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類刺身鮮甜? 易感染副溶血性弧菌和諾如病毒
廣東海產豐富,廣東人喜吃海鮮,不少地區本就有吃生魚片的習慣。近年來,受外國飲食習慣的影響,很多人愛上魚類、貝類刺身,將其視為高級享受。殊不知,生食海產風險很高,可能感染諾如病毒和副溶血性弧菌。
陳謀通介紹,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種嗜鹽性食源性致病菌。而含有副溶血性弧菌的食物,主要來自海產品,如墨魚、海魚、海蝦、海蟹、海蜇,以及含鹽分較高的生鮮食品。副溶血性弧菌同樣存活能力較強,在海水中甚至在抹布和砧板上均能存活較長時間。副溶血性弧菌中毒者,多為急性起病,有腹痛、嘔吐、腹瀉等癥狀,部分病人出現洗肉水樣便或血樣便。
草莓現摘現吃過癮? 小心諾如病毒
每年的12月至次年3月為諾如病毒高發期,學校、幼兒園、單位集體食堂等單位都需嚴加防范。
據介紹,諾如病毒的食物中毒群體疫情,發病過程一般會經歷兩個階段。首先是食物被污染。“可能集體食堂的廚師先感染了病毒,在準備食物時將病毒帶入;或者菜沒有洗干凈,當中附著了病毒;又或是加工過程中出現問題,例如砧板、菜刀切了未煮的菜后又去切涼菜。”這些原因都可能引起食物中毒。
由于每個人的身體抵抗力不同,最先感染的可能只是一小部分易感人群。比如50人吃了同樣的飯菜,起初發病的僅有10多人。但由于諾如病毒感染者可通過嘔吐、糞便排泄等方式大量排出諾如病毒,病毒附著于氣溶膠顆粒后,又被其他人吸入或攝入,這樣就引起了大面積傳播。特別在封閉環境中,傳播速度非常快。
研究表明,我們的生活中存在特別容易攜帶諾如病毒的“高危食品”。排名第一的正是廣東人最鐘愛的貝類。 根據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團隊在全國范圍內多個地區抽取樣品進行檢測的結果,貝類中污染率最高的是牡蠣(廣東人最愛的生蠔),此外還有貽貝(即青口)、蛤蜊、扇貝等等。 這與貝類在過濾水體取食的過程中,會把水中致病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等過濾到體內,留在腮、腸道等部位有關。
雖然諾如病毒不以貝類為宿主,在其體內不繁殖、也不引起其致病,但貝類中的諾如病毒進入人體后,極微量的病毒數量就能讓人致病。除了貝類外,草莓等伏地生長的水果、蔬菜被污染率也較高,主要原因是以糞便施肥或污水灌溉時被病毒污染。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
尋求報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注明"轉載來源"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中研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
煩請聯系: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精彩推薦
圖片資訊
行業研究院
房地產行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個國家和地區
當下的裝配式建筑涉及的方面非常廣,影響的產業鏈的鏈條
智能馬桶蓋(也稱智能潔身器)起源于美國,最初用于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