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手機“漲聲”不斷,一邊是任正非對手機增量不增效不滿意,要求提高手機利潤率,另一邊是不少互聯網手機品牌謀求漲價止損。即便是占據手機利潤90%以上的蘋果仍然不滿意,進一步提高利潤。提高利潤率原本不稀奇,但是,蘋果反常規的做法讓人大跌眼鏡,甚至有業界人士認為蘋果“太狠了”。
蘋果發“狠招”的底氣何在?
日前有報道,蘋果在今年第一季度調整庫存后,近期還聯系了供應商調整價格,希望供應商能夠降價10%~20%,包括面板廠夏普、LGD、JDI,觸控面板TPK-KY、GIS-KY,鏡頭廠玉晶光和電聲組件供貨商美律等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有句話說的好:“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與蘋果的“狠招”形成對比的是中國品牌服軟。產品提價的由頭大都是供應商零部件漲價以及匯率因素。中國企業和蘋果的對比落差為何如此大?
蘋果的底氣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品牌溢價能力。不管中國手機企業是否承認,現階段,蘋果手機依然是他們模仿和超越的對象,品牌影響力依然引領手機產業,這是手機供應鏈的信心。
其次,相對穩定的銷量規模,即便是銷量有所下滑,但是,依然是相對穩定可控的規模。反觀國產手機品牌,既有爆發式增長,又有斷崖式下跌,甚至去年高增長的OPPO、vivo宣布縮減第一季度的產能。起伏不定的競爭格局,手機品牌無法確保穩定的出貨量讓供應商沒有信心。
再次,恐怖的盈利能力,除了華為手機之外,中國絕大部分手機品牌處于盈虧邊緣,甚至互聯網手機依然虧損。而蘋果手機掌握了智能手機90%以上的利潤,2460.9億美元的現金儲備僅次于GDP世界第61位的丹麥。
充足的現金儲備提升了蘋果在與元件供應商談判的議價能力。精明的生意人很清楚,錢款可期的低價格遠比高價但遙遙無期的追債靠譜。畢竟制造業是一個供應鏈很長的產業鏈條,一個環節出問題,將影響整個供應鏈體系。
中國品牌為何只能被動跟隨?
供應鏈管理是手機品牌的命脈。有觀點認為,供應鏈的制約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小米手機2015年的整體銷量,以至于2016年,雷軍不得不親自主抓。但是,產能解決之后,小米手機缺因創新疲軟遭遇持續斷崖式下滑。另外,在接連取得創紀錄的戰績之后,樂視手機也因為供應鏈的制約,無法延續瘋長態勢,被斷糧的滋味不好受。
我們也看到,不少手機品牌下大力氣解決供應鏈問題,包括通過專利和解、投資并購,甚至高薪挖人。但是,供應鏈是一個生意鏈條,不是靠情面能解決的事情。不夸張的講,中國手機品牌在供應鏈管理方面做得不夠細致,資金拖欠問題比較嚴重,也一步步蠶食了供應商的信任,能不能持續保證穩定的供貨尚不得知,更沒有理由要求供應商降價,只能被動漲價維持利潤。
顯然,對不少手機品牌來說,被動漲價是無奈之舉,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手機產業的洗牌,特別是對品牌溢價能力不夠的互聯網品牌,消費者具備價格敏感度,將進一步降低消費者的購買欲期,無法獲得持續的競爭力。
實際上,手機圈的供應鏈之痛并非個案。除了手機圈,互聯網圈也曾經遇到供應商的問題。包括過去的京東缺乏自造血能力,長期虧損,也曾經因為供應商賬期問題備受爭議。甚至,也有不少品牌被曝受資金鏈壓力的影響,拖欠媒體公關費用,與媒體決裂。在釘科技看來,受整體大環境影響,這種拖欠供應鏈資金的風氣短時間內不會改變,供應商之痛仍將持續。
中國手機品牌如何自強?
首先,持續的精品戰略,提升整體品牌形象。中國手機品牌不是多,是太多。盡管已經有品牌退市,但是,市場競爭依然過度。而且受機海戰術的影響,各大品牌的產品線更是多樣,產品優勢不能集中,資金、資源過度分散。
有統計,僅魅族手機一年的新品就達數十款。無論是消費者還是媒體,經常看到、聽到各種手機產品發布會,媒體更是頻繁奔波在各大發布會現場,叫苦不迭。
實際上,早在2013年,余承東就制定了精品戰略,收縮產品數量、集中優勢、提升產品的用戶體驗、甚至收縮產品線。回頭看,華為的策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可以和蘋果、三星叫板的世界級手機品牌。
其次,高研發投入高回報。說中國品牌急功近利也好,研發意識不強也罷。中國品牌的整體研發投入確實太少。就連自詡國際化品牌的聯想,貿工技的商業模式備受詬病,也導致聯想整體大而不強,盈利能力疲軟,無心投入研發,近十年的研發投入不及2015年華為的一年。
盡管中國供應鏈產業相對薄弱,但是,華為憑借自主的麒麟處理器,掌握了一定的話語權。小米也在加強松果處理器的研發,尋求破解方案。
再者,去“浮夸”,腳踏實地。近年來,中國手機品牌噱頭營銷開始泛濫。比如,近期的美圖T8動不動17999的價格,實際上,沒有品牌底蘊,堪稱“搏傻式”營銷的典范。即便是有些品牌拉高高端機的價格,但是,依然靠低端機走量,維持市場占有率,提升利潤率的道路依然艱辛。
最后,增強品牌自信心和競爭持久力。企業可以把賣手機當成一門生意,賺取利潤,但是,更應該把手機當成一個可以深度參與的、精心培植的產業。這樣才能持續的帶動創新和研發投入,積累技術儲備,即便是未來更換賽道也留有籌碼。中國之所以在很多高精尖的領域遲遲不能打開局面,關鍵在于核心技術受制于人,這一波手機企業已經有了很高的基礎,需要增強產業責任心。
總體而言,對中國品牌來說,太過急功近利,以銷量和增長率論英雄。其實并非如此,高增長也意味著高風險,基礎能力不扎實的帝國不穩固。蘋果手機盡管銷量日漸下滑,但是利潤率始終穩固增長,翻過身來通過投入研發,提升核心技術,靠技術能力提升品牌溢價。因此,對中國品牌來說,不如放慢節奏,形成品牌合力,穩扎穩打,共同夯實基礎能力。
?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
尋求報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注明"轉載來源"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中研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
煩請聯系: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精彩推薦
圖片資訊
行業研究院
當下的裝配式建筑涉及的方面非常廣,影響的產業鏈的鏈條
智能馬桶蓋(也稱智能潔身器)起源于美國,最初用于醫療
智能機器人之所以叫智能機器人,這是因為它有相當發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