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碳交易相關概念及市場結構分析 1.1 碳排放交易的定義和分類 1.1.1 碳排放交易的內涵 1.1.2 碳排放交易的分類 1.1.3 碳排放交易的品種 1.2 碳排放交易市場結構分析 1.2.1 碳交易市場總體結構 1.2.2 配額碳交易市場結構 1.2.3 自愿碳交易市場結構 1.2.4 碳排放交易的主體對象 1.3 中國開展碳排放權交易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3.1 碳排放權交易的必要性 1.3.2 碳排放權交易的可行性 第二章 2015-2017年國際碳交易市場發展分析 2.1 京都議定書與碳交易市場 2.1.1 《京都議定書》簡介 2.1.2 《京都議定書》修正案 2.1.3 《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 2.1.4 “核證減排量”突破10億 2.1.5 新協議解讀 2.2 全球碳交易市場綜述 2.2.1 發展概況 2.2.2 市場格局 2.2.3 交易規模 2.2.4 價格分析 2.2.5 市場展望 2.3 主要碳排放交易體系 2.3.1 歐盟碳排放貿易體系(EUETS) 2.3.2 美國排放交易體系(CCX) 2.3.3 英國排放交易體系(UKETS) 2.3.4 澳大利亞排放貿易體系 2.4 歐盟碳交易市場 2.4.1 歐盟碳交易體系 2.4.2 歐盟碳排放規模 2.4.3 歐盟碳交易規模 2.4.4 歐盟碳交易價格分析 2.4.5 歐盟碳交易實施階段 2.4.6 歐盟碳交易市場機制 2.4.7 歐盟碳交易體系改革 2.4.8 碳交易改革方案通過 2.4.9 歐盟碳交易經驗借鑒 2.5 美國碳交易市場 2.5.1 美國退出全球環境協定 2.5.2 美國強制性碳交易體系 2.5.3 美國碳排放規模分析 2.5.4 美國碳交易市場結構 2.5.5 美國芝加哥碳交易市場 2.5.6 加利福尼亞碳交易市場 2.5.7 美國碳交易發展策略 2.5.8 美國碳交易前景展望 2.6 其他典型碳交易市場介紹 2.6.1 澳大利亞碳交易市場 2.6.2 加拿大碳交易市場 2.6.3 日本碳交易市場 2.6.4 韓國碳交易市場 第三章 中國碳交易市場發展環境分析 3.1 政策環境 3.1.1 2014年新環保法解讀 3.1.2 污染物排放新標準 3.1.3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 3.1.4 《巴黎協定》簽訂 3.1.5 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方案 3.1.6 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 3.1.7 能源發展“十三五”政策指引 3.2 經濟環境 3.2.1 國民經濟運行狀況 3.2.2 工業經濟增長情況 3.2.3 固定資產投資情況 3.2.4 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3.2.5 宏觀經濟發展趨勢 3.3 社會環境 3.3.1 各國碳排放情況 3.3.2 中國碳排放分析 3.3.3 我國污染物排放狀況 3.3.4 高耗能行業運行分析 3.3.5 節能減排成效 3.3.6 生態文明建設動態 3.4 技術環境 3.4.1 低碳技術轉讓途徑 3.4.2 節能減排技術推廣應用 3.4.3 低碳技術制約因素分析 第四章 2015-2017年中國碳交易市場總體分析 4.1 2015-2017年中國碳交易市場發展綜述 4.1.1 我國碳交易發展歷程 4.1.2 我國碳市場建設進展 4.1.3 國內碳交易市場現狀 4.1.4 全國碳排放交易規模 4.1.5 非試點地區建設進展 4.1.6 中國碳市場跨區域建設 4.2 中國碳交易市場發展特征分析 4.2.1 市場階段化特征 4.2.2 基于項目市場特征 4.2.3 基于配額市場特征 4.3 中國碳交易試點工作成效 4.3.1 配額交易情況 4.3.2 交易量 4.3.3 交易集中度與交易活躍度 4.3.4 收盤價格波動性 4.3.5 CCER交易情況 4.3.6 履約情況 4.4 中國碳交易市場SWOT分析 4.4.1 發展優勢(Strength) 4.4.2 發展劣勢(Weakness) 4.4.3 發展機遇(Opportunity) 4.4.4 發展威脅(Threaten) 4.5 影響中國碳交易市場流動性的因素 4.5.1 市場開放程度 4.5.2 市場規模 4.5.3 供需關系 4.6 碳交易管理體制的總體框架 4.6.1 國務院層面 4.6.2 國家部委層面 4.6.3 地方政府層面 4.6.4 交易所層面 4.6.5 中介組織層面 4.6.6 專家學者層面 第五章 2015-2017年中國碳交易市場機制分析 5.1 碳交易機制發展綜述 5.1.1 《京都議定書》交易機制 5.1.2 碳排放配額的分配方法 5.1.3 歐盟碳排放配額分配機制 5.2 清潔發展機制(CDM)分析 5.2.1 清潔發展機制概念 5.2.2 CDM項目經濟機制 5.2.3 CDM項目開發模式和程序 5.2.4 我國CDM項目發展規模 5.2.5 CDM項目的交易成本 5.2.6 CDM項目相關機構及主要職責 5.3 中國碳交易試點機制設計思路對比分析 5.3.1 覆蓋范圍對比 5.3.2 配額分配對比 5.3.3 MRV機制對比 5.3.4 交易制度對比 5.3.5 懲罰機制對比 5.3.6 試點交易經驗 5.4 碳交易結算機制分析 5.4.1 碳交易結算方式 5.4.2 碳交易結算的參與機構 5.4.3 碳交易人民幣結算分析 5.5 碳交易核查機制分析 5.5.1 碳交易核查的標準及流程 5.5.2 碳交易核查的監管機制 5.5.3 碳交易第三方認證核查 5.5.4 碳核查報告編制原則及方法 5.6 中國碳排放配額機制完善思路 5.6.1 首選免費分配減輕成本負擔 5.6.2 分配規則亟需詳細、透明 5.6.3 不同的方法會增加管理成本 第六章 2015-2017年中國碳交易市場定價機制分析 6.1 碳交易價格機制形成方式及改革方向 6.1.1 政府定價機制 6.1.2 市場定價機制 6.1.3 混合定價機制 6.1.4 形成機制改革方向 6.2 碳交易價格影響因素分析 6.2.1 直接影響因素 6.2.2 間接影響因素 6.2.3 自愿市場因素 6.2.4 CDM項目因素 6.3 中國碳交易定價典型模式分析 6.3.1 深圳模式 6.3.2 北京模式 6.3.3 上海模式 6.3.4 重慶模式 6.4 制約中國碳定價機制發展的瓶頸因素 6.4.1 全國性碳交易市場仍未形成 6.4.2 缺少碳排放測量系統 6.4.3 缺乏完善的碳稅制度 6.4.4 不合理碳排放權分配方式 6.5 完善碳交易定價機制的制度基礎 6.5.1 碳排放量的監測和核證制度 6.5.2 企業碳排放權的會計計量和審計制度 6.5.3 相關法律制度 6.5.4 交易所制度 6.6 構建與多層次一體化碳交易定價機制 6.6.1 碳交易一級市場中初始拍賣的定價機制 6.6.2 碳交易二級市場的供求定價機制 6.6.3 碳金融市場的衍生品定價機制 第七章 中國碳交易試點市場分析——深圳 7.1 深圳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發展綜述 7.1.1 發展成效 7.1.2 交易規模 7.1.3 企業規模 7.1.4 履約情況 7.1.5 個人參與 7.1.6 典型項目 7.1.7 發展前景 7.2 深圳排放權交易所介紹 7.2.1 機構概況 7.2.2 組織結構 7.2.3 股權結構 7.2.4 發展規劃 7.3 深圳碳交易市場發展路徑 7.3.1 完成企業碳排放量化、報告和核查 7.3.2 創立制造業的碳配額分配方法 7.3.3 注重制度建設和法制保障 7.3.4 注重教育培訓和能力建設 7.4 深圳碳交易市場監管政策解讀 7.4.1 《深圳市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 7.4.2 《深圳排放權交易所現貨交易規則(暫行)》 7.4.3 《深圳經濟特區碳排放管理若干規定》 7.4.4 《深圳市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抵消信用管理規定》 7.5 深圳碳交易市場投資潛力分析 7.5.1 市場空間分析 7.5.2 社會效益分析 7.5.3 非現貨碳交易機遇 7.5.4 率先引進境外投資者 7.5.5 市場規模將持續擴張 第八章 中國碳交易試點市場分析——上海 8.1 上海碳交易市場發展綜述 8.1.1 建設進程 8.1.2 建設成效 8.1.3 金融創新 8.1.4 碳基金啟動 8.1.5 前景展望 8.2 上海碳交易市場規模分析 8.2.1 市場主體 8.2.2 交易規模 8.2.3 價格走勢 8.2.4 履約情況 8.3 上海市碳交易市場發展特點分析 8.3.1 構建了較為完善的碳交易政策法規體系 8.3.2 形成了覆蓋廣泛的排放總量控制目標 8.3.3 初步建立了統一的碳排放核算、報告及核查體系 8.3.4 配額分配上采用歷史法與基準線法相結合 8.3.5 廣泛使用溫室減排量(CCER)用于配額抵消 8.3.6 以激勵機制推動企業參與碳交易 8.4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介紹 8.4.1 機構概況 8.4.2 交易規則 8.4.3 會員管理 8.4.4 信息管理 8.4.5 結算細則 8.4.6 風險控制 8.4.7 違規違約處理 8.5 上海市碳排放交易管理機制分析 8.5.1 配額管理 8.5.2 碳排放核查與配額清繳 8.5.3 配額交易 8.5.4 監督與保障 8.5.5 法律責任 第九章 中國碳交易試點市場分析——北京 9.1 北京市碳交易市場發展綜述 9.1.1 政策法規 9.1.2 監管制度 9.1.3 市場機制 9.1.4 交易模式 9.1.5 模式創新 9.1.6 跨區域交易 9.2 北京市碳交易市場規模分析 9.2.1 企業規模 9.2.2 交易規模 9.2.3 價格走勢 9.2.4 履約情況 9.3 北京環境交易所介紹 9.3.1 機構概況 9.3.2 組織結構 9.3.3 交易流程 9.3.4 交易規則 9.3.5 配套細則 9.4 北京市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機制分析 9.4.1 碳排放管控和配額管理 9.4.2 碳排放權交易 9.4.3 監督管理與激勵措施 9.4.4 法律責任 9.5 北京市碳排放權交易相關法規解讀 9.5.1 《北京市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 9.5.2 《北京市碳排放配額場外交易實施細則》 9.5.3 《北京市碳排放權交易公開市場操作管理辦法》 9.5.4 《關于規范碳排放權交易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的規定》 9.5.5 《北京市碳排放權抵消管理辦法(試行)》 第十章 中國碳交易試點市場分析——廣東 10.1 廣東省碳交易市場發展綜述 10.1.1 覆蓋范圍 10.1.2 配額規模 10.1.3 交易規模 10.1.4 履約情況 10.1.5 市場創新 10.1.6 機制創新 10.2 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介紹 10.2.1 機構概況 10.2.2 組織結構 10.2.3 交易規則 10.2.4 會員管理 10.2.5 收費標準 10.3 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機制分析 10.3.1 碳排放信息報告與核查 10.3.2 配額發放管理 10.3.3 配額交易管理 10.3.4 監督管理 10.3.5 法律責任 10.4 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相關法規解讀 10.4.1 《廣東省碳排放配額管理實施細則(試行)》 10.4.2 《廣東省碳排放權配額首次分配及工作方案(試行)》 10.4.3 《廣東省企業碳排放信息報告與核查實施細則(試行)》 10.4.4 《廣東省碳普惠制試點工作實施方案》 10.4.5 《廣東省碳排放配額回購交易業務指引(2017年修訂)》 第十一章 中國碳交易試點市場分析——天津 11.1 天津碳交易市場發展綜述 11.1.1 履約情況 11.1.2 試點范圍 11.1.3 市場機制 11.1.4 前景展望 11.2 天津排放權交易所介紹 11.2.1 機構概況 11.2.2 會員管理 11.2.3 交易規則 11.2.4 交易結算 11.2.5 風險控制 11.3 天津市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機制分析 11.3.1 配額管理 11.3.2 碳排放監測、報告與核查 11.3.3 碳排放權交易 11.3.4 監管與激勵 11.3.5 法律責任 11.4 天津市“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實施方案 11.4.1 總體要求 11.4.2 重點任務 11.4.3 保障措施 第十二章 中國碳交易試點市場分析——湖北 12.1 湖北省碳交易市場發展綜述 12.1.1 發展優勢 12.1.2 配額分配 12.1.3 二級市場 12.1.4 發展碳金融 12.2 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介紹 12.2.1 機構概況 12.2.2 交易規則 12.2.3 交易方式 12.2.4 交易品種 12.2.5 收費標準 12.2.6 配額托管業務 12.3 湖北省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機制分析 12.3.1 碳排放配額分配和管理 12.3.2 碳排放權交易 12.3.3 碳排放監測、報告與核查 12.3.4 激勵和約束機制 12.3.5 法律責任 12.4 湖北省應對氣候變化和節能“十三五”規劃 12.4.1 發展主要目標 12.4.2 重點領域目標 12.4.3 開展試點示范 12.4.4 發展保障措施 第十三章 中國碳交易試點市場分析——重慶 13.1 重慶市碳交易市場發展綜述 13.1.1 覆蓋范圍 13.1.2 市場機制 13.1.3 市場特點 13.1.4 前景展望 13.2 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介紹 13.2.1 機構概況 13.2.2 交易細則 13.2.3 結算管理 13.2.4 信息管理 13.2.5 風險管理 13.2.6 違規違約處理 13.3 重慶市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機制分析 13.3.1 碳排放配額管理 13.3.2 碳排放核算、報告和核查 13.3.3 碳排放權交易 13.3.4 監督管理 13.4 重慶市碳排放權交易相關法規解讀 13.4.1 《重慶市碳排放配額管理細則(試行)》 13.4.2 《重慶市企業碳排放核查工作規范(試行)》 13.4.3 《重慶市工業企業碳排放核算報告和核查細則(試行)》 13.4.4 《重慶市“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 第十四章 中國碳交易市場主體分析——排放行業 14.1 電力行業 14.1.1 行業的運行情況 14.1.2 行業碳交易配額 14.1.3 企業的經營情況 14.1.4 企業碳交易戰略 14.1.5 企業碳交易對策 14.1.6 企業碳交易途徑 14.1.7 行業碳交易潛力 14.1.8 行業碳交易挑戰與機遇 14.2 石化行業 14.2.1 行業發展規模 14.2.2 石化碳交易權 14.2.3 企業與碳交易市場 14.2.4 行業面臨困境 14.2.5 行業減排措施 14.2.6 石化碳交易前景 14.2.7 行業發展趨勢 14.3 鋼鐵行業 14.3.1 行業運行規模分析 14.3.2 行業運行特點分析 14.3.3 企業節能減排情況 14.3.4 企業納入碳交易體系 14.3.5 鋼鐵企業參與碳交易 14.3.6 行業碳交易挑戰 14.3.7 行業碳交易機遇 14.3.8 企業節能減排潛力 14.4 有色金屬行業 14.4.1 行業發展規模分析 14.4.2 碳交易與行業關系 14.4.3 重點企業的碳排放 14.5 水泥行業 14.5.1 行業發展規模分析 14.5.2 行業碳交易的配額 14.5.3 碳交易可緩解產能過剩 14.5.4 行業技術減排措施 14.5.5 水泥碳交易市場發展策略 14.6 建筑行業 14.6.1 行業碳排放情況分析 14.6.2 行業節能減碳的項目 14.6.3 碳交易推動行業轉型 14.6.4 企業碳排放交易實踐 14.6.5 企業碳交易體系框架 14.6.6 企業碳交易效益分析 14.7 造紙行業 14.7.1 行業碳排放配額分配方案 14.7.2 碳交易對企業的積極影響 14.7.3 碳交易對企業的消極影響 14.7.4 企業參與碳交易建議措施 第十五章 中國碳交易市場主體分析——碳基金 15.1 國際碳基金運行模式分析 15.1.1 發展概述 15.1.2 運行機制 15.1.3 典型模式 15.1.4 經驗借鑒 15.2 中國碳基金市場發展現狀 15.2.1 發展特點 15.2.2 資金來源 15.2.3 籌資規模 15.2.4 運營期限 15.2.5 目標差異 15.3 中國碳基金運行情況分析 15.3.1 運行模式比較 15.3.2 投資組合模式 15.3.3 交易機制分析 15.3.4 基金問題分析 15.4 國家級碳基金——清潔發展機制基金(CDMF) 15.4.1 性質及用途 15.4.2 制度建設 15.4.3 資金來源 15.4.4 使用方式 15.4.5 業務情況 15.4.6 風險管理 15.4.7 發展趨勢 15.5 民間碳基金——中國綠色碳基金 15.5.1 發展概況 15.5.2 管理模式 15.5.3 運作模式 15.5.4 使用方式 15.5.5 收益分析 15.6 公募碳基金——中國綠色碳匯基金 15.6.1 基金概況 15.6.2 制度建設 15.6.3 業務情況 15.6.4 運營情況 15.7 中國碳基金市場發展策略分析 15.7.1 擴大籌資渠道,爭取財政支持 15.7.2 建立地方與國家合作的碳基金體系 15.7.3 加強對外合作提高技術與管理水平 15.7.4 循序漸進探索碳金融業務 第十六章 中國碳交易市場投資風險及投融資模式 16.1 中國碳交易市場投資風險預警 16.1.1 政策風險 16.1.2 履約風險 16.1.3 交易風險 16.1.4 其他風險 16.1.5 風險防范 16.2 碳交易市場融資模式 16.2.1 傳統模式 16.2.2 創新模式 16.2.3 比較分析 16.3 碳交易市場投資模式 16.3.1 直接投資現貨市場 16.3.2 投資碳基金 16.3.3 自行設立碳基金 16.3.4 經營CDM項目咨詢顧問公司 16.3.5 直接開發CDM項目 16.3.6 主導或者參與發起新的碳交易所 16.4 碳交易市場衍生品投資模式 16.4.1 碳期貨交易 16.4.2 碳遠期交易 16.4.3 碳期權交易 16.4.4 碳互換交易 第十七章 中國碳交易市場發展戰略研究 17.1 中國發展碳交易及碳融資的政策建議 17.1.1 完善政策法規制度 17.1.2 加大宣傳力度 17.1.3 加強金融組織體系建設 17.1.4 加強國際合作并爭取主動權 17.1.5 增加碳市場的透明度 17.2 中國碳交易管理體制建立及完善建議 17.2.1 建立管理體制框架 17.2.2 明確職責與分工 17.2.3 建立溝通協調機制 17.2.4 培育和規范專業中介機構 17.2.5 建立健全法制體系 17.3 推進中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的路徑分析 17.3.1 建立企業激勵約束機制 17.3.2 建立碳排放核算標準體系 17.3.3 完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 17.3.4 科學合理分配碳排放額 17.4 發展我國自愿碳交易市場的對策措施 17.4.1 鼓勵企業主動參與碳交易 17.4.2 加強碳排放權交易制度建設 17.4.3 鼓勵探索創新碳交易相關產品 17.4.4 加強自愿碳交易相關配套建設 17.5 上市公司碳效率分析與產品開發建議 17.5.1 完善碳效率量化標準 17.5.2 出臺碳排放信息披露規則 17.5.3 推出適合國情的碳效率指數 17.5.4 開發碳交易相關產品 17.6 金融機構參與碳交易市場的投資策略 17.6.1 交易所投資策略 17.6.2 商業銀行投資策略 17.6.3 保險公司投資策略 17.6.4 證券公司投資策略 17.7 個人參與碳減排交易的投資潛力及建議 17.7.1 投資機會 17.7.2 投資建議 第十八章 2017-2022年中國碳交易市場前景預測 18.1 中國碳交易市場未來發展趨勢 18.1.1 從自愿到強制 18.1.2 從特定行業到整體經濟 18.1.3 從區域試點到全國市場 18.1.4 從一級現貨市場到二級金融市場 18.1.5 從國內市場到國際市場 18.2 全國性碳交易體系建設展望 18.2.1 碳交易體系基本目標 18.2.2 第一階段目標 18.2.3 第二階段目標 18.2.4 第三階段目標 18.2.5 第四階段目標 18.3 中研普華對中國碳交易市場前景預測 18.3.1 影響因素分析 18.3.2 市場發展潛力 18.3.3 發展前景展望 18.3.4 交易規模預測 附錄: 附錄一:中國清潔發展機制基金管理辦法 附錄二:清潔發展機制項目運行管理辦法(修訂) 附錄三:關于切實做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重點工作的通知 附錄四:“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 附錄五:“十三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 圖表目錄 圖表:國際碳交易市場總體架構 圖表:配額碳交易市場 圖表:自愿碳交易市場 圖表:全球碳交易市場分布 圖表:全球碳交易覆蓋的行業 圖表:碳市場覆蓋的國家或地區 圖表:全球市場歷年成交規模 圖表:全球自愿減排市場歷年交易量 圖表:全球自愿減排交易市場歷年交易額及交易均價 圖表:全球自愿減排交易市場交易量按項目類型分布 圖表:碳定價體系全球分布示意圖 圖表:2015-2016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季度同比) 圖表:2011-2016年糧食產量 圖表:2015-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月度同比) 圖表:2015-2016年固定資產(不含農戶)同比增度(累計同比) 圖表:2015-2016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名義增度(月度同比) 圖表:2015-2016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情況(月度同比) 圖表:2015-2016年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漲跌幅(月度同比) 圖表:2011-2016年總人口和自然增長率 圖表:2016-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月度同比) 圖表:2016-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速(累計同比) 圖表:2016-2017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累計同比) 圖表:2016-2017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名義增速(月度同比) 圖表:2016-2017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情況(月度同比) 圖表:2016-2017年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漲跌情況(月度同比) 圖表:2016年各月累計主營業務收入與利潤總額同比增速 圖表:2016年各月累計利潤率與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 圖表:2016年分經濟類型主營業務收入與利潤總額同比增速 圖表: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財務指標 圖表: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指標 圖表:2016-2017年各月累計主營業務收入與利潤總額同比增速 圖表:2016-2017年各月累計利潤率與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 圖表:2017年分經濟類型主營業務收入與利潤總額同比增速 圖表: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工業企業主要財務指標 圖表: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工業企業主要財務指標(續表) 圖表: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指標 圖表: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財務指標(分行業) 圖表: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財務指標(分行業)(續表) 圖表:2015年中國污染物排放量 圖表: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及碳市場相關政策與行動 圖表:我國碳市場建設主要內容 圖表:跨區域碳市場合作與規劃 圖表:各省市區CDM簽發項目數量及預計減排量 圖表:中國試點區域年碳交易量及交易額圖 圖表:中國試點區域累積碳交易、碳交易量比例圖 圖表:碳交易所對CCER的限制 圖表:中國各試點交易所交易情況月變化圖 圖表:截至2016年底七省市試點碳市場累積配額成交情況 圖表:2014-2016年七個碳交易試點地區當日交易量 圖表:2014-2016年北京碳交易試點交易量變化 圖表:2014-2016年廣東碳交易試點交易量變化 圖表:2014-2016年湖北碳交易試點交易量變化 圖表:2014-2016年上海碳交易試點交易量變化 圖表:2014-2016年深圳碳交易試點交易量變化 圖表:2014-2016年天津碳交易試點交易量變化 圖表:2014-2016年重慶碳交易試點交易量變化 圖表:7個試點碳市場交易總量占比 圖表:2014-2016年7個試點碳市場年度總交易量對比 圖表:2014-2016年試點地區主要交易產品的交易集中度與交易活躍度 圖表:2014-2016七個試點市場碳交易集中度 圖表:20142016七個試點市場碳交易活躍度 圖表:2014年配額估計值-日交易量最大值-總交易量 圖表:2015年配額估計值-日交易量最大值-總交易量 圖表:2016年配額估計值-日交易量最大值-總交易量 圖表:2014-2016年度各交易試點日收盤價格 圖表:2016年度試點碳市場主要交易產品最高、最低、平均結算價格 圖表:2014年總成交量-最高價-最低價-平均價的聯系 圖表:2015年總成交量-最高價-最低價-平均價的聯系 圖表:2016年總成交量-最高價-最低價-平均價的聯系 圖表:七個試點累計CCER交易量 圖表:我國碳交易管理體制構架圖 圖表:CDM的潛在理論機制 圖表:中國政府CDM報審流程 圖表:制定經營實體DOE審定流程 圖表:CDM項目核查/核證流程 圖表:碳交易試點涵蓋目標和范圍比較 圖表:碳排放交易試點配額分配對比 圖表:碳排放交易試點配額分配方法 圖表:碳交易試點MRV管理體系進展 圖表:碳交易試點MRV制度對比 圖表:碳排放交易試點交易制度對比 圖表:碳排放交易試點CCER 圖表:碳排放交易試點履約制度 圖表:碳交易核查的流程圖 圖表:深圳市碳交易所會員拓展方向 圖表:深圳排放權交易所組織結構 圖表:上海碳市場碳配額賣出回購模式 圖表:2014-2016年上海碳市場各類型參與人開戶占比 圖表:2016年上海碳市場各類型參與人交易量占比 圖表:2013-2016年上海市碳市場交易量對比 圖表:2016年全國各地區碳市場CCER交易量占比 圖表:2016年上海碳市場配額掛牌交易均價走勢 圖表:上海市碳交易配額持有量限額 圖表:2013-2017年北京市重點排放單位覆蓋范圍 圖表:2014-2016年北京市碳排放交易規模 圖表:2016年北京市BEA線上公開交易成交筆數分布 圖表:2016年北京市BEA線上公開交易成交量分布 圖表:2016年北京市線上公開交易月度成交均價走勢 圖表:北京環境交易所組織架構圖 圖表:2014-2016年廣東省碳市場配額成交量 圖表: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組織架構圖 圖表:湖北省“十三五”應對氣候變化和節能規劃主要指標 圖表:重慶市企業碳排放核查工作程序 圖表:各類型排放基準值 圖表:2015-2016年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利潤增長變化趨勢 圖表:2016年石油和化工行業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表 圖表:2016年水泥及熟料出口情況 圖表:2007-2016年基金收入情況 圖表:2008-2016年清潔基金贈款支持領域分布圖 圖表:2011-2016年委托貸款支持項目投入資金與撬動社會資金情況 圖表:2011-2016年委托貸款支持項目的年碳減排潛能總量 圖表:清潔發展委托貸款項目分布圖 圖表:碳金融組織體系構成示意圖 圖表:可直接向國家發改委提交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申請的中央企業名單 圖表:全國碳排放權交易覆蓋行業及代碼 圖表:全國碳排放權交易企業碳排放匯總表 圖表:全國碳排放權交易企業碳排放補充數據核算報告模板數據匯總表(所有企業) 圖表:“十三五”各地區能耗總量和強度“雙控”目標 圖表:“十三五”主要行業和部門節能指標 圖表:“十三五”各地區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控制計劃 圖表:“十三五”各地區氨氮排放總量控制計劃 圖表:“十三五”各地區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控制計劃 圖表:“十三五”各地區氮氧化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 圖表:“十三五”重點地區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