產綠色有機食品,滿足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以提高經濟效益。
隨著現代農業深入推進,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快速發展,各類服務組織蓬勃興起,服務領域覆蓋種植業、養殖業、漁業等多個產業。服務結構合理、專業水平較高、服務能力較強、服務行為規范、覆蓋全產業鏈的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對現代農業的全產業鏈具有很強的支撐作用。但由于我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還處于發展初期,服務組織規模小實力弱、對普通農戶帶動力不強等問題仍很突出,特別是隨著農業勞動力減少、老齡化現象日益凸顯,因此,對各類組織和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需求越來越高。
構建現代農業體系需加強產業融合
當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歷史性地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當前不斷深化的消費結構升級趨勢,從一個側面體現了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即人們從過去規模化、標準化、排浪式的物質消費,正轉向個性化、高品質化、注重精神滿足的服務性消費。從與農業相關的視角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僅包括豐衣足食,還包括更高質量、更綠色、更安全的農產品,更美麗的鄉村環境,更個性化的農業服務;同時也包括農民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為此,要積極順應新形勢下的消費結構升級,增加多元化、個性化、綠色安全農產品的供給,需加快農業產業融合,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科技水平,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從根本上夯實農業基礎,改善農業的脆弱性,逐步降低農民增收對農產品價格的依賴程度。
農業產業融合包括農業與現代信息產業的融合,與現代工業的融合,以及與旅游、休閑、健康、文化等服務業的融合,通過融合提升農業資源的產出效率,從而帶動農民收入增速加快。
促進農業產業融合,要從制度、機制、技術、人才等多方面入手,促進要素的自由流動,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具體來講:
一要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通過完善土地承包權,使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物權性質更加充分、更加完善;通過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在保障農民財產權益的同時,壯大集體經濟,為農業的產業融合奠定制度性基礎。
二要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促進適度規模經營的發展。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促進適度規模經營發展是實現產業融合的重要手段。當前,我國農村戶均經營規模依舊偏小、土地集約程度偏低,必須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把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聯結起來,才能形成適度規模化經營,進而節本增效、提高效益,實現真正意義的農業現代化。要建立多元主體分工協作機制,強化家庭農場生產能力,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健全資源要素共享機制,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引導資金有效流動。
三要加強涉農領域的技術創新。加強涉農領域的技術創新,是促進產業融合的科技引擎。在我國,農業科技原始創新和基礎研究能力尚待提高。比如,農機高端裝備核心部件對外依存度較高;農業企業研發能力不足,先進適用技術成果的源頭產出和供給不足,農業產業競爭力整體偏低;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建設世界農業科技強國的需求相比,農業科技基礎相對薄弱,創新平臺支撐力不夠,有效整合和開放共享不夠,優秀技術人才依然偏少。
新形勢下,走以科技為支撐的內涵式現代農業發展道路,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加快形成創新驅動、內涵發展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為主線,以集群化、高端化、融合化發展為方向,推動農業發展方式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資本密集、知識密集型轉變,構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協同并重的農業發展新格局。
四要抓緊培養“三農”工作隊伍。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形成促進產業融合的組織保障。愛農村、愛農民,才能深深扎根農村,對農民的需要感同身受;懂農業,才能深刻把握當前農業的發展方向,把握農業與其他產業的契合點,在產業融合中將農業的優勢資源最充分地發揮出來。
細分市場研究 可行性研究 商業計劃書 專項市場調研 兼并重組研究 IPO上市咨詢 產業園區規劃 十三五規劃
中研網 發現資訊的價值
研究院 掌握產業最新情報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對國民經濟至關重要。國家也高度重視農業的發展,一直大力支持著。種植圈1、國家財政拿416...
如今智慧城市建設已然火遍全國,農村的相應布局也當及時跟進。這場智慧化浪潮將成為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契機,有效助力...
國家扶貧力度不減,但最窮的卻依舊是農民。 所以說,農民想要富,光靠國家政策和補貼是不行的,自己必須成長。 而在...
每年春季搶早上市的青皮甜瓜效益一直很好,村民李大爺接受建議,采取立體密植栽培,每畝比別人多賣了萬把元,著實樂開...
如今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養老問題日益突出,尤其是農村養老問題更加嚴重。早些年,國家就已經推出了農村養老保險政策,...
其實幾十年來國家一直都在關注農村這塊的民生問題,尤其是看病難,花錢多的問題,現在也越來越趨于完善。在農村的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