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中國旅游業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國內出游人次達到17.94億,同比增長26.4%;出游總花費1.80萬億元,同比增長18.6%。這一數據不僅全面超越了2019年同期水平,更標志著旅游業已進入新的增長周期。其中,農村居民出游人次和消費增速均高于城鎮居民,顯示出下沉市場和縣域旅游的巨大潛力。
數據來源:中研普華整理
“五一”假期期間,全國國內出游人次達到3.14億,同比增長6.4%;出游總花費1802.69億元,同比增長8.0%。暑期游市場更是熱度空前,途牛旅游網數據顯示,進入暑期的兩周內,出游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超30%,主題樂園、親子研學、避暑康養等成為熱門選擇。
繼2024年全國旅游市場人次及消費雙升態勢后,2025年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5.6%,農村居民增速更高,凸顯大眾旅游消費潛力;消費能力提升下,多地加快培育文旅為支柱產業,推出消費券并結合活動促消費。數據顯示,2024年國內出游56.15億人次、旅游花費5.75萬億,人均出游花費升至1024元,“人次+消費”雙增;2025年一季度出游人次同比增26.40%、消費增18.6%,復蘇活力持續,服務型消費快速增長趨勢,行業將進入新增長周期。
一、中國旅游行業發展方向分析
中國旅游行業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隨著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居民收入穩步增長,旅游消費從“奢侈品”逐漸轉變為“生活必需品”,成為拉動內需、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政策層面,從國家到地方不斷強化頂層設計,文旅融合、全域旅游、鄉村振興等戰略深入推進,為行業發展注入強勁動能。同時,全球旅游市場復蘇與中國免簽政策優化形成共振,出入境旅游雙向流動加速,推動行業向國際化、多元化方向演進。
技術革新與消費升級的雙重驅動下,旅游行業正經歷深刻變革。數字化技術重構服務鏈條,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技術深度融入預訂、導覽、體驗等環節,催生“云旅游”“數字孿生景區”等新業態。消費者需求從“觀光打卡”轉向“深度體驗”,對文化內涵、個性化服務、情感共鳴的追求成為主流,倒逼行業從資源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2025-2030年中國旅游行業深度發展研究與“十五五”企業投資戰略規劃報告》顯示分析
二、旅游行業發展現狀及市場趨勢分析
1. 市場格局:結構性分化與新增長極涌現
國內旅游市場呈現“城市群引領、縣域崛起、城鄉聯動”特征。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依托完善的交通網絡與文旅資源集聚效應,持續領跑消費升級;縣域旅游憑借“小而美”的差異化體驗異軍突起,貴州六盤水、山西朔州等目的地通過非遺活化、生態旅游等模式吸引大量游客,成為“反向旅游”新熱點。此外,農村居民出游頻次與消費能力顯著提升,鄉村夜市、民俗節慶等場景激發下沉市場潛力,形成“城鄉雙驅”增長格局。
入境旅游市場在政策紅利與技術賦能下快速回暖。240小時過境免簽、區域性入境免簽等政策優化,疊加“即買即退”等便利化支付服務,推動“中國游”熱度攀升。外國游客從傳統景點游覽轉向深度文化體驗,非遺工坊、市井生活探秘等沉浸式項目預訂量激增,龍舟賽、采茶等民俗活動成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
2. 消費特征:從“功能滿足”到“情感共鳴”
年輕群體與銀發族成為消費主力,推動需求分層與產品創新。Z世代追求“故事感”與“社交屬性”,漢服巡游、劇本殺旅行、電競酒店等新興業態迅速崛起;銀發族注重健康與文化體驗,康養旅游、研學旅行等產品需求旺盛。同時,“情緒價值”成為消費決策核心,游客更愿意為治愈身心、實現自我表達的旅行體驗付費,如云南麗江的納西文化沉浸、無錫黿頭渚的櫻花主題游等項目廣受歡迎。
3. 產業創新:技術賦能與業態融合
數字化與智能化重塑行業生態。AI行程規劃、區塊鏈電子票務等技術提升運營效率,敦煌莫高窟的XR沉浸項目延長游客停留時間,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新空間成為景區升級標配。文旅融合向縱深發展,博物館、美術館等文化新空間與商業綜合體跨界聯動,打造“文化+消費”復合場景;低空旅游、海洋旅游等新業態加速布局,海南的直升機觀光、無人機燈光秀等項目成為消費新增長點。
三、旅游行業未來發展前景趨勢預測
1. 技術驅動:虛實共生與智能交互
元宇宙技術將推動旅游體驗從“物理空間”向“數字空間”延伸,虛擬景區、數字分身等應用場景逐步落地,實現“意識沉浸”與“五感融合”。腦機接口、全息投影等前沿技術將進一步模糊現實與虛擬邊界,為游客提供超現實體驗。同時,大數據分析將實現精準營銷與個性化服務,提升復購率與用戶黏性。
2. 產業變革:價值鏈重構與全球布局
行業將從“門票經濟”轉向“IP經濟”,衍生品開發與品牌授權成為核心盈利點,故宮文創、敦煌盲盒等案例驗證了文化資源商業化的巨大潛力。此外,中國文旅品牌將加速全球化布局,通過輸出“中國式文旅”標準體系,占據全球市場份額,提升國際話語權。
3. 可持續發展:綠色轉型與責任旅游
環保意識提升推動行業向低碳化、生態化轉型。景區將通過清潔能源應用、廢棄物循環利用等措施實現綠色運營,游客也將更傾向于選擇生態友好型目的地與交通方式。同時,社區參與與文化保護成為行業責任,旅游收益將更多反哺當地社區,促進文化傳承與社會公平。
中國旅游行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期,機遇與挑戰并存。技術革新、消費升級與政策紅利將持續釋放行業潛力,推動其向高質量、可持續方向演進。未來,行業需以創新為引領,深化文旅融合,拓展國際合作,同時關注區域協調發展與社會責任,構建開放、包容、綠色的旅游生態體系。
2025年的中國旅游業,正以復蘇為起點,以創新為動力,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從數據增長到消費升級,從市場結構優化到產品服務創新,旅游業正成為拉動內需、促進消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未來,隨著政策的持續支持和市場的不斷成熟,中國旅游業有望有望踏上高速發展的快車道,創造新的輝煌。
中國文旅品牌占據全球市場份額20%,輸出“中國式文旅”標準。例如,宋城演藝的東南亞模式、錦江國際的全球酒店布局(覆蓋55個國家/地區、超1.73萬家酒店),均彰顯中國文旅的國際化競爭力。
2025年中國旅游業在政策、消費與技術的共振下,正以結構性升級和新興業態的爆發,開啟高質量發展新篇章。未來,隨著技術賦能的深化與全球影響力的提升,中國旅游業有望成為全球文旅產業創新與價值創造的標桿。
如需獲取完整版報告及定制化戰略規劃方案,請查看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5-2030年中國旅游行業深度發展研究與“十五五”企業投資戰略規劃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