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人工智能在綜藝節目中燒起了一把“火”。全新改版的江蘇衛視《一站到底》開年之戰中,問答機器人搜狗“汪仔”戰勝對手豐莉婷,人機大戰成為最大看點;此前,《最強大腦》第四季也在2017年迎來了精彩的“人機交鋒”,百度人工智能機器人“小度”與人類“最強大腦”現場對決,收獲巨大關注。
毫無疑問,2017年人工智能將比以往更引人注目且無處不在。那么,人工智能加持的綜藝節目會不會成為2017年電視界的一股熱潮?人工智能+綜藝又能碰撞出哪些新火花?《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就此話題采訪了中國社科院新聞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凇。
如何評價人工智能在上述節目中的呈現效果?
冷凇:人工智能的引入確實給我們電視界吹來了一股創新之風。這兩檔節目中的智能機器人可以說是裝置特效和素人的一種結合。
作為裝置,其主要作用是催生懸念、刺激人的情緒變化,像《中國好聲音》的“轉椅”、《一站到底》的“掉坑”等,同時智能機器人又是一個虛擬角色,它們給觀眾的新奇感不亞于一個明星嘉賓所帶來的效果。而且,智能機器人相比真人嘉賓,比較好的一點是不存在報批、身份、檔期等問題,更具穩定性,同時不存在過高的嘉賓商演費,相反對于人工智能專利企業是一種植入式宣傳。
目前,人工智能在國內綜藝節目的應用有哪些特點?
冷凇:人工智能火爆的背后,主要是有很多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在推動,資本市場上那些估值高的公司都是有未來型產品的,因為未來有贏利潛力,才會被風投、資本看上。
隨著人工智能應用的拓展,近兩年也出現了若干檔跟人工智能有關的節目,除了上述提到的兩檔節目,還有《極客出發》《機會來了》等;在點狀設備的使用上,此前《蒙面唱將猜猜猜》的評委席上也出現了智能機器人評委,利用大數據對歌手聲紋相似度進行分析,為猜評團提供數據支撐,這是人工智能在綜藝節目中的另外一種應用模式,實際上是將大數據分析人格化了。
人工智能,從更大的范疇上講是科技服務人類,或者說科技解放人類,這是電視界一個永恒的主題。只不過,過去這類選題更多出現在央視和各地面科教頻道的專題類節目中。把科技、人工智能融入綜藝節目中,實際上是去年到今年電視節目形態的一個最大變化。綜藝節目的對抗屬性、游戲屬性、體驗屬性是其他專題類科技節目所不具備的,同時,這也說明我們電視節目的創新研發能力強了,才讓科技選題有了更好的呈現方式。
人工智能+綜藝還有哪些想象空間?
冷凇:我認為一個很重要的發展趨勢,是讓智能機器人具有獨特的性格,而不是千人一面的冰冷面孔。所謂“獨特的性格”就是在它們身上建立人格性的投射,像不同的人有自己獨特的個性一樣,機器人也有各種不同類型,如傲嬌的機器人、謙虛的機器人、知識豐富的機器人、綜藝感強的機器人等,這樣節目的可看性就會更強。
還需要關注的一點是,人工智能是非常不錯的一種廣告植入方式,未來所有相關內容的廣告都可以通過人工智能植入進去。
這幾檔節目都有一個共同的焦點——江蘇衛視,人工智能+綜藝會否成為其差異化競爭的新利器?
冷凇:今年開始一線衛視的競爭格局將發生一些新的變化,逐漸形成奪冠層加創新層的“3+2”模式。奪冠層就是湘浙滬3家衛視輪流坐莊,在周五六日分別占據霸主地位;創新層主要是北京衛視和江蘇衛視兩家,交替處于第四和第五的位置。
就創新層而言,目前處于一個獨特的相對安全的位置——前面的3個很難超越,后面的追兵趕不上來。因此,這兩家衛視在創新中更要突圍,更敢于嘗試新節目,實際來看他們兩家也是最敢于吃螃蟹的。江蘇衛視一馬當先祭出人工智能的“殺手锏”,可以說是非常獨特的招數。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
尋求報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注明"轉載來源"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中研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
煩請聯系: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精彩推薦
圖片資訊
行業研究院
隨著今年我國資源產品價格改革持續升溫,繼居民階梯電價
2016年我國醫藥檢測行業企業數量增至2476家。2012-20161
鱈魚是全世界年捕撈量最大的魚類之一,是具有重要的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