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真的動了國產廠商的利潤蛋糕嗎?
面對蘋果獨占全球手機市場8成以上營業利潤的現狀,不少人紛紛指責是蘋果擠壓了國產手機的利潤空間。上至手機廠商高層,下至普通用戶,這種觀點在國內非常流行,似乎國產手機利潤微薄全是蘋果的錯。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我們不妨看看相關數據,探尋究竟。
另一份同樣來自Strategy Analytics的較早報告顯示,2017年全球智能機市場的總營業利潤為537億美元。其中,去年蘋果的營業利潤為449億美元,份額占比為79.2%;三星為83億美元,占比為14.6%。在國產手機廠商中,華為去年的智能機營業利潤最高,但只有9.29億美元,在全球利潤中的占比為1.6%。OPPO、vivo雙子星去年表現出色,在銷量上力壓小米緊追華為,營業利潤在全球智能機市場的占比分別為1.5%、1.3%。盡管去年在中高端市場份額上有所突破,但總體而言國產手機廠商的營業利潤仍然偏低,前三大品牌在全球智能機利潤中的占比不到5%,約合23.6億美元。而2016年蘋果手機在國內市場的銷售狀況表現很是糟糕,出現了市場占有率和銷量雙雙下降的情況。據IDC的數據顯示,蘋果手機去年全球銷量為2.154億臺,但在國內的市場占有率從2015年的13.6%降到了9.6%,銷量則從2015年的5840萬臺降至了4490萬臺,少了1350萬臺。以蘋果手機2.154億臺的銷量和449億美元的營業利潤推算,每臺智能手機為蘋果貢獻208美元左右。也就是說,2016年蘋果手機在國內市場因為銷售降低而減少了28億美元的營業利潤。
另據報道,2015年OPPO、vivo的純利潤均超過了10億美元,僅次于華為手機。以此計算,華為手機、OPPO、vivo三家2015年的純利潤至少在30億美元以上。然而國內手機三強去年的營業利潤加在一起,也不過23.6億美元。在成功搶到蘋果部分市場的情況下,三家的營業利潤不僅沒有實現增長,而且還不如2015年的純利潤高,出現了倒退現象。這表明,國產手機廠商雖然有能力搶到了蘋果的原有份額,但卻未必能獲得相應的營業利潤。其實,由于蘋果手機的高定價策略,對轉型升級中的國產手機有益。宣傳時可以用蘋果配置、親民價格這個屢試不爽的手段,事實上國產手機廠商幾乎全部都用過這個招數。最大的利好則是,蘋果手機的高定價使得國產手機也擁有了更大的利潤提升空間,這也是近年來國產手機能夠從千元機向3000元及以上市場過渡的客觀前提條件。
如此看來,蘋果動了國產手機利潤一說并無事實依據,國產手機利潤微薄應當是另有其因。
與其盯著蘋果,不如正視差距提升能力
國產手機利潤微薄的原因解釋起來也很簡單:國產手機廠商產品創造的市場總剩余較蘋果和三星要小得多,而其中的大頭又因激烈的同質競爭而被消費者拿走,也就是我們口中常常說到的國產手機性價比高。具體的表現則是,國產手機定價較低,平均單價徘徊在200美元以下,產品仍基本以配置和參數來吸引用戶。在消費者剩余較高的情況下,生產者剩余即企業的營業利潤自然就所剩無幾。這才是國產手機利潤微薄的根本原因;與之相反的是,由于其在系統優化、體驗、設計、品質等多方面的綜合表現,蘋果手機能創造更多的市場總剩余,并利用差異化和品牌文化的優勢更多地擠壓消費者剩余的空間,從而實現更高的營業利潤。因此,我們看到的是,蘋果的售價一直很高,平均價格基本都處于600美元以上,非常接近于用戶愿意支付的價格上限,從而獲得了最大的利潤空間。
不是蘋果搶去了國產手機的利潤,而是國產手機廠商自己無法創造更多的市場總剩余價值,并在分配時沒有足夠的主動權和話語權。并非只有買得便宜才是消費者剩余,品牌調性、文化認知同樣也是。剛剛去世的市場定位專家特勞特,早在數十年前就指出在充分競爭的情況下,企業之間的競爭不僅于產品,更多的是品牌認知,爭搶消費者的心智。
因此,與其總抱怨蘋果攫取了巨額利潤,不如正視自己在技術、供應鏈、品牌等的全方位差距。今后補強市場定位和品牌運營方面的短板,努力提高自身能力,這樣才有可能提升自己的利潤空間。否則即便是從蘋果手中獲得再多的市場份額,國產手機廠商也同樣難以改變現在利潤微薄的尷尬現狀。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
尋求報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注明"轉載來源"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中研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
煩請聯系: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精彩推薦
圖片資訊
行業研究院
中研普華通過對山楂茶行業長期跟蹤監測,分析山楂茶行業
美容旅游行業研究報告旨在從國家經濟和產業發展的戰略入
我國污水處理行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