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春節檔”電影市場,《流浪地球》等8部大片扎堆上映。不過,一邊是《流浪地球》等大片收獲高票房,另一邊是關于春節檔票價高的吐槽也可隨處聽到。有網友稱,“老家四線城市,一張2D電影票竟然要七八十元”“請親戚朋友看電影花了近1000元”……
春節檔電影票價格大幅上漲
在今年的“春節檔”電影市場,《流浪地球》等8部大片扎堆上映。不過,一邊是《流浪地球》等大片收獲高票房,另一邊是關于春節檔票價高的吐槽也可隨處聽到。有網友稱,“老家四線城市,一張2D電影票竟然要七八十元”“請親戚朋友看電影花了近1000元”……
甚至因為電影過高的票價,有媒體發出了這樣的疑問——今年春節,你擁有“看電影自由”了嗎?業內人士分析稱,供需關系的變化和票補力度的減少是主要原因。
城鎮影視需求增加
充當票房瘋漲主力
其實,在過去幾年春節期間電影票價格上浮幾元錢也是常有的現象,但今年的漲幅明顯高于往年。打算看電影的觀眾普遍感受到“電影票漲價了”。
“老家縣城唯一一家電影院竟然把《流浪地球》的票價賣到近70元,去年同期同一影院的《紅海行動》才30元。現在真是看不起電影了。”某縣城一位影迷在網上吐槽道。
2月11日,“三線城市1張電影票賣160元”登上微博熱搜。在河南省信陽市,一家影院顯示熱播電影售價均超百元,一張黃金時段的電影票賣到160元,遠遠超出平時價格,甚至高于一線城市。
拓普數據顯示,今年正月初一,全國45.15元的平均票價,同比去年39.15元上漲15.3%。而燈塔專業版提供的數據則顯示,今年頭部的4部影片平均票價都在44元以上,目前熱度、口碑最高的《流浪地球》更是接近50元,而去年大年初一僅有《紅海行動》和《西游記女兒國》兩部3D影片平均達到40元,《紅海行動》只有42元。
據貓眼數據統計,正月初一,國內電影市場總票房14.39億元,全國平均票價大約為45.1元,比去年同期上漲大約15%。
在這輪瘋漲當中,二三四線地區成了票房瘋漲的主力。拓普數據顯示,去年初一,一二三四線城市的平均票價分別為43.82元、38.94元、38.89元和38.07元,而今年初一則分別達到了49.19元、45.06元、45.33元和43.88元。其中,一線城市漲幅僅有12%,但二三四線城市漲幅卻高達15.7%、16.6%和15.3%。相較于2018年25元左右的平均票價,一些三四線地區在初一的票價漲幅超過80%。
“電影票價長期以來是放開定價的,不需要政府來定價指導,不屬于政府定價和指導價范圍。”長期研究經濟現象的風云學會研究員陳經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采訪時分析,三四線城市相比一二線城市,人均收入低,觀眾對票價上漲更敏感。“而且,春節期間家庭集體觀影要購買多張票,這進一步放大了高票價的影響。另一個原因是春節期間人口從一二線城市向三四線小城市流動,小城市影院相對觀影人潮供給不足,有漲價增收的動力。”陳經說。
微博簽約自媒體@老邪說電影則向法制日報記者透露,連續好多年,影視行業都把“小鎮青年”掛在嘴邊,想要收割這一波韭菜。個中原因正如影視行業的資本故事,供需關系決定價格+商人牟利。“小鎮青年消費能力提高,影視娛樂需求增加,漲價遲早要來,只是恰好是今年而已”。
春節期間,河南信陽某影院的黃金時段,一張《流浪地球》電影票價格為160元。有網友稱此價格“遠超平時價格,甚至比一線城市還貴”。
對此,有媒體致電當地物價部門,工作人員回復稱“電影票屬于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消費者有很多其他選擇的方式,比如可以選擇在某個電影院看,或者選擇其他大片,選擇延遲看或者在網絡上看。電影票價格高,去的人就會少一些。去的人少,價格自然會下調”。
在@老邪說電影看來,目前,電影票價是典型的供需平衡問題,自由交易應該自由發展,消費者會作出自己的選擇。
陳經則對記者稱,如果影院賺錢,則開電影院的就多,供給上升,票價會下跌。但春節觀影時間不長,市場調節沒有這么快。所以影院趁著春節期間影院少于需求,大幅加價。
價格優勢作用減小
片方謹慎投入票補
過去幾年,電影出品方每年會拿出一部分預算,進行票補,再加上各大線上購票平臺、團購軟件的補貼,一張電影票并不算很貴,常有9.9元、19.9元的特價票。2018年10月,電影票補被取消。這是不是導致今年春節電影票價偏貴的原因?
首都電影院經理于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分析稱,“會有一定的關系”,因為很多票補是在第三方在線票務平臺上實現的,第三方在線票務平臺和影院做票務補貼時,雙方會有一定讓利,促成相對比較大幅度的優惠。
“其實,現在票補也并不是取消,而是有所控制,大家對于票補可能會更謹慎。票務平臺投入票補的力度降低,影院的降價行為減少,可能對今年票價上漲有一定的推動。”于超說,前兩年,影院在做春節檔運營時,更希望觀眾走進影院,所以還有優惠政策或者一些其他票補,現在春節檔已經不需要這種最簡單的優惠或者促銷方式來吸引觀眾了,同時影院在春節檔時,運營成本相對平時要高,大家在追求場次最大化的時候,營業時間也會拉長,包括加班等成本投入也會相對提高,所以促使影院對票價進行一定的調整。
據業內人士介紹,雖然之前票補新政并未落地,但電影行業各方均趨于理性,春節檔票補總量較少。
在陳經看來,票補減少,是高票價的重要原因。目前,票補重心遷移至“增加預售票補——增加預售——增加排片”的邏輯鏈條上,票補均集中投放于預售階段,“但這也是預售過后無補貼票價顯得過高的原因。整體上票補相對往年大幅減少,這是最關鍵的影響”。
2018年年底,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一項調查顯示,在2006名受訪者中,決定是否觀看一部電影時,84.2%的受訪者會把票價作為重要參考因素;93.6%的受訪者能接受的電影票價最多40元;60.1%的受訪者認為現在的電影票價高。
在上述調查中,對于取消電影票補,54.4%的受訪者支持。具體來說,24.6%的受訪者認為,這可以減少刷票等亂象,提高影片質量。29.8%的受訪者認為導演和演員的付出值得原有的票價。38.8%的受訪者不支持取消票補。
票補之所以減少,其中的一個原因是其產生的作用越來越小。此前,影聯傳媒總經理講武生在接受自媒體毒眸采訪時說,隨著觀眾對于口碑的敏感度不斷提高,在競爭激勵的檔期,價格優勢起到的作用正在減小,所以很多片方在票補投入上都會更加謹慎。
不過,@老邪說電影則認為,過去的票補讓電影票便宜,現在是回歸正常。今年《流浪地球》的火爆,證明消費者有能力識別和支持好電影,這是老百姓提高電影鑒賞能力的表現。
而對于影院來說,利用票補將利潤最大化的現象也在這一檔期內時有發生。
有從業者透露,今年,很多片方給出的票補政策都是45元以下的片子,最低可以補到19.9元售賣,即一張原價25元的電影票,影院可以拿到5.1元的補貼。但如果將價格提升至44.9元,則意味著影院可以拿到25元補貼。因此,很多原本沒有大漲想法的影院,也紛紛提價,用這種方式來“騙取”票補。
高票價影響觀眾人數
保障收入需拓展渠道
高票價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觀眾人數。根據自媒體毒眸的數據,今年初一的觀影人次僅有3085萬,同比下降了5.5%;到了初二,單日票房滑落至9.9億元,低于去年同期10.28億元,人次比去年初二下滑了16%。不過,在票價浮動相對較小的一線地區,初一觀影人次達到360萬,同比增長9%,是今年唯一出現增長的地區。
有從業者認為,在觀眾消費選擇日趨多元、娛樂渠道逐漸增多的今天,“電影已經沒有那么強勢了。如果春節檔觀影不再是高性價比的消費方式,那很有可能遭到分流與沖擊”。
陳經也認為,票價過分高漲,會直接影響群眾的消費體驗,減少觀影人數,影響影片的傳播效應,也可能引發盜版流行,損害整個市場的利益,“還會人為地將以前大眾普遍能享受的文化服務,變為有相當收入門檻的消費行為,影響社會和諧。所以要重視票價過分高漲的現象,通過增加市場供給來調節”。
陳經同時直言,電影票價由市場定價是應該的,“不能因為個別影院給出離譜高價就要政府去干預。但是政府應該考察票價大幅上漲的原因。如果因為影院供給不足,則說明城市規劃可能要調整,要引入投資增加影院”。
@老邪說電影認為,政府干預電影票價的前提是,第一能讓行業更好,第二能讓老百姓更好。如果政府隨意干預票價,可能會讓爛片繼續橫行,好片迫于定價賺不到錢。讓畸高的票價降下來,除了市場要根據供給需求適度調整價格外,更重要的是拓展電影收入來源渠道,拉長電影產業鏈。
有業內人士指出,影院、院線等要建立更加透明的分賬環節,扭轉電影制片方在定價和分賬上的弱勢地位,讓國產電影市場更加規范和專業。
“我國電影產業的確是高度依賴票房收入,但現在的電影都介入了互聯網線上播放平臺。綜合來看,國產影視收入已經不單單是票房了,還有線上點播服務等。”不過,@老邪說電影也坦言,在影院、院線分賬環節,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博弈,“一般人可能根本無法滲透,各方至少都比較滿意,才會達成現在的分賬形式和比例,外人怎么介入呢?”
陳經的看法是,如果影片的其他收入來源多,降低票價增加觀影人數就有基礎了。“但短中期還是需要靠票房來支持電影產業,票價跟隨人均收入不斷上漲是正常的。”
“相對于電影制作方,影院、院線還是比較強勢的。這是因為目前院線布局在擴張中,群眾觀影主要還是依賴院線提供的渠道。與美國相比,中國的院線供給還是不足。同時,中國電影質量、IP質量雖然在逐漸好轉,但整體仍然水平較低,票房的重要因素是院線的排片。”陳經說,有時會形成多部電影競爭,贏家通吃的現象,需要通過增加院線供給,提升影片質量。同時,規范市場監管,讓參與各方以實力為基礎充分博弈。
@老邪說電影認為,電影行業最好能讓票房收入與演員片酬掛鉤,比如好萊塢的方法,先給一部分片酬,上映后看票房,再提供分成,這樣就能避免高片酬低票房的爛片扎堆現象。
類型多元內容優質 今年春節檔電影叫好又叫座
“過年到影院里看一兩部電影”,已成為春節期間最熱門的文化消費之一。今年“春節檔”,8部影片集中上映,成為近3年上映影片數量最多的一年。
與往年相比,2019年“春節檔”(除夕至初六)有幾個鮮明特點。一是競爭更加激烈。二是票房再創新高,截至本月10日,累計票房超58億元。三是電影類型實現突破,中國本土科幻電影異軍突起,電影《流浪地球》以堅實的科幻理念、壯闊的宇宙景觀、深厚的家園情懷,讓中國甚至部分世界范圍的觀眾領略中國科幻片的獨特魅力。四是觀眾觀影滿意度再創新高,“春節檔”觀眾滿意度得分83.9分,是自2015年開展調查以來春節檔中的最高分。在中國電影需要從產業發展的黃金階段邁向創作的黃金階段之時,如何提升品質,差異化滿足不同受眾觀影需求,如何進一步調動觀影熱情、滿足受眾審美期待,今年“春節檔”的創作與市場反響,可提供一種借鑒。
類型多元共生,將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外化為藝術情境
今年“春節檔”的影片在創作表達中有三點值得關注。
首先,類型多元,不同類型嫁接各有亮點。《瘋狂的外星人》以喜劇為主加入科幻情節,《飛馳人生》以文藝片格調演繹體育競技題材喜劇,《新喜劇之王》則用喜劇面相走向文藝片的抒情,《流浪地球》在科幻片加災難片的敘事中暗含青春片的熱血,《廉政風云》追求劇情片般的懸疑感和復雜性……
類型拼接并非新生事物。“春節檔”電影采取這一策略的目的,是為保證觀眾觀影時得到不同類型帶來的審美感受。對這種豐富、多元電影類型的自覺追求,也是出于對春節檔期特定文化心理的判斷。
其次,在嫁接不同類型時,創作者各展所長,力求突破。寧浩再次啟動“瘋狂”概念,將他擅長的本土喜劇延展到世界甚至宇宙舞臺,將科幻電影情節與中國的城市小人物故事有機組合;韓寒繼續著他的賽車情結和文學思維,同時表達了青春之后的人生狀態;周星馳在內地電影從業者身上再次發現了努力奮斗的精神;作為青年導演的郭帆將青春氣質不動聲色地融入影片的壯闊景象之中……
最后還應當看到,電影作為大眾文化產品,作者屬性一般弱于作品屬性,創作個性往往隱藏于大眾審美的共性之間。幾部反響良好的“春節檔”影片異質而同構,其敘事內核高度趨同。
一是既對中國社會景觀做了寫實化的細致表現,又都根據劇情進行了自由想象和創造。二是都選擇普通人作為主角,不同于以往所謂的“小人物”,“普通人”的價值觀更明晰和堅定:自尊且心懷善意,敬業且追逐夢想。三是劇情內核趨同,普通人遭遇困境,甚至面對不可抗力的災難時,不輕言放棄,積極尋找出路,不斷付出甚至犧牲,最終完成任務、實現夢想。這些影片用影像的方式,從不同側面將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外化為藝術情境,主題大都勵志,人物始終抱有不忘初心的堅持。關注人、關注現實、關注當下中國逐漸成為一種自覺的創作追求。
口碑效應顯著,觀眾審美根植于對本土文化的創新表達
“春節檔”影片的市場走勢則揭示出一些更值得思考的問題。初一、初二是第一輪觀影高潮,觀影單位以家庭為主,對象以合家歡題材影片為主;初三到初六觀影選擇發生變化,觀影單位以朋友社交圈為主,對象轉向口碑最好、傳播度最高的影片。在所謂“后春節檔”初七到十五,隨著大量人員從家鄉回到工作的城市,還會出現一波觀影的小高峰,以個人選擇為主,對象則是尚未觀看而又感興趣的影片。
這種“三次觀影定律”的現象,使影片質量高低和輿情的影響變得愈發重要。擁有良好口碑的優質影片,開始掙脫明星效應、經典IP、大制作等因素影響,成為左右票房走勢的決定力量,同時在初七到十五的“后春節檔”發力,實現口碑與票房的穩步攀升。
“春節檔”觀影作為正在形成的“新民俗”,與30多年前開始的春節聯歡晚會、20多年前出現的元旦“賀歲檔”電影一樣,“春節檔”電影折射著中國社會、文化、受眾心理的變遷。
今年“春節檔”電影,文化的本土性得到更多彰顯和更具創新性的表達,也得到了更多觀眾情感的共情與審美的共鳴,顯現出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如迥異于西方同類題材影片設定的電影《流浪地球》結尾,人類選擇背負地球家園一同遷徙,用“愚公移山”式的故事與藝術的手段詮釋人類命運共同體。其中推崇集體、講求合作、重視家庭、對故土和家國的熱愛等精神內核和價值觀,既具民族性,又胸懷世界。文化內核是科幻文化的基石。一如原著作者劉慈欣在20年前創作同名小說時的表態——“我們不是在流浪,而是依然和我們的古老文化在一起。”
“春節檔”觀影作為包括審美、消費、社交、傳播等多個場域在內的文化現象,也體現出基于本土性的創新。一方面,電影文化的生產主體(創作者與觀眾)切實有力地摸索并實踐;另一方面,有思想價值的批評和理性的輿論反饋也對實踐進行越來越有效的反思。
觀影選擇更趨理性,優質作品方能贏得長久市場
“春節檔”觀影作為中國獨有、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文化現象,正在對全球電影行業產生影響。
高歌猛進之時,我們也要心懷憂患意識。一些影院的觀影體驗仍然不佳,放映機燈暗、影廳秩序亂、服務不到位。應該意識到,中國電影沒有商業不行,只有商業也不行。中國電影需要市場基礎,更需要品質鍛造、審美創新與正能量擴展。
票價上漲導致觀眾觀影人數縮減,觀影選擇更趨理性。一些觀眾甚至會主動比較多個平臺的電影評分綜合得出評價,做出選擇。在此情況下,高品質作品更會脫穎而出,這也再次印證了“內容為王”的市場鐵律,走向成熟的觀眾將對中國電影供給提出新期待和新要求。
回到創作上,則應看到喜憂并存。一方面,“春節檔”電影的一些作品實現了從題材到類型,從國產片工業化生產模式到制作水平的突破,另一方面,還有一些作品創作觀念陳舊,編、導、演等環節的新力量仍然不足。《新喜劇之王》需要更大超越《喜劇之王》的情感體驗……
這個春節,觀影人次和電影票價在平衡博弈中維持著票房的上漲,更豐富的電影類型為觀眾提供多樣選擇,國產科幻片迎來新的工業起點。一年之計在于春。我們對2019年中國電影市場新的成長增量的期許和走出品質之路的期待,不妨就從2019年“春節檔”電影開始。
2020-2025年版傳媒產業園區定位規劃及招商策略咨詢報告
“產業園區”是執行城市產業職能的重要空間形態,園區在改善區域投資環境、引進外資、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經濟等方面發揮積極的輻射、示范和帶動作用,成為城市經濟騰飛的助推器。產業園區是...
查看詳情
中研網
發現資訊的價值
研究院
掌握產業最新情報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2020年中國酒店式公寓行業深度調研及前景預測中國引領亞洲地區旅游及酒店行業的快速發展,且商務休閑收入增長勢頭強勁...
2020年中國郵輪行業市場深度調研與競爭格局分析現代郵輪已經逐漸興起并已成為新中產階級們喜愛的出行首選。與傳統旅游...
40家券商計提減值172億央行最新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0)》顯示,截至2019年末,A股上市公司股票質押規模為57...
9只基金年內收益已超100%數據顯示,截至11月6日,今年以來已經有9只基金實現翻倍,又成為一個翻倍基金頻出的年份。目...
2020年中國半導體設備行業現狀與發展前景機構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我國VC/PE投資半導體的項目達345個,融資規模7...
2020智能座便器行業發展現狀及前景分析如今越來越多的智能家居產品慢慢走進人們的生活,而智能坐便器就是其中一種,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