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中國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更是成都奮力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關鍵一年。
?
撐起“國家中心城市”這座摩天大廈,“經濟中心”無疑是基石,基石越厚,大廈越穩。目前,成都已明確建設西部經濟中心的重點——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全國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服務業核心城市和都市現代農業示范城市。
作為實體經濟的核心,工業無疑是城市強盛的根基。得益于一年來大刀闊斧地推進“工業強基”行動,成都工業經濟不僅實現穩步回升,更推動全市經濟發展呈現“穩中向好、活力增強”的良好態勢。
數據顯示,2016年,成都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22萬億元,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首次突破萬億。工業投資、技改投資分別增長41%、38.7%,兩大投資指標增速均為副省級城市第一。
強基礎、擴規模、優結構。一年來,成都大動作不斷,外資西進、內資西移趨勢明顯,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愛基,凈值,資訊)占比提升,成都展現出的強力后勁令人驚喜,“工業強基”的作用得到凸顯。
眼下,中國經濟已經站到了新的歷史方位上,被寄予厚望的成都必將有新作為。這座新晉“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將如何行動?挑大梁的工業還將釋放哪些能量?穩中求進,成都值得期待。
萬億背后的“真刀真槍”
“完成工業投資2246.2億元,同比增長41%,增速分別高于全國37.4個百分點、全省30.1個百分點,完成全年目標的102.8%;417個億元以上重大項目完成投資861.71億元,完成全年計劃的164.8%,149個項目竣工投產,128個項目開工建設。”
這是成都2016年度的工業“成績單”,每項任務均超額完成,“項目”“投資”成為關鍵詞。
工業興則城市興,工業強則城市強。2016年,成都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2萬億元,同比增長7.7%。“萬億”背后必然離不開工業的“強基固本”作用。
站在新一年工作的起點來看,工業抓與不抓,效果的確大不一樣。
2月3日,春節后的首個工作日,成都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即打響“頭炮”——2017年成都確定432個億元以上重大工業項目,計劃完成投資700億元以上;一周之后,2月10日,全球第二大晶圓代工廠格羅方德豪擲100億美元,將其在中國最大和最先進的晶圓制造基地落戶成都;2月17日,總投資353億的73個重大項目集中開工……
回顧2016年,神龍汽車從簽約到第一輛標致4008下線,用時23個月,比原計劃提前13個月;中車“成都造”項目,從開工到投產,僅315天……不斷刷新的“成都速度”讓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成都發展工業的決心與實力。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成都主動對接“中國制造2025”及四川行動計劃,在國內較早啟動編制了地方制造業2025規劃,去年1月,《成都制造2025規劃》出爐。同一時間,成都舉行首次工業“競進拉練”,把各區(市)縣的重大項目拿出來“曬一曬”、“比一比”,從而形成項目引進的倒逼機制。據悉,第五次“競進拉練”已準備就緒,只等槍響。
為何成都要花大力氣發展工業?中國科學院大學經管學院教授、國家戰略創新與發展研究會副理事長呂本富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以制造業為代表的工業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龍頭,“龍頭沒了,何來經濟發展的動力?”
放眼全球,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城市已用數百年發展歷史證明了工業是實體經濟的核心。對進入新常態的中國而言,2017年要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振興實體經濟。因此,成都抓工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難度也不小。
記者注意到,相較于東部沿海,“發展不足”仍是西部地區面臨的普遍問題,成都也不例外。成都主要決策者曾多次公開提及“工業投資不足”是此前成都經濟增長乏力的重要原因,即使是在工業經濟表現亮眼的2016年,“工業在產業發展和城市經濟中的支撐作用還需進一步強化。”
成都市經信委黨組書記施躍華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成都的工業總體規模還不大,總量不夠就是一塊短板,在深化供給側改革的過程中,“補短板”將是成都當前和未來的重要任務。
如何“補短板”?成都的辦法是,抓住產業發展這個“命根子”,抓住項目投資這個“牛鼻子”,積極擴大有效需求。“成都現在屬于轉型初期,必須要有量的積累。”
轉型升級(愛基,凈值,資訊)的“智慧考量”
穩中求進,成都不僅需要繼續做大“底盤”,更要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那么,應該調什么、怎么調?
記者注意到,《成都制造2025規劃》對14個重點產業提出了圍繞“量質并舉”、分層推進產業梯次發展的計劃。“通過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的突破,找準主攻方向,培育新的增長點,推動產業做大做強,加快轉型升級。”
產業方向明確了,成都的招商引資工作隨之清晰,而行業龍頭的接連落地亦將推動這些產業更上層樓。
以英特爾為例,去年11月18日,總投資16億美元的英特爾ATT高端測試技術項目“駿馬”在成都正式投產,這是英特爾世界領先的“高端測試技術”首次引入中國。從響應“西部大開發”戰略入川至今,英特爾見證了電子信息產業在成都的“生根發芽”,曾任英特爾中國區執行董事的戈峻曾表示,成都是一個奇跡之地,“成都電子信息產業的崛起,正在改變世界IT版圖的格局。”
作為成都目前的四大千億產業之一,2016年,成都電子信息產業規模達到4800億元,增長3.5%。而成都對其站上萬億級臺階更是寄予厚望。《成都制造2025規劃》提出,“到2025年,電子信息主營業務收入突破2萬億元,其中,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1.2萬億元以上,建成國際知名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打造世界軟件名城,成為信息消費先導城市。”
目前,成都工業已建成包括38個行業大類的比較完善的綜合性工業體系,千億級“艦隊”中除了電子信息,還包括汽車、食品和機械產業。同時,成都還致力于打造軌道交通、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更多千億產業集群,為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筑牢根基。
數據顯示,2016年,汽車整車產量突破110萬輛,產值超過1600億元;航空航天、軌道交通、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產業保持兩位數增長,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58%。
專家指出,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工業總產值中的占比,通常可以看做一座城市產業轉型升級是否成功的標志,比重越高說明“調結構”成效越明顯。2016年,成都這一數值接近60%。
一個認可是,工信部已經批準成都創建“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欲將成都打造成為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中心、國家基于全球戰略布局的先進制造基地,“為西部地區樹立制造強市典型樣板”。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
尋求報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注明"轉載來源"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中研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
煩請聯系: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精彩推薦
圖片資訊
行業研究院
《2017-2022年版迷你冷熱箱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為中研1
《2017-2022年考試培訓項目商業計劃書》為中研普華公司B
"產業園區"是執行城市產業職能的重要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