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阿里巴巴已經不在每個季度的財報中提到GMV數據,2016年的馬云也在更多的演講中提到“新零售”而非電子商務。當馬云在2016年云棲大會的臺上說,明年阿里巴巴就不會再提到電子商務這個名詞,轉向新零售的時候,臺下的郭臺銘自稱:“很惶恐!”
在阿里巴巴24日公布的2016年第三財季報表中,新零售被首次提到,但不容忽略的是,盡管阿里巴巴旗下的云計算、數娛等早已超越電商成為阿里旗下增速最快的幾項業務,但支撐阿里巴巴總收入的依舊是其核心業務電子商務。
根據財報,集團當季收入達532.48億元人民幣(以下同),同比增長54%,其中核心電商業務收入同比增長45%,達465.76億元。那么在告別電商的2017年,新零售究竟是新瓶裝老酒的炒作噱頭還是會取代電商,成為阿里收入的下一個支柱?
線上遭遇最嚴監管
本財報中,阿里巴巴首次將“打假”作為專章寫入其中,并對外披露了平臺治理工作的進展。財報中顯示,平臺治理方面的持續努力,已成為超過10萬品牌對阿里巴巴信任的重要基礎。
盡管馬云曾在多個場合表態,阿里巴巴不是假貨的既得利益者,而是受害者。但受國內零售業大環境的影響,難以根治的假貨問題一直困擾著阿里巴巴,并令其多次在國際市場上受到質疑和指責,甚至一度影響了阿里巴巴的股價,阻礙著阿里巴巴的國際化戰略。
而在國內,2016年底進入立法程序的《電商法草案》中要求網絡賣家必須進行工商登記,此項規定被業內認為是針對以淘寶為代表的C2C電商平臺,也就是說一旦出臺,淘寶上的個人賣家將需要納稅,這同時也意味著國家加大了對于淘寶個人賣家的監管。
在此背景下,“打假”成為阿里巴巴一項刻不容緩的行動。事實上,阿里巴巴這一年在平臺治理方面的動作,也確實彰顯了阿里巴巴對于打假的迫切。根據阿里公布的數據顯示,利用大數據打假的阿里巴巴,主動識別且關閉售假商家、下架涉假商品,相較接到權利人投訴而下架商品的比例是16:1,而該數字在2014年還是8:1。也就是說,現在品牌權利人每次投訴要求下架一件商品的背后,阿里巴巴的大數據打假系統已經發現并主動下架了16件。
不過在2016年的雙十一晚會上,馬云在傲嬌地給出阿里巴巴利用大數據治理打假的方案之后,也無奈地認為,線上治理必須與線下打擊相結合,不能只依賴于阿里巴巴一家公司,“線下監管如果不能從源頭解決問題的話,持續生產的假貨無非是從一個平臺流轉到另一個平臺”。
零售革命回歸線下
在與假貨斗智斗勇的同時,阿里巴巴在云計算、金融以及口碑網等新業務上依然保持著火箭般的增速。財報中,來自云計算業務的營收為人民幣17.54億元(約合2.54億美元),同比增長115%。來自數字傳媒和娛樂的營收為人民幣40.63億元(約合5.85億美元),同比增長273%。
但阿里巴巴的核心業務電子商務營收為人民幣465.76億元,依舊占據了阿里巴巴集團營收的87.4%。這對于正在致力于模糊線上線下邊界、告別電子商務標簽的阿里巴巴來說,新零售的轉型似乎路仍漫漫。
不過,這份剛剛公布的財報里,新零售被再次強調,阿里巴巴認為,新零售的價值,即通過龐大的消費網絡以及大數據、新科技,阿里巴巴不斷轉變傳統零售模式,滿足消費者日益豐富的需求,全面改善提升品牌和零售商全價值鏈的效率。
其中“改變傳統零售模式”這一說法對于零售行業來說并不陌生,從電商崛起開始大量擠壓傳統零售市場開始,營收不斷被腰斬的超市、百貨和購物中心就在試圖通過改變自己的經營模式來扭轉局面,之后大批打打著拯救傳統行業的O2O被吹上了風口,又在資本寒冬成為棄兒。
然而,歷史的車輪總是驚人的相似,在線下實體店觸網逐漸被忘記的今天,阿里巴巴卻在通過“新零售”靠近線下。財報中,阿里巴巴宣布投資21億元人民幣,獲得三江購物的35%的股權(包括股份和可換股債券),幫助其試點地方超市全新的購物模式,改善購物保鮮食物的體驗;2017年1月,提出了私有化銀泰商業的建議,根據建議交易,阿里巴巴將成為銀泰的控股股東,持股比例預計增至約74%。
在本財季之前,阿里對于蘇寧、海爾等線下企業的投資也備受關注,除了阿里巴巴之外,京東、亞馬遜等其他電子商務公司也在去年加大了與線下企業的交叉。毫無疑問,在移動互聯網紅利即將到達頂峰的當下,通過線下體驗提高用戶對于平臺的粘性、挖掘更多的用戶入口已成為這些互聯網大佬們當下爭搶的重要籌碼。
此外,在這些投資的背后,馬云關于未來零售的描述將成為現實,即以前消費者可以訂購一杯飲料并要求快遞到家里,“現在你可以下單,然后飲料被送到你要去的下一個地方,這意味著庫存不再由不掌握全局的批發商控制,但需要將整個供應鏈數字化,還需要實體店來作為微型派送中心。”
顯然,這樣的模型,比此前諸多線下零售提出的觸網方式要復雜的多,但同時也意味著在移動互聯網時期崛起的線上零售將對線下的各行各業形成更深的滲透。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
尋求報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注明"轉載來源"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中研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
煩請聯系: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精彩推薦
圖片資訊
行業研究院
傳感器作為萬物互聯的基礎,在工業制造、智能汽車 、通
制藥工程是一個化學、生物學、藥學(中藥學)和工程學交
學前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會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