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23年芝麻木聚糖市場投資機會及企業IPO上市環境綜合評估報告
2017年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企改革、創新創業發展的持續推進,舊泡沫將被逐步刺破,經濟將在各種不確定和沖擊中構筑新的增長動力。目前國內面臨如傳統行業產能過剩、非金融國有企業的高杠桿...
小麥的飼用消費自2011/12年度達到創紀錄的2800萬噸后,逐年下降,機構預測2017/18年度飼用消費將降至500萬噸。很明顯,小麥的飼料用量極大程度上受到玉米的價格走勢影響。
小麥的前景如何?
回顧2017年,我國小麥的產量和質量獲得恢復性提升,農戶種糧收益隨同增加;消費基礎堅實、市場供應偏緊讓小麥價格在上半年居高不下,盡管在新麥上市初期行情走低,但隨著企業積極入市,收購深入進行,國內小麥走出了一輪長達近半年的上升行情。市場價格較長時期保持高位,不僅帶動了臨儲小麥成交同比放大,同時也推動小麥進口量創近3年來新高。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在2018年繼續執行,但政策價格水平下調,為2006年執行小麥托市政策以來首次。
展望2018年,穩中求進的總基調繼續引領各行各業穩健發展,農業、糧食的各項改革措施深入推進。展望2018年,國內小麥豐收基礎牢固,市場供應渠道多元,消費穩中略增,總體供需格局好于上年。小麥臨儲政策傾向于調結構、去庫存,下調臨儲交易底價和繼續下調2019年托市收購價的可能性極大。預計2018年小麥價格不會出現反常表現,維持在合理區間內運行將是大概率事件。
2017年我國小麥供需形勢回顧
(一)產量質量恢復性提升,種植收益明顯改觀。
據2017年12月份《國家統計局關于2017年糧食產量的公告》數據,2017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12220千公頃(168329萬畝),比2016年減少815千公頃(1222萬畝),下降0.7%;糧食單位面積產量5506公斤/公頃(367公斤/畝),比2016年增加54公斤/公頃(3.6公斤/畝),增長1.0%;全國糧食總產量61791萬噸(12358億斤),比2016年增加166萬噸(33億斤),增長0.3%。
其中,小麥播種面積23987.5千公頃,比2016年減少199千公頃,下降0.82%;小麥單位面積產量5410.1公斤/公頃,比2016年增加82.7公斤/公頃,增長1.55%;小麥總產量12977.4萬噸,比2016年增加92.4萬噸,增長0.72%。
在產量增加的同時,小麥的總體質量也較2016年有所提升。根據國家糧食局發布的《2017年小麥收獲質量調查報告》,2017年我國新收獲小麥整體質量正常,符合國家標準中等(三等)以上要求的比例為91.8%。但山東、湖北、山西、陜西等省小麥質量等級有所下降,山西、陜西兩省不完善粒較多。
根據所調研的9省2014份新麥樣品檢測結果,平均容重777克/升,較2016年下降6克/升;一等至五等的比例分別為43.7%、31.5%、16.5%、5.6%、1.9%,等外品為0.8%,其中三等以上比例較上年增加1.4個百分點;千粒重平均值41.2克,較上年下降1.7克;硬度指數平均值64.7,較去年上升了1.8;降落數值平均值319秒,較去年上升8秒;不完善粒含量平均值3.7%,較上年下降3.4個百分點,明顯好于上年,其中,符合國標要求(≤10%)的比例為95.1%,較上年提升14.1個百分點。
在種植收益方面,綜合相關農科院所、種植大戶及普通農戶、糧食生產管理部門等多種渠道的數據信息,如果不計算土地成本及人工成本,2017年主產區小麥種植收益較2016年明顯提升。以河南省為例(調研結果為河南各地區平均值):畝均種植投入440元,較2016年減少約20元,主要是灌溉、種子和化肥等費用有不同程度降低;出售小麥(按照當年6月下旬一級市場收購價格計算)畝均毛收入約820元,較2016年增加150元,主要是因為小麥產量提升、托市全面啟動促使售糧毛收益增加;綜合畝均收益約530元,較上年增長約170元。
(二)國內消費減幅收窄,基礎消費剛性增強。
根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2017年12月發布的“中國小麥供需平衡分析”,2016/17年度我國小麥總消費量為10771萬噸,相比2015/16年度減少207.3萬噸,減幅1.9%,減幅較上年度收窄。其中,制粉消費8850萬噸,相比上年度減少150萬噸,減幅1.7%;飼用消費及消耗700萬噸,相比上年度增加50萬噸,增幅7.7%;
工業消費750萬噸,相比上年度減少106萬噸,減幅12.4%;種用消費471萬噸,較上年度不變。
根據上述數據,2016/17年度制粉消費有所減少,主要原因是國內總體消費平穩趨弱,企業開機率難以提升;飼料及損耗數量較上年度有所回升,主要原因是2016年夏收小麥不完善粒大幅提升,進入飼料消費渠道數量增加;小麥工業消費繼續減少的主要原因是國內宏觀形勢處于筑底期,加之小麥價格持續走高,導致深加工行業用量減少。
(三)小麥進口保持旺盛局面。
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2017年,我國累計進口小麥429.7萬噸,較2016年增加92.2萬噸,增幅27.3%。
小麥進口保持旺盛勢頭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國內小麥價格居高不下,特別是優質小麥更是創下歷史高點,在配額總量有限的情況下,有企業愿意承擔配額外的高關稅進口;二是國際小麥總體保持低位震蕩局面,統計顯示,全年小麥進口均價240.03美元/噸,較2016年基本持平;三是國內面粉市場競爭加劇,不少企業調整發展策略,朝專用粉、高檔粉方向邁進,擴大了對進口小麥的需求。
由于國內小麥價格較高,2017年小麥出口量僅1萬噸,略低于2016年;面粉出口17.4萬噸,較2016年增加7.2萬噸。
2017年我國小麥市場行情回顧
(一)行情前期高位波動,后期穩步上漲。
2017年,我國主產區小麥供需總體略偏緊,小麥價格階段性特征明顯,特別是夏糧上市之后,主產區行情出現較長時期穩步走高態勢,更是歷年所少見。回顧來看,2017年國內小麥價格走勢主要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月至5月中旬):階段性供需關系轉換致小麥價格高位波動。由于2017年元旦距離春節假期時間較短,企業在1月份就基本完成備貨計劃,特別是進入2017年農歷小年之后,市場購銷逐步停滯,主產區小麥價格平穩運行。據市場信息,2017年春節前黃河以北地區的小麥入廠價格多在2580~2680元/噸,其他地區的小麥收購價格多在2500~2560元/噸,均與2016年末持平。
春節長假過后,企業開工、學校開學等集團性消費啟動,加工企業自有庫存降低,加之市場上原糧流通一直偏緊,從2月下旬開始至3月份,主產區的小麥價格穩中有增。至3月中旬,華北地區小麥到廠價格已經步入2660~2720元/噸區間,個別企業掛牌收購價更高至2760元/噸附近,其他地區小麥價格也漲至2540~2640元/噸區間。
進入3月下旬,前期國內主產區一直突飛猛進的小麥價格逐步走穩,個別前期漲幅過高的地區,也有不同程度回調。據市場數據,5月中旬華北地區小麥的入廠價格下滑至2600~2700元/噸之間,其他地區的小麥價格也逐步降至2500~2600元/噸區間。
第二階段(5月中旬至6月中旬):新糧集中上市,低價新小麥拖累行情短期跌落。進入5月中旬,新小麥由南至北陸續收割上市。從最初的湖北北部開始,新麥上市價格較為混亂,地頭價格從1400~1700元/噸起步,經過烘干后裝車發運價格基本在2010~2200元/噸。至5月底,河南南部以及安徽、江蘇個別地區都有新麥上市,加工企業為獲取成本較低的小麥,加大了對新麥的收購力度,平均裝車價在2280~2320元/噸之間,水分13%左右,容重在750~770克/升,雜質及不完善粒基本控制在8%以內。
6月份后,新小麥上市量急劇擴大,之前零星上市、價格混亂的情況迅速改觀,隨著新麥上市區域擴張、市場收購進入正軌,小麥的價格趨勢也逐步形成。至6月底,主產區的新小麥收購價已經回升至托市價格附近,處于2320~2440元/噸區間。
盡管陳小麥在6月份的市場價格穩定在2560元/噸左右,但企業采購需求重點并不在陳麥方面,加之陳麥的渠道供應量明顯不足,市場上陳麥基本上是有價無市,新小麥大量上市取代了陳小麥的市場空間。
第三階段(7月份至12月底):供需格局偏緊致主產區小麥持續走高。7月份后,6個主產省均已啟動托市收購,新小麥收購價格基本處于托市收購價格水平,即2360~2440元/噸。
進入8月份,規模性收購持續進行,市場上流通的小麥逐步減少,在主產區多地供應偏緊的情況下小麥價格緩步提升,特別是到8月下旬,下游面粉貿易商為應對即將到來的大中院校開學需求而擴大訂單數量,企業開工率擴大提振了小麥需求。鑒于對后期市場供需形勢的判斷,企業多從市場采購小麥,而非使用自有庫存,導致小麥價格進一步上漲,8月末,華北地區小麥收購價格已經躍升至2500~2540元/噸,其他主產區收購價格也上揚至2460~2500元/噸。
9月份,在院校開學初期集團性消費尚未消減的情況下,中秋、國慶的備貨又拉開序幕,企業對小麥需求繼續保持較旺盛勢頭,但多數主產區的小麥供應已經出現緊張局面,小麥價格受到需求促進繼續推升。至9月末,規模性收購全面結束,主產區價格在2500~2560元/噸區間高位堅挺。
在接下來的10月、11月份,隨著氣溫轉涼、季節性消費提升,各地小麥價格穩步上揚,加上區域性供給偏緊在極大程度上支撐著小麥行情,11月中旬,華北地區小麥價格已經漲至2580~2660元/噸,其他地區小麥也在2540~2600元/噸區間堅挺運行。進入12月份后國內主產區小麥價格基本處在高位徘徊狀態,個別前期漲幅過大地區也出現不同程度回落。據市場信息,至12月底,主產區價格多在 2520~2620元/噸區間小幅波動。
(二)收購進度前快后慢,收購總量保持高位。
由于2017年主產區小麥生產氣候總體正常,小麥品質獲得恢復性提升,加之上半年國內小麥價格居高不下,企業庫存水平普遍較低,在2017年新麥一上市,市場上采購熱情明顯。隨著企業庫存逐步提升,收購進度放緩。回顧來看,2017年夏糧收購主要特點有三:一是收購進度“先快后慢”。5月中旬后,多個省份的主要加工企業就陸續集中到湖北北部和河南南部搶收第一批上市小麥。新糧價格便宜、市場普遍缺糧是導致企業及早出手收購的主要原因。隨著新麥上市面積及供應量的擴大,收購量也快速提升。特別是6月份單月收購量高達3263萬噸,不僅是近3年來收購量最高的月份,也是自2006年啟動托市收購以來僅次于2014年的次高月份。7月份后收購勢頭放緩,月內收購量降為2270萬噸,而2016年的7月份收購量為2711萬噸。進入8月份,收購進度進一步放緩,同比收購量在8月末落后于上年同期,并逐步擴大。
二是收購總量及托市收購量處于常年較高水平。據國家糧食局統計數據,截至2017年9月30日,全國累計收購新產小麥7206萬噸,盡管同比減少376萬噸,但依舊處于歷史前三位置。其中:河北收購579萬噸,同比減少258萬噸;江蘇收購1242萬噸,同比增加90萬噸;安徽收購989萬噸,同比減少66萬噸;山東收購1085萬噸,同比減少68萬噸;河南收購2304萬噸,同比減少51萬噸;湖北收購252萬噸,同比增加7萬噸。
三是農戶售糧心態總體平穩,后期趨緊。從收購進度可以看出,在5、6、7三個月中收購量快速增加,說明這一時期農戶的售糧心態表現平穩,捂糧惜售的現象并不突出。從市場行情的變化情況來看,主產區小麥價格也僅是從8月下旬才開始明顯上漲,而之前的小麥價格漲勢平緩,屬于被托市價格引導上漲。從收購期結束后對各主產區農戶手中余糧調研的情況看,江蘇、安徽、湖北等主產省農民手中余糧基本見底,山東、河南和河北幾個省份農民手中的小麥也所剩無幾。據統計數據,累計收購量占到小麥總產量的約56%,如果考慮未入統計的部分,2017年被收入庫的小麥約占總產量的7成或更多。
(三)托市價格首次下調。
國家發改委明確2018年國家繼續在小麥主產區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
2018年生產的小麥(三等,下同)最低收購價為每噸2300元,比2017年下調60元。這是自2006年開始執行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后首次下調托市價格。
一方面,下調小麥托市價格將對于產業結構的優化起到促進作用,改變以往的“重數量、輕質量,強收儲、弱加工”慣性思維,同時,小麥托市價格的下調也有助拉大普麥和優麥之間的價差,有利于引導種糧農戶重點發展優質小麥,并促進優質優價的機制形成。
另一方面,下調小麥托市價格能夠降低民營企業收購門檻,在夏糧上市時期真正實現多元化入市收購的格局,從而在根本上緩解農民賣糧難的問題,不僅如此,收購期結束后,在市場需求旺季將實現多元化供給,避免糧食過度集中導致的價格異常波動。
(四)臨儲交易活躍度逐步好轉。
2017年臨儲小麥成交情況基本隨市場的供需形勢、價格變化而變。
臨儲小麥投放方面,2017年全年累計投放48周,周均投放量255萬噸,較2016年增加53萬噸。其中,5月上旬之前的投放基本維持在265萬噸/周左右。進入5月中旬,隨著河北、山東開始投放2016年托市小麥,臨儲小麥的周投放量提升至300萬噸水平。從9月份開始,臨儲小麥周投放量下調至200萬噸左右。
臨儲小麥成交方面,2017年累計成交925萬噸,較2016年增加507萬噸,增幅121%;周均成交19萬噸,較2016年增加11萬噸。其中,前5個月的成交量占全年總成交量的74%。2017年臨儲小麥成交均價2503.42元/噸,較2016年略增8.66元/噸。國家保持托市小麥的交易底價不變,是成交均價穩定的主要原因,但個別情況下導致的成交價偏離正常值也時有發生,如4月第1周拍賣2015年小麥某標的時,創出2830元/噸的“天價”,5月中旬投放2016年新麥時最高價達2670元/噸。
2018年我國小麥市場展望
(一)播期條件良好奠定豐收基礎。
總體來看,2017年主產區秋冬種開展略有推遲。至12月底,西北地區、華北、黃淮東部冬小麥處于越冬期,黃淮西部和南部冬小麥處于分蘗期,江淮和江漢、西南地區冬小麥處于三葉至分蘗期。其中,河南南部和西部、安徽北部等地發育期較常年偏晚。全國冬小麥整體長勢良好,一、二類苗比例分別為20%、78%。基于近5年我國小麥的產量和質量數據分析,預計2018年我國小麥產量將穩定在1.29億~1.31億噸之間,而總體質量的高低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收獲期氣候狀況。
(二)供應局面預計好于上年。
預計2018年上半年國內的小麥供應渠道主要是臨儲小麥投放。根據臨儲小麥交易的統計情況,如不考慮成交未出庫或是解約撤單的數量,粗略估算,截至2017年12月底,臨儲小麥剩余在7900萬噸左右。其中,2017年收的托市小麥顆粒未動,收購量即等于可供應量,為2380萬噸;2016年小麥已經成交80萬噸,剩余約2774萬噸;2015年小麥成交577萬噸,剩余約1500萬噸;2014年小麥成交1310萬噸,剩余約1226萬噸;2013年及之前的托市小麥剩余數量相對較少。
由于2017年夏收期間小麥收儲力度較大,主產區的農戶手中基本上沒有小麥庫存;民營貿易商手中庫存相對有限,加之對后期小麥價格的不確定性以及對政策的預期,民營企業或在2018年前兩個季度降低自有庫存;其他諸如各級儲備輪換、移庫小麥投放、臨儲進口小麥投放等計劃性供給,因其數量有限,僅能改變區域性供需關系,難以承擔起市場供應主力軍的角色。
2018年下半年,新產小麥全面上市并流通,如新季小麥的產量及質量能達到常年平均水平,則托市收購全面啟動的可能性降低,進而導致市場收購行為減弱,價格在集中收購期內難以出現大幅上漲將進一步削弱企業建立高水平庫存的積極性。
基于上述分析,2018年市場上小麥供應局面將好于2017年,一是臨儲小麥庫存依舊處于較高水平,考慮如何“去庫存”將是重點方向;二是或出于對新麥上市時期價格的不滿意,農戶手中存糧將高于2017年;三是企業將根據新糧上市后的行情走勢,來適度控制自有儲備。
(三)基礎消費堅實,存在增量機會。
長期以來,小麥的消費構成主要集中在口糧及飼料兩個領域。口糧領域主要是用作制粉消費。從近幾年的情況來看,全面推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面粉的上游加工至下游消費影響深遠,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劣質產能不斷淘汰,市場競爭正從過去的無序競爭、價格競爭,轉向品質競爭、品牌競爭。產能利用率也出現明顯分化,盡管全行業的平均開工率僅在50%左右,但行業龍頭、特色加工企業、產品差異化企業的平均開工率卻都在80%以上。預計2018年,全社會的面粉消費量不會出現大的下滑,相反,中國宏觀經濟運行底部堅實、韌勁增強或將為口糧消費帶來增量機會。
小麥加工副產品價格的高低、需求的強弱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加工企業的經營利潤和開工積極性。從2017年麩皮和次粉的價格走勢來看,未出現暴漲急跌的行情。預計市場的供需以及替代品的多寡依舊主導2018年副產品的價格走勢,總體表現溫和為主,區間震蕩將成為常態。
小麥的飼用消費自2011/12年度達到創紀錄的2800萬噸后,逐年下降,機構預測2017/18年度飼用消費將降至500萬噸。很明顯,小麥的飼料用量極大程度上受到玉米的價格走勢影響。
小麥的飼用渠道除一定數量的水產飼料和少量禽料定量使用外,取決于小麥和玉米的比價關系。以豬飼料為例,如不考慮不同企業的配方差異,理論上小麥與玉米價差在150元/噸之內都存在替代機會。綜合考慮2017年東北、華北玉米生產情況以及2018年國內玉米的供需形勢,粗略估算2018年國內玉米的市場平均價格預計不會高于2200元/噸,如果2018年小麥價格延續2017年的價格趨勢,那么小麥、玉米的平均價差或在300元/噸左右,過大的價差阻止了小麥的飼料消費用量回升。
同時,預計進口飼料輔料如高粱、大麥等,以及飼料中其他輔料如粕類等難有更好表現也都將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小麥的飼料消費。
(四)政策價格極可能繼續下調。
政策糧收購方面,除了各級儲備根據上級部門下發的收儲計劃和指標按照市場價格進行收購之外,2018年托市收購政策繼續執行。根據2017年四季度小麥的價格走勢,并綜合2018年上半年的市場供需格局判斷,2018年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或在部分托市省份啟動。其中,河北、山東的啟動難度加大,河南、江蘇或部分地區啟動,安徽、湖北存在啟動的可能性。如果2018年新季小麥產量和質量達到常年平均水平,預計2018年的收購總量和托市收購量將同比下降。綜合考慮2018年企業經營情況、價格運行情況、國內供需形勢、農民購銷心態等因素,預計2018年全社會累計收購總量或低于2017年水平,預計在6800萬~7000萬噸之間,其中,小麥托市收購量預計在2000萬噸左右。
政策糧交易方面,一方面,投放近年度托市小麥的可能性極低。在2017年四季度,每周投放的約200萬噸托市小麥中,2014年產的托市小麥約占70%,2015年的約占20%,2016年的約占8%,預計在2018年政策糧的市場供給方面將依舊以這些年份小麥為主。另一方面,2018年臨儲小麥的交易底價極可能向下調整,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通過下調交易底價來加快臨儲小麥庫存結構的調整;二是配合2018年乃至今后小麥托市或流通政策的變化;三是通過下調政策價格來加大市場供應量,并適度控制通脹預期。
小麥托市政策方面,預計在2018年10月份將繼續發布并下調2019年的小麥最低收購價格。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保持一定程度的政策穩定性和連續性,讓種糧農戶在“去政策化”的過程中逐步適應;二是進一步降低政策對于小麥市場的剛性影響,為逐步實現小麥品種的“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機制奠定基礎;三是更有利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同時也有利于農村土地利用率的提升。基于此,筆者建議2019年的托市價格調整至2240元/噸左右。
(五)行情將維持在合理區間運行。
預計2018年國內的小麥價格較難出現反常表現,維持在合理區間內運行將是大概率事件。以標準品質三等白麥為例,預計在2018年接新前,主產區陳小麥(不完善粒在5%以內)的到廠平均價格或在2480~2580元/噸;如果2018年新麥平均質量正常,新麥上市初期的糧庫主流收購價格或在2240~2320元/噸之間;收購期結束至年底,預計主產區加工企業的入廠平均價格或在2460~2580元/噸,其中,華北地區的小麥平均價格或在2500~2580元/噸范圍,江淮、黃淮地區的小麥平均價格或在2460~2540元/噸區間運行。
細分市場研究 可行性研究 商業計劃書 專項市場調研 兼并重組研究 IPO上市咨詢 產業園區規劃 十三五規劃
中研網 發現資訊的價值
研究院 掌握產業最新情報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今年小麥的行情走勢如何呢?年后會否漲價?去年小麥由于最低收購價的收購預案啟動比較早,執行力度也比較強,市場收購量...
當下,各地新一年小麥的種植已接近尾聲。農業部最新農情調度顯示,目前,全國冬小麥種植已經完成意向種植面積的92%,...
小麥市場后市需求旺季臨近,但缺糧的局面難以出現,供需也將會維持相對的平衡,小麥價格難以孕育太大的變化。預計春節...
稻谷方面,鑒于秋糧成熟及收割過程中遭遇的連續陰雨及大風等災害性天氣影響,11月1日國家多部門聯合下發了《國家發展2...
隨著主要農產品收儲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近來市場對加快小麥、稻谷收儲制度改革的步伐呼聲再起,一旦實施,麥、稻價格...
從需求面看,全球小麥供應龐大,出口市場競爭激烈,特別是今年俄羅斯小麥產量創下歷史最高紀錄,使得美國和西歐小麥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