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已經成為每年冬季關注度最高也最無奈的全民話題,說明霧霾問題的嚴峻性已經越來越被現實所檢驗,在這種現實與話題的交替演化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問題也被暴露出來。

如果把霧霾比作一只危險的猛獸,它的身軀是巨大的,盤踞大半個中國,它看似無形卻有形,顯微鏡下能看清它的爪牙,你的肺泡和血液插有它囂張的戰旗。
霧霾究竟是哪里來的?或許沒有標準答案,但答案正在逐漸清晰化。目前來說,眾所周知的鋼鐵廠、化工廠和供暖等燃煤設施,普遍認為都是可考的污染源。中國的油品質量較差也是被廣泛懷疑的污染源之一。公眾的懷疑與公允的裁判正在從兩個方向合力對霧霾正本清源。2015年,發生在山東德州的全國首起“霧霾案”公益訴訟,法院判決被告賠償因超標排放污染物造成的損失2198.36萬元,用于德州市大氣環境修復。類似的案件雖然不多,但可以相信,只要法治環境能夠陽剛而清正,全國各地的“霧霾賠償”案件會越來越多。
美國、日本、英國等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表明,民眾壓力、媒體報道和公益訴訟如果能夠形成合力,持之以恒,必將對環境治理形成巨大的倒逼力量,既讓為惡者不敢為,亦讓監督者更有力。這種經驗是發達國家付出了沉重代價之后得來的,彌足珍貴,中國不妨采取拿來主義,批判地接受、借鑒,或許能少走些彎路。
然而,司法畢竟是社會最后的一道安全閥,到了迫不得已、公益訴訟大面積發生的時候,污染不僅已經較為嚴重,恐怕有的已經傷害民眾健康,造成疾病甚至死亡。所以,工作不能不做在前面。藥王孫思邈說:“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醫事為眾事之方。大氣污染的防治也一樣,“防治”從字面看也是“防”字在先,針砭和治理水平再高,復原后的傷疤總是難免的,都不如“治之于未亂”。
打通來看,“防”的工作必須做得嚴謹和細致。對污染企業的排放標準,片刻不能放松。我們不是沒有狠剎污染排放的有效經驗,藍天白云來之不易,但畢竟不是無所召喚。保衛藍天需要最強監管,用鐵的制度把霧霾擋在門外。最嚴格的環保標準、最嚴厲的執法手段、最先進的技術要求,對于勤勞勇敢還機智的中國人來說,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和不敢想的,“防”的工作更需要全民嚴防,霧霾已經無孔不入,無論是污染者還是普通人,霧霾當前沒有局外人,尤其是在許多城市霧霾爆表的現狀下,生活中的當務之急是要做好全身防護,出門戴口罩、室內添置空氣凈化器,兒童和老人避免在室外活動,學校統一購置可去除PM2.5的新風系統。
治理霧霾需要全民齊心協力,在霧霾治理的技術層面,應該腳踏實地,不能有僥幸心理,治霾效果要經得起過硬的指標考核。不斷提高霧霾預警指數,固然可以減少預警,卻絲毫無助于降低民眾口鼻吸入肺泡的霾,給霧霾換個好聽的名字或者換一種身份,比如去掉其環境污染的標簽將之歸類為自然災害,對治霾的貢獻度亦遠遠不如關掉一家污染企業來得直接。
然而,總有一些聲音時不時試圖在說,污染企業不能說關就關,那是多少多少人的飯碗云云。這是知小不知大。的確,治理霧霾有必要綜合平衡好各方利益,監管者必須橫刀立馬,狠治污染企業,讓受害民眾得到應有的賠償、至少是污染的解除,但如果以為“治霾會讓不同收入階層的民眾對立起來”,那會犯“窩里斗”的低級錯誤,進而放跑了真正的敵人。必須認識到,霧霾是人類的共同敵人,富人不愿吸霾,世界上也沒有活該吸霾、喜歡吸霾的窮人。在人人哀嘆大霧霾的時代,更當化悲痛為力量,眾志成城,擰成一股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