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23年中國云服務行業現狀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
云服務是基于互聯網的相關服務的增加、使用和交互模式,通常涉及通過互聯網來提供動態易擴展且經常是虛擬化的資源。 云是網絡、互聯網的一種比喻說法。過去在圖中往往用云來表示電信網,后來也...
德意志銀行2017年8月曾預測,到2020年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在中國將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分別占有40%、27%、29%的市場份額。
BAT三個掌門人因對互聯網未來各持己見而同臺交鋒的場景,上一次發生在八年前,深圳IT領袖峰會現場,馬云、馬化騰和李彥宏為“云計算”到底有沒有前景爭論不已。
李彥宏說,無非是“新瓶裝舊酒,沒有新東西”。
馬化騰緩緩稱道,“可能幾百年、一千年后,阿凡達那種現象確實有可能,但現在做云計算過早?!?/p>
只有馬云神情激動,“最怕就是老酒裝新瓶,你看不清他在玩什么?!北藭r,阿里巴巴B2B業務在香港上市不到三年,是BAT中最晚IPO的一家公司,卻是唯一啟動云計算項目的,而且已經開工半年多。
今天互聯網的現狀已經足以說明,誰是那場爭論的勝者。如果說電商是阿里的過去,螞蟻金服是現在,云則代表阿里的未來。
當時尚看不清輪廓的戰役如今早已硝煙彌漫。不止騰訊、百度,華為、金山、京東,甚至眾多創業公司也蜂擁而至。
2017年3月,騰訊云以0.01元的價格中標廈門市政務外網云服務項目。同時競標的還有四家公司,聯通云數據報價最高約人民幣309萬元。結果公布的那一刻,整個行業為之震驚。要知道,騰訊在云方面的起步并不算早,但攻勢凌厲。云市場還從來沒有哪家公司這么玩過。
幾天后,阿里云總裁胡曉明在深圳的云棲大會隔空喊話,“馬化騰和他的團隊用1分錢投標對行業進行了破壞?!痹掚m如此,阿里云卻在2017年公有云市場帶頭打起價格戰,創業公司紛紛繳械。
2017年,華為才正式殺進云市場,急切渴望找到行業位置。不到一年時間組織架構連續兩次升級。3月,華為宣布成立專注于公有云的Cloud BU,是隸屬于產品和解決方案部門的二級部門。僅僅五個月后,Cloud BU被遷至華為集團,升級為公司一級組織。
云在華為內部不是新業務,直至去年才痛下決心,根源在于不忍放棄其傳統硬件產品銷售產生的巨額利潤。如果同時推進兩大業務,無異于左右手互搏。
但現實不容回避。
“IT產業的市場空間正在被公有云一步步擠壓,如果我們不轉型做云服務提供商,華為這么多年的投資回報就等于被砍掉一條腿?!比A為Cloud BU總裁兼IT產品線總裁鄭葉來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
華為來勢洶洶,初入局就毫不掩飾成為全球“五朵云”之一的野心,他們最強勢的業務是政務云。鄭葉來去年9月底高調對外宣稱,公司常務董事會對云業務規劃沒有任何限制。
為什么云突然變得如此重要?我們不是在人云亦云,這些巨頭和玩家更不是。
數據上云只是第一步,但卻至關重要,它不僅意味著可以摒棄傳統的機房和IT架構,更關鍵的是,只有大數據上云,才使得接下來的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具備可行性。一些云服務商已經在做類似融合,將盡可能多的應用集成在產品上,適用于智慧城市、智慧醫療等行業。
短短兩三年間,國內云市場就形成以阿里、騰訊和華為為首的云端三巨頭。鑒于這個行業滾雪球般的規模效應,不出意外,三巨頭格局只會增強,不會被削弱。
資本也開始向排名靠前的玩家集中,不少創業公司被擋在門外。1月4日,金山云宣布D輪再獲2.2億美元融資,這是一個月內金山云獲取的第二筆資金??傆?.2億美元的融資后,這家公司估值達到21.2億美元,刷新中國獨立云服務商估值最高紀錄。
那些最早布局云業務的亞馬遜、IBM、微軟等跨國公司,像在互聯網行業折戟一樣,同樣未能真正立足中國市場。市場調查機構IDC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阿里云在國內IaaS市場份額已經達到47.6%,騰訊云位列第二,市場份額9.6%。同時,阿里云已經擠進全球市場份額前三名。
但棋局剛剛開始。德意志銀行2017年8月曾預測,到2020年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在中國將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分別占有40%、27%、29%的市場份額。這意味著,阿里云的市場份額遭到蠶食,騰訊和華為虎口拔牙,卻也彼此掣肘。
看上去只是個位數字的變化,背后卻是一場爭奪未來的云端核戰爭。
風起云涌
過去一年,胡曉明拜訪了超過100家企業。他感觸最深的是,“原來接觸的主要是CTO、CIO,現在直接和CEO、CFO對話,他們更關心解決什么問題,成本和收益的變化?!?/p>
記者采訪當天,胡曉明的一個會議被拖延半個小時,他匆忙往嘴里塞了幾口面包當午飯,一個半小時后,趕去和阿里集團CEO張勇拜訪三十多公里外的傳化集團。
云真正爆發是在2015年左右,隨著企業數據的增長,僅靠傳統的IT架構已經無法滿足數據的存儲、計算。IT具有規?;卣?,當量足夠大時,云服務就會像水電一樣便宜,自己搭建遠不如上云快捷便利。
要充分理解巨頭們搶奪云市場背后的邏輯,我們有必要對云概念有一個基本認知——按照不同維度,對云有不同的劃分方式。從層級來分,云可以分為IaaS(Infrastructure-as-a-Service)、PaaS(Platform-as-a-Service)、SaaS(Software-as-a-Service)三個層級。
其中IaaS層主要是解決計算虛擬化、存儲虛擬化、網絡虛擬化問題,將傳統硬件上的資源進行虛擬化和標準化;PaaS層主要解決和實體相結合的問題;SaaS則是解決具體的問題。后兩者最大區別在于平臺并不是解決方案,不解決具體問題,而是隔離掉最底層的IaaS。
阿里、騰訊和華為主要布局在IaaS,這是底層架構,對資金和技術門檻要求都很高,全球內這部分業務也主要被巨頭包攬。
從大方向講,云也分為公有云和私有云。私有云像是自建房屋,房內設備一應俱全;公有云則類似住酒店,走出自己的房間,共用酒店的大廳、餐廳、健身房等,而且,可以根據需求決定房間的數量,不需要則可以隨時退房,不會造成不必要的閑置。
私有云是云嗎?這在業內沒有統一定論。阿里云副總裁劉松持否定態度,在他看來如果想稱之為云,數據必然是可以流動的。但私有云的孤立性決定它只能是信息孤島,無法隨時與外界連通。
云的另一屬性是根據用量按需購買。比如微博,很難預測什么時間會涌入巨大的訪問量,如果采用傳統IT架構,在非高峰期間就會造成資源的浪費。私有云顯然也無法滿足這一點需求。
云在國內發展軌跡并不長,阿里巴巴雖然在2009年就開始攻克技術,直到2014年前后,才開始真正落地。騰訊云源于QQ的后臺系統,2013年9月獨立開始對外商用,比阿里云晚了四年。
“直到去年騰訊云才開始發力,在此之前,業內聊起他們都覺得有點不在狀態。”一位云服務提供商如此評價。
騰訊云起步時有意投資一家云服務創業公司,結果對方因為有些摸不清騰訊云的技術實力而婉拒。當場提了一些意見,讓投資部的人很尷尬。
2014年左右,一撥又一撥移動互聯網風口,間接促成云計算服務被廣泛使用,可以稱得上是一個行業小高潮。創業公司為了降低成本和風險,傾向于不再自建機房和購買設備,而是選擇上云。傳統機房如果出現故障,相關聯的業務就會癱瘓。云則不然,即便設備故障,由于云具有容錯能力,數據和IP可以隨時遷移。
也是在這一年,巨頭之間磨擦系數不斷增大,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價格戰。當年3月,阿里云的云服務器、云存儲和云數據庫價格大幅下調,其中云存儲降幅達42%;一個多月后,騰訊云宣布云服務價格全線下調50%。
戰火在持續。業內將騰訊云2017年的主題定義為“送”,逐漸擺脫生存危機的創業公司也加入戰局。去年12月28日,青云宣布新一輪資費下調,這已經是其成立以來第9次下調公有云資費,包括虛擬主機、物理主機、硬盤,以及AppCenter應用等,最高降幅達74%。
除了價格因素,巨頭還盡可能拋出生態內的豐富資源以獲取客戶青睞。一個企業級云服務商創業公司曾在云南丟失一單,挖角的正是騰訊云,盡管兩家提供的服務差別不大。但騰訊答應幫助對方搭建一套企業級內部社交軟件,這是一般創業公司做不到的。
螞蟻金服也是阿里云進入金融機構的優勢,“這在行業內被稱為打單”,一位投資機構負責人告訴記者,除了提供阿里云產品以外,他們可以聯合芝麻信用、支付寶等提供給配套服務,“對很多金融機構而言,吸引力很大。”
與此同時,創業公司、投資機構開始收縮云計算市場的投入。去年幾乎是公有云行業最后一波投資高峰,據統計,去年上半年國內云計算創業公司累計融資超過50億元。青云宣布D輪10.8億元融資前后,華云完成總計15億元的新一輪融資;3月,UCloud獲得9.6億元D輪融資。
但光速中國助理合伙人潘翔提醒,現在如果有創業公司還想進入公有云市場,很難再拿到錢,“已經是巨頭的生意了?!?/p>
迅達云CEO于浩也有同感,他認為迅達云拿到了公有云市場的最后一張入門券,場內選手數量明顯減少。于浩開玩笑,“巨頭揮舞的大旗可以把很多人嚇跑?!?/p>
投資、收購一直是市場洗牌的最好途徑。創業到現在,青云幾次收到阿里巴巴、騰訊拋來的投資入股意向書,青云希望保持獨立、不站隊,至今沒有接受BAT中任意一家的投資。
但另一家在直播領域扎根很深的七牛云卻在2017年8月接受了阿里巴巴和云鋒集團領投的10億元投資,阿里云也參與其中。這家云服務商主攻以數據為核心的場景化PaaS,跟長于IaaS的阿里云在多個領域都有合作空間。
唐吉訶德
根據市場調研及投Gartner的數據顯示,2016年亞馬遜的AWS全球的IaaS營收為97.75億美金,排名世界第一,微軟的Azure以15.79億美金的營收位居第二,緊隨其后的就是阿里云,雖然6.75億美金的營收規模并不大。但在全球前十的增速排名中,阿里云以126%排名第一。
在阿里巴巴2017財年的全年財報中,阿里云營收達到66.63億人民幣,自2016財年第一季度以來,阿里云已經連續8個季度保持超過100%的高速增長。
但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阿里云不僅不被外界所關注,就連阿里集團內部也抱著懷疑甚至忽視的態度。阿里云的產品和技術真正成熟以前,只有阿里金融一個帶有實驗性質的客戶。
2009年中,阿里金融部門成立,由胡曉明負責。團隊主要負責信貸業務,向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天貓、B2B賣家及支付寶商戶放貸,現任阿里云運營總監的王國濤也是在那時候加盟阿里金融,負責數據部門,團隊根據數據模型計算給客戶借款的金額。
同年9月,王堅帶領的阿里云成立,他堅持自研一套云計算操作系統,也就是后來的飛天。馬云為表支持,提出阿里金融全線業務遷往阿里云平臺。
王堅,人稱博士,頭發有些花白,笑的時候眼睛瞇成一條線。大多數場合,他都身穿格子襯衣,被外界善意地吐槽審美還停留在工程師階段。在胡曉明的描述中,王堅是個唐吉訶德式的人物?!爱敃r業內有開源代碼,但阿里云選擇重建?!闭驹诮裉?,胡曉明認為這個決定讓阿里受益無窮。
兩個阿里內部孵化的項目像是一起蓋房子:阿里云負責打地基、建房子,阿里金融做家居,雙方不僅要同步,還要協調,任何一步不耦合都會導致合作的不順暢。
合作的艱辛遠超乎團隊的想象。阿里云的技術難度比阿里金融更大,通常是金融的產品已經就緒,阿里云卻屢屢延期,“產品研發只用三個月,但因為云平臺不到位,推遲上線五個月。”王國濤回憶。2010年年中,阿里云產品終于上線,但阿里金融跑出來的數據卻頻繁報錯。這讓技術團隊痛苦不堪。
最典型的表現是,阿里云平臺無法實現全自動運行,中途往往需要手工干預。而且由于都是零點開始跑數據,金融的技術人員每天半夜輪流起床清理故障。2010年年底,王國濤的年終總結中寫到,“全年團隊半夜起床清理故障220次?!眻F隊中一位技術負責人不老(花名)甚至將報警鈴聲設置成剛出生不久的孩子哭聲。不老后來信佛。
真正觸及胡曉明底線的是,阿里云在計算實際金額時出錯?!氨緛響?00元錢利息,平臺會算成100,我們還得找客戶要回200元錢?!睋f,最嚴重的一次資金規模過億。
也正是此時,一批云計算創業公司在悄然行動。2011到2013年,七牛云、青云、UCloud、迅達云等先后成立,市場熱鬧起來。雖然站在風口,青云QingCloud市場副總裁劉靚認為當時國內云計算市場并不成熟,客戶處于觀望狀態,搞不清楚到底什么是云,云服務商提供的產品水平也很低。
阿里金融的選擇也愈發兩難,自身業務每年增速數十倍,卻被阿里云嚴重拖慢節奏。2011年年底,胡曉明和團隊跑到阿里云位于西湖國際的辦公室,做出最后通牒,“如果春節期間解決不了問題,來年就放棄使用阿里云。”整個春節,兩邊的團隊都沒有休息。
也在那一年的阿里云年會,王堅淚灑會場。阿里云的處境艱難,每到年底,集團內都會有阿里云團隊解散、王堅下崗的傳言。“跟博士合作的人,可能都搞不清楚他在想什么?!北环Q為“阿里云媽媽”的曾鳴曾告訴媒體。
馬云每年都會參加阿里云年會,但永遠都是夸獎和支持,“你們工程師了不起,雖然我不懂你們做的事情,但相信你們一定可以做好?!?/p>
在當時的阿里云辦公室,到處貼著臥薪嘗膽、背水一戰、殺出重圍的標語。
2013年8月,阿里云正式推出服務器規模達到5000臺的飛天(Apsara)操作系統,成為國內第一個獨立研發擁有大規模通用計算平臺的公司,這一成果也結束了公司內外對王堅團隊在技術上的質疑。現在,飛天可以將遍布全球的百萬級服務器連成一臺超級計算機,以在線公共服務的方式提供計算能力。
2014年,阿里云開始向12306提供服務,成為國家重要基礎設施上云的一個關鍵節點,“這是馬云給時任中國鐵路總公司總經理盛光祖的一個承諾?!焙鷷悦髡f。在此之前,每年春節12306官網都會宕機,阿里云免費為其做了基礎架構優化,2015年春節,12306有75%的業務搭建在阿里云的公有云上。
“人類正從IT時代走向DT時代,”2014年3月,在北京的一場大數據產業推介會上,馬云在主題演講中強調大數據的發展趨勢。這次對外喊話意味著馬云更堅信阿里云的未來。
2015年4月,亞馬遜首次在財報中披露AWS的財務狀況:2014年凈收入46.4億美元,較2013年上漲49%;2015年一季度凈收入15.7億美元,較2014年同期上漲49%,此時,距離亞馬遜推出AWS已經近九年。
這份財報最大的意義在于,重燃起國內云服務廠商的信心。在此之前,外界懷疑云計算是否是一個偽命題,而AWS盈利讓壓在云計算頭頂的質疑一掃而光,無論是巨頭、創業公司還是投資機構都開始大力押寶云計算。
這讓阿里云壓力倍增,雖然只比AWS起步晚三年,但AWS的營收已經是阿里云的數十倍,在2014年,阿里云一個季度的收入只有2億人民幣。
“我流的眼淚比王堅多?!焙鷷悦飨蛴浾吒袊@。2014年年底,胡曉明開始擔任阿里云總裁。他與王堅風格截然不同,王堅了解技術,關注發展趨勢,而當時的團隊缺少與商業世界銜接的一環,如何將團隊技術產品化,這是胡曉明擅長的地方,在公司內部,他被稱為“把阿里云從夢想拉回現實的人”。
上任阿里云總裁之后,胡曉明開的第一次會議就是解決客戶投訴。當時阿里所投公司快的打車APP使用的正是阿里云平臺,他們對服務的反饋是“一塌糊涂”。
這背后其實涉及到阿里云到底如何自我定位的問題,也是當時整個云行業存在的困惑:那就是云計算到底是單純的技術,還是應該轉化為一種服務。胡曉明給出的基調是,阿里云要做一家技術服務公司,可以提供一套完整的產品解決方案。
格局未定
按照當前市場格局,國內幾家云服務商已經在各自優勢領域形成一定的壁壘。
發力最早的阿里云業務產品相對成熟,市場占有率最高。騰訊云在社交、游戲、視頻等行業拿下不少公司,這與其自身業務有很大關系,不足之處在于騰訊缺少2B的基因,導致其在企業級領域一直沒有突破性客戶。
華為云服務更擅長的領域是政務和企業云。截止到目前,華為在國內擁有18個國家級政務云,21個省級政務云,以及200多個地市政務云。但他們一直飽受質疑之處在于缺少互聯網基因,行業普遍認為華為仍在沿用傳統IT思路做云業務。這是最大的弊端。
摩根士丹利發布的報告顯示,國內目前公有云的普及率只有4%。這意味著巨頭仍然有巨大的滲透空間,對創業公司而言則喜憂參半。
最直接的表現是一些熱門領域已經出現正面對抗,比如視頻、游戲以及2016年掀起的直播和小視頻創業高潮。海量數據顯示他們對公有云的需求量極大,云服務公司紛紛沖進這個行業掘金。
面對巨大的誘惑,青云認為自己保持了克制,“在這個戰場,我們沒有資本硬拼”,劉靚告訴記者。另一方面,風口上的公司風險更高,比如很多直播公司都死了,外界卻還沒有聽說過它們的名字?!八鼈兯懒耍覀償U容的設備怎么辦?”劉靚認為這類公司不適合他們,青云很少押寶一個公司或行業,而是將業務放在更多的籃子里。
迅達云是陌陌直播的公有云合作伙伴之一。最初陌陌告訴于浩,直播的消息量已經超過陌陌社交的信息量,于浩還不敢相信。直到真正合作,才切身感受到直播對公有云發出的挑戰。
假如一個直播房間有1000人,一條信息同時向1000人推送,意味著產生1000個并發連接。目前的服務器可以支持一萬個并發連接,如果乘以海量的信息和上萬個直播房間,不僅要求大量的服務器,同時,對于支撐這種擴張的服務和程序架構也是嚴峻的考驗。
雖然公有云是未來已經是行業共識,但目前私有云市場的前景仍然巨大。2016年10月,公有云老大AWS宣布與私有云巨頭VMware形成新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推出名為VMware Cloud on AWS的新平臺。通過此平臺,客戶可以實現私有云、公有云、混合云的應用,雙方客戶不必在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間做艱難的抉擇。
阿里云也采取過類似動作,2017年初,私有云領域的創業公司ZStack宣布完成由阿里云領投的數千萬人民幣A輪融資;去年年中,阿里云投資專注PaaS層的創業公司數夢工場,用投資的方式不斷跑馬圈地,完善在云市場的布局。
從公有云到私有云再到公有云,青云走了一條迂回之路。創業之初,青云就認定兩者都要做,“但如果沒有成功的案例和規模,就拿不下私有云的合作?!眲㈧n說。截至2014年,青云在公有云積累了兩萬家企業客戶,大多數都是互聯網公司。
需要兩條腿走路的青云開始尋求私有云客戶,2015年,CEO黃允松每周刷臉一次,持續大半年,終于拿下招商銀行的一個私有云項目。隨后,中國銀行、泰康保險相繼使用青云的服務,私有云業務走上正軌。
劉靚認為企業對公有云和私有云的需求界限正在變得模糊?!癈IO正從信息官變成創新管,”與之前CIO更關注技術、IT能力相比,她看到更多的CIO開始考慮技術如何為創新服務。一家保險公司在設計產品時,當有外部的醫療機構可以提供客戶的體檢信息,保險公司更傾向選擇公有云,將外部的醫療機構數據接入,而不是私有云。
IaaS、PaaS、SaaS三個層級中,IaaS的門檻最高、巨頭最多,國內市場份額排名前三全部是中國公司。但在PaaS層,除了阿里云以27%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一以外,其余四名為海外企業,這種局勢也吸引一部分創業公司開始介入PaaS層。
青云希望將業務范圍向上繼續拓展,一種是類似裸數據庫的PaaS平臺,通用于各個領域,另一種叫做SaaS平臺,不同于SaaS軟件,它可以屏蔽掉底層的基礎架構和云,客戶只負責最上層的應用,不用考慮底層架構。
行業掘金
2015年5月,青云推出App Center,一個集合了眾多第三方應用的企業級應用商店。這不是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從底層就將第三方應用和青云平臺結合,目前青云App Cente上集成的第三方應用已超過100個。也就是說,通過云平臺向企業提供更多應用解決方案。
這個思路與阿里云不謀而合。在劉松看來,阿里云是集團眾多技術的統一出口,云只是基礎,在此之上要結合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實現四維一體。
但第三方市場調研機構Gartner的研究總監曾劭清卻并不認同,“這些并不在云服務范疇,云必須是輸出服務,而不是輸出軟件和產品?!?/p>
毫無疑問,阿里云一直在試圖將云范圍輻射更廣。阿里云機器智能首席科學家閔萬里認為,阿里云最核心的特點是,“打造以數據技術為中心的云計算,降低硬件成本只是過程,最終目的是將阿里云的計算能力和客戶的海量數據資源相結合,解決企業自身業務問題?!?/p>
2016年上半年,阿里云團隊提出“ET工業大腦”概念,簡而言之,就是讓機器感知、傳遞和自我診斷問題,工業大腦通過收集分析數據,優化產能。
顯然,這是面向制造業的一個解決方案。閔萬里和團隊花了三個多月才談下第一家客戶。當時公司內部有不少反對聲音,制造業與互聯網行業基因不同,商業模式能走通嗎?閔萬里的邏輯是,傳統制造業存在海量數據,數據就是金礦,一定有挖掘的價值。
在與客戶接觸的過程中,雙方的訴求點始終無法完全契合。對方的要求仍然是“能否改造公司的信息系統?能不能提供便宜一些的存儲?”這些問題并不難解決,但閔萬里認為這不是阿里云的最大價值。
三個月,被拒絕了幾十次之后,協鑫新能源成為阿里云工業大腦的第一個試點企業。
初期,阿里云不懂制造業,協鑫也不知道該提供哪些數據。歷史上協鑫生產的每一批產品的質量都有記錄,生產過程中上千個參數的配置也有記載,阿里云只能逐個分析所有歷史數據,最后找到決定產品質量的關鍵參數。
“大約有60個關鍵參數,只要發生變化就會影響產品質量,之后再建模,尋找60個參數和最終產品質量的定量關系?!遍h萬里介紹。合作一年,成效已經十分顯著,協鑫光伏的良品率提升1個百分點,每年節省上億元的生產成本。
從王堅到胡曉明,阿里云實現了從技術到產品的轉變,而目前正從云計算向解決方案過渡。閔萬里認為阿里云不應該只解決IT痛點,而是通過云計算解決真正的業務痛點。
除ET工業大腦外,阿里云還有四個垂直大腦:ET城市大腦、ET環境大腦、ET航空大腦、ET醫療大腦。利用風能發電的盾安新能源也是ET工業大腦的合作伙伴,在新疆、寧夏、內蒙古等地,盾安有超過五百臺風力發電機組。這些每臺價值上千萬的發電機組上都有超過100個傳感器產生數據,但數據并不會被保存,而是隨時消失。
2015年初,浙江盾安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顧毅看到這些數據的價值,推動集團成立數據中心,以秒為單位采集數據。雖然看到數據的價值,也知道未來應用的方向,但顧毅并不清楚應該如何將數據進行轉化。
在穩定收集近一年數據之后,2016年年中,顧毅開始與阿里云接觸,主要訴求是降低停機時間和維修成本。他給阿里云出了一道考題:根據近一年數據,阿里云找到發生故障的時間點。如果能達到75%的正確率,雙方就可以談接下來的合作。
阿里云的邏輯是在發生故障之前,機器會出現異常數據,“人在生病前,身體指標也會出現浮動,如果在故障前發現數據異常,可以提前維修,降低停機時間,停機一天帶來的損失要數萬元?!鳖櫼愀嬖V《中國企業家》。雙方從去年十月開始正式合作,不到三個月的時間,顧毅預計維修成本會下降30%。
為了打消合作伙伴的顧慮,阿里云在合作方式上盡量多樣化。比如與天合光能的合作中,雙方并不是按照項目制簽約,阿里云承諾提升一定比例的良品率,天合光能按照阿里云技術給公司帶來的收入凈增長支付費用。
但行業對阿里云的“大腦”業務一直爭議不斷。“我們承諾不用技術手段在后臺獲取客戶的數據,不將客戶的數據進行商業變現,”鄭葉來曾做出如上表態。上不做應用、下不碰數據、不做股權投資,這是華為云業務的原則。
雖然鄭葉來的話并沒有明確的指向性,但國內所有云服務商中,只有阿里云最強調數據的戰略價值。“一切業務數據化,一切數據業務化”,這句繞口令經常被阿里人掛在嘴邊。
胡曉明卻認為外界對此有誤解,“數據是客戶的,阿里云提供技術,”對于數據,阿里云是“不能看”還是“不會看”?胡曉明認為現階段是“不會看”,正在向“不能看”演進。
跑得快一些,這是胡曉明對團隊的要求?!拔蚁胂笾械陌⒗镌频奈磥恚痊F在大100倍?!彼f完向后仰了下頭。雖然位居國內公有云市場第一的位置,但他還是有強烈的不安全感,“今天的市場體量,五年后再看根本不算什么。”
在王國濤看來,胡曉明是攻擊型的風格,他會關注市場上絕大多數選手,即便是遠遠落后于阿里云,他也會研究他們的產品和技術路徑。
曾劭清也持同樣觀點,在他看來,現在被激活的市場份額太小,還有大量企業沒有做出選擇。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有攪局者入圍,比如2016年8月,借道入華的AWS,實力就不可小覷。“2020年公有云市場的前三名給出最終排名,小公司競爭實力弱一些,但巨頭依然存在很大變量。”
過往皆序章。
相關報告推薦:2018-2023年中國云服務行業現狀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
細分市場研究 可行性研究 商業計劃書 專項市場調研 兼并重組研究 IPO上市咨詢 產業園區規劃 十三五規劃
中研網 發現資訊的價值
研究院 掌握產業最新情報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據路透社報道,中國通信設備制造商華為與中興在美國因為政治原因遇到了困難。兩家公司第四季度開支顯示,他們在去年大...
“iPhoneX或于今秋停產”上熱搜了,原因竟是手機行業分析師郭明錤的一份報告。早些時候,凱基證券分析師郭明錤發布報2...
北京時間1月23日凌晨消息,本周一,世界報業大亨、美國著名的新聞和媒體經營者魯伯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
自從Ryzen平臺橫空出世之后,AMD的一舉一動又成為了PC界關注的焦點,在1月8日,AMD公布了基于14nm工藝、Zen+Vega架構...
據路透社北京時間1月23日報道,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主席杰伊·克萊頓(JayClayton)周一表示,SEC正在對...
大家好,今天非常高興有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最近大家可能對區塊鏈這個領域非常注意,我也想談談我自己在這個方面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