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今年國際環境復雜,各地區各部門統籌國內經濟與國際經貿斗爭,實施積極宏觀政策,國民經濟頂壓前行、穩定運行。上半年經濟運行有四大特點:一是“穩”態持續,GDP等四大宏觀指標平穩;二是“進”步堅定,推動經濟轉型和高質量發展;三是“新”能累積,新質生產力發展,新動能積聚;四是“暢”環改善,內需貢獻大,人流物流資金流改善。
盛來運指出,當下外部環境復雜多變,內部結構性矛盾未根本緩解,經濟運行基礎需加固。下階段要貫徹黨中央部署,做大國內循環,堅定信心做好自己的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以確定性應對不確定性,推動經濟行穩致遠。
外媒及國際人士關注上半年中國經濟,認為其在外部壓力加大下實現5.3%增長,彰顯韌性與發展能力。多家外資機構上調2025年中國經濟增速預測,稱發展動能增強,向好態勢有望下半年延續。
過去五年,中國經濟在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中保持戰略定力,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創新驅動戰略,實現了從規模擴張向質量優先的深刻轉型。這一時期,三次產業協同發展格局逐步成型:農業現代化進程加速,糧食安全保障能力顯著提升;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高技術制造業與裝備制造業成為工業增長的核心引擎;服務業占比持續突破,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現代服務業年均增速領跑全行業,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催生新業態。
數據來源:統計局、中研普華整理
數據來源:統計局、中研普華整理
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強化,消費升級趨勢明顯。居民消費結構從生存型向發展型、享受型轉變,綠色消費、健康消費、智能消費等新興領域快速崛起。投資結構持續優化,制造業投資聚焦技術改造與產業鏈升級,基建投資向新基建領域傾斜,為經濟長遠發展筑牢根基。外貿領域在外部壓力下展現韌性,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比提升,跨境電商等新模式成為外貿增長新動能。
2025年上半年中國經濟頂住全球供應鏈重構與地緣政治沖突加劇的外部壓力,實現穩健開局。宏觀政策協同發力形成組合效應:財政政策聚焦“兩重”建設與設備更新,制造業投資保持高位增長;貨幣政策精準滴灌,普惠小微貸款、科技貸款增速顯著高于整體水平,為實體經濟注入活力。消費市場在“以舊換新”政策與線上零售創新驅動下持續回暖,服務消費占比提升,成為拉動內需的重要力量。
產業層面,新質生產力加速突破。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量子計算等領域技術迭代加速,DeepSeek等創新成果引發全球關注;綠色轉型深入推進,風電、光伏裝機規模持續擴大,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占全球比重超六成,碳捕集與封存技術商業化應用取得突破。傳統產業通過數字化改造煥發新生,鋼鐵、石化等行業單位能耗顯著下降,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增強。
外貿領域在挑戰中尋得新機。盡管面臨關稅調整與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壓力,但中國通過深化與“一帶一路”國家合作、拓展中間品貿易、發展跨境電商等新模式,穩住了外貿基本盤。機電產品出口占比進一步提升,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產品成為出口新增長點。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2024-2029年中國經濟行業市場現狀分析及未來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顯示分析
中國經濟行業市場分析
高端制造業:裝備制造業與高技術制造業持續領跑,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等細分領域產能擴張與技術突破并行,全球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企業通過“鏈主”模式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形成集群化發展優勢。
數字經濟: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向縱深發展。產業互聯網平臺賦能傳統行業效率提升,數字孿生、元宇宙等技術在工業設計、城市管理等領域的應用場景不斷拓展。
綠色經濟:碳交易市場擴容與綠色金融政策完善,推動企業低碳轉型加速。氫能、儲能、智能電網等前沿領域技術攻關取得突破,綠色建筑、循環經濟模式在城鄉建設中廣泛推廣。
現代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物流、金融、科技服務等領域的專業化水平提升。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多樣化升級,文旅融合、銀發經濟、體育產業等新興賽道潛力釋放。
2025年中國經濟以“穩中求進”為基調,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錨定高質量發展方向。核心目標聚焦于內需與外需的協同發力:一方面,通過“兩新”政策深化、服務消費擴容等舉措,激發消費升級潛力,推動消費結構向綠色、智能、體驗型轉型,讓內需成為經濟增長的“壓艙石”;另一方面,依托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體系與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持續優化外貿結構,拓展“一帶一路”合作空間,增強貿易韌性,為全球產業鏈注入穩定性。
政策層面更強調“精準滴灌”與“系統集成”。財政政策通過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債等工具,加大對科技創新、民生保障等領域的支持;貨幣政策則以“適度寬松”為基調,引導市場利率下行,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與此同時,新質生產力加速崛起,人工智能、高端裝備制造等前沿領域形成新增長點,傳統產業通過數字化改造實現效率躍升。這些目標不僅為經濟轉型提供動能,更通過穩就業、促增收、強保障等舉措,讓發展成果更多惠及民生,彰顯中國經濟“行穩致遠”的底氣與擔當。
7月18日全國政協在京召開2025年上半年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座談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出席并講話。他指出,今年以來,面對國際環境復雜多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加強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穩中求進,貫徹新發展理念,辦好自己的事,擴大高水平開放,穩就業、企業、市場和預期,推動經濟平穩向好,提振社會信心,維護社會穩定。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領悟“兩個確立”意義,做到“兩個維護”,統一思想和行動到中共中央對經濟形勢的分析判斷和決策部署上來,為中國式現代化凝聚力量。
王滬寧表示,人民政協要圍繞經濟工作重點深入研究、協商、建言。要學好用好《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深化對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研究闡釋,將學習成效轉化為履職實踐。要跟蹤經濟新動態,研究中長期戰略前瞻性問題,圍繞“十五五”目標、新質生產力、擴大內需、共同富裕等重點問題深化研究,提出建議,推動決策落實。要宣介“十四五”經濟發展成就,引導社會全面辯證看待經濟形勢,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
中國經濟未來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分析
面向“十五五”,中國經濟需在三個維度持續發力:一是深化制度型開放,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通過進博會、自貿試驗區等平臺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二是強化科技創新引領,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完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突破“卡脖子”技術瓶頸;三是推動共同富裕實質性進展,通過稅收改革、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等舉措縮小收入差距,提升公共服務可及性,釋放內需潛力。
在全球經濟格局深度調整的背景下,中國經濟正以確定性應對不確定性,通過培育新質生產力、構建新發展格局,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能。這一進程不僅將重塑中國經濟版圖,也將為全球經濟增長提供新的穩定器與動力源。
如需獲取完整版報告及定制化戰略規劃方案,請查看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4-2029年中國經濟行業市場現狀分析及未來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