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泡泡瑪特城市樂園預定量同比增長6倍
7月4日,去哪兒發布數據顯示,北京泡泡瑪特城市樂園趁著Labubu的東風,6月預訂量同比激增6倍,已超越本地老牌景區北京歡樂谷,僅次于北京環球影城。除了夜場票外,近10天的門票已全部售罄。樂園工作人員透露,近期樂園人氣持續火爆,每日接待量上限約為1000人,門票預訂滿額便停止售票。
北京泡泡瑪特城市樂園的預訂量激增,說明主題樂園行業正在經歷快速發展。這類樂園不僅提供娛樂體驗,還通過IP(如Labubu)的熱度帶動了整體旅游市場的增長。
主題樂園上游連接IP開發與科技制造,下游延伸至衍生品、交通服務,橫向激活餐飲、會展、鄉村文旅等。中國主題公園研究院數據顯示,主題公園每1元的收入能夠帶動城市3.8元的收入,從而拉動上下游產業6元至15元的收入。
主題公園是一種以特定的主題為核心,通過場地規劃、景觀設置、設施設備配置以及各種表演和服務活動安排,營造出具有特定文化內涵和娛樂氛圍的大型游樂場所。它能夠將創意、科技、文化等元素深度融合,為游客帶來沉浸式的娛樂體驗。
主題公園行業發展概況
中國主題公園行業歷經四十余年發展,從早期單一的游樂園模式逐步演變為融合文化、科技、娛樂、商業的綜合性文旅載體。隨著國民經濟水平提升和消費結構升級,休閑旅游從觀光型向體驗型轉變,主題公園因其沉浸式場景和多元化業態成為家庭娛樂、年輕社交的重要選擇。
從行業發展可行性來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休閑娛樂的需求日益增長,主題公園作為一種綜合性的娛樂消費場所,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其豐富的游樂項目和主題活動能夠吸引不同年齡段的游客,滿足多樣化的娛樂需求。而且主題公園可以通過品牌建設和持續創新,不斷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和吸引力。此外,它還能帶動周邊餐飲、住宿、交通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產業集群效應,為當地經濟注入活力,推動整個旅游文化產業的繁榮。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主題公園行業運營格局分析及投資潛力研究預測報告》分析:
大IP主題樂園,一直是周邊經濟的拉動引擎。如鄭州中牟縣被稱為“中國主題樂園第一縣”,擁有包括鄭州方特歡樂世界、只有河南·戲劇幻城、鄭州海昌海洋樂園等8家主題樂園。去哪兒數據顯示,今年暑期,平臺中牟縣酒店預訂量比未建成主題樂園的2019年同期,增長50倍。
據《2024主題公園發展報告》,截至2024年10月,全國共有385座主題公園,其中特大型和大型主題公園達到87座。
1. 多元主體共生的競爭生態
中國主題公園市場呈現“國際巨頭領跑、本土龍頭深耕、區域品牌突圍”的三層競爭結構。國際品牌憑借全球知名IP和成熟運營體系,在一線城市打造標桿項目,占據高端消費市場;本土龍頭企業如華僑城、華強方特等依托對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通過“主題公園+地產+衍生品”模式實現規?;瘡椭疲⒅鸩较蚨€城市下沉;區域性品牌則聚焦細分領域,例如以歷史文化、地域民俗為主題的小型公園,通過低成本運營和在地化服務吸引周邊客群。三類主體在客群定位、產品設計、盈利模式上形成互補,共同推動行業生態的多元化發展。
2. 沉浸式體驗驅動的產品升級
傳統機械游樂設備已無法滿足消費者對深度體驗的需求,行業競爭焦點轉向內容創新與技術融合。一方面,頭部企業通過自研或引進優質IP,構建故事化場景,例如將經典動畫、神話傳說轉化為實景劇場、角色巡游等互動項目;另一方面,VR、AR、全息投影等技術廣泛應用,打造虛實結合的沉浸式空間,如虛擬過山車、全息演藝秀等。此外,“夜經濟”業態的拓展——如燈光秀、主題夜市——延長游客停留時間,提升二次消費占比,成為運營效率優化的重要抓手。
3. 產業鏈縱向延伸與跨界融合
單一門票收入模式逐漸被“大文旅生態”替代。上游IP開發環節,企業通過影視、游戲、文學等多媒介孵化原創內容,反哺公園主題更新;中游運營環節,衍生品銷售、餐飲住宿、會展服務等非門票收入占比持續提升,部分企業衍生品毛利率已超過60%;下游則通過輕資產輸出(如品牌授權、管理咨詢)向低線城市滲透??缃绾献饕喑哨厔荩缗c電商平臺聯動推出會員權益,與教育機構合作開發研學課程,甚至聯合科技公司搭建智慧管理平臺,實現客流預測、設備運維的數字化升級。
4. 區域發展不平衡與結構性機遇
東部地區依托高消費力、完善基建和成熟客群,仍是行業增長主引擎,但市場飽和度逐漸顯現。中西部憑借政策傾斜和旅游資源稟賦,成為新興投資熱土,例如成渝地區圍繞巴蜀文化打造主題集群,云南利用生態優勢開發自然探險類項目。值得注意的是,城市群內部的差異化定位愈發清晰:一線城市聚焦國際化大型綜合度假區,二線城市主打區域性文化主題,三四線城市則以“微度假”概念開發近郊親子樂園,形成梯次互補的供給網絡。
當前,中國主題公園行業正從粗放擴張轉向精耕細作。國際品牌的先發優勢與本土企業的創新活力交織,既催生了多元業態的繁榮,也暴露出同質化競爭、IP儲備不足等深層矛盾。下一階段,行業洗牌將加速,具備文化原創力、科技整合力與生態運營力的企業有望突圍。與此同時,政策導向的明晰——如碳中和目標下的綠色園區建設、數據安全法對游客信息管理的規范——將為行業劃定新賽道,推動高質量發展與可持續發展并重。
1. 文化賦能與IP本土化深化
國產IP的崛起將重塑行業格局。隨著《西游記》《山海經》等傳統文化元素的現代化詮釋,以及國漫、網文IP的持續孵化,本土主題公園可擺脫對海外IP的依賴,構建更具認同感的敘事場景。例如,“東方神話”系列主題區或將成為差異化競爭的突破口,而紅色文旅、非遺體驗等細分領域也將吸引政策與資本的雙重加持。
2. 技術融合催生下一代體驗革命
元宇宙、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將深度介入運營。虛擬分身游覽、AI個性化導覽、實時動態場景切換等技術可能顛覆傳統游玩模式,形成“線上+線下”融合的混合現實體驗。此外,區塊鏈技術或應用于門票確權、衍生品防偽,提升消費信任度;大數據分析則進一步優化客流調度、能耗管理,推動智慧園區建設。
3. 全球化布局與反向輸出
本土頭部企業將加快出海步伐。東南亞、中東等新興市場對中華文化的興趣升溫,為“中國式主題公園”輸出提供契機。例如,以茶文化、功夫IP為核心的休閑度假區,或借助“一帶一路”合作框架落地海外,實現文化軟實力與商業收益的協同增長。
中國主題公園行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窗口期。消費需求的迭代、技術革命的滲透、政策環境的優化,共同構筑了行業長期向好的底層邏輯。未來,成功的企業需在文化深度、科技高度與運營精度上建立護城河:既要扎根中華文化沃土,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IP矩陣;也要擁抱數字化浪潮,以技術創新提升體驗閾值;更需構建“大文旅”生態,通過產業鏈協同與跨界融合挖掘價值增量。與此同時,行業需警惕過度投資導致的資源錯配,以及體驗同質化引發的客群流失。唯有堅持“內容為王、體驗致勝、生態共生”的發展理念,方能在全球主題公園版圖中書寫中國范式,實現從規模擴張到質量引領的歷史性跨越。
想要了解更多主題公園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主題公園行業運營格局分析及投資潛力研究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