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供給、提升服務質量、釋放企業活力,國內游能更有魅力
戴學鋒認為,出境游的紅火,越來越使中國游客和世界充分接觸、互動,有助于中國和國外的交流,有助于國民吸收借鑒西方優秀文化、了解世界的發展;同時也有助于把中國優秀文化傳播出去,“總的來說,出境游的正向作用大于負向作用。”
但在全球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下,擴大國內旅游的“內需”顯得非常重要。那么,有沒有可能把游客留在國內消費?怎樣才能把游客留在國內呢?
“國內游有自己的獨特優勢。我們國家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旅游資源豐富獨特。熟悉的環境、熟悉的語言、社會穩定、治安良好所帶來的安全感,也是無可比擬的。”戴學鋒認為,要想把游客留在國內,首先是要擴大旅游供給。“和每年40億的旅游人次相比,幾百家5A旅游景區遠遠不夠。”戴學鋒解釋說,這當然不是說多“升格”景區就夠了,而是“要準確把握大眾旅游由初級向中高級階段演化的階段特征,把握市場需求,挖掘旅游消費熱點、開辟新的旅游領域”。戴學鋒舉例說,像近年來自駕游、休閑游等個性化旅游活動,就要加強引導;房車、郵輪、游艇等高端旅游消費也須推動。
“還要提升旅游服務質量,旅游服務要和國際接軌。”李明德說,“比如加強硬件建設,如游客咨詢中心、集散中心、停車場、通往景區道路、酒店等,讓游客吃好、睡好、行好、玩好。”事實上,國家旅游局近年來以全域旅游理念推進落實旅游供給側改革,狠抓以廁所革命為代表的旅游公共服務,游客滿意度已有明顯提升。
“政府部門也應當加快政策創新,釋放企業活力,充分利用中國龐大的旅游市場需求培育本國旅游企業品牌。”厲新建也建議。
改革供給側 適應新需求(記者手記)
旅游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個重要指標。近年來,出境游、境內游的人數均不斷增加,旅游日益成為人們休閑、消費的重要方式。但我們更應注意到,人民群眾對旅游品質的訴求不斷提高,新的需求不斷涌現,消費分層明顯加速,個性化、自助化、休閑式旅游消費漸成主流。
然而,我國旅游市場的供給,卻顯然并未跟上消費升級的步伐,旅游產品和服務難以滿足新的旅游消費要求,供求矛盾比較突出。這也是為何屢屢傳出“國內景點不給力,導致旅游冷了國內火了境外”論調的原因。準確把握當下人們旅游的特征和需求,從供給側深化改革和創新,已成為我國旅游業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
尋求報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注明"轉載來源"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中研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
煩請聯系: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精彩推薦
圖片資訊
行業研究院
隨著今年我國資源產品價格改革持續升溫,繼居民階梯電價
2016年我國醫藥檢測行業企業數量增至2476家。2012-20161
鱈魚是全世界年捕撈量最大的魚類之一,是具有重要的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