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當行業有紅利時大家一起考高分,一起發財;當外界環境變得不友好時,人與人、企業和企業之間的差別就會放大。
PE圈有一個著名的段子,道盡了中國PE江湖的生存現狀:基金募集基本靠PR,判斷風口基本靠媒體,項目獲取基本靠抬價,盡職調查基本靠審計,判斷標準基本照發審,風險控制基本靠對賭,投資勇氣基本靠合投,投后管理基本靠放羊,GP收益基本靠費率,LP賺錢基本靠運氣,排名基本靠贊助費。
之所以會這樣,其實源于PE江湖的三大新常態:散戶化、VC化、頭部化。
一、散戶化
去年以來較為寬松的IPO政策,使得股權投資變得火爆起來。截至今年6月底,股權類私募基金實繳管理規模達到5.83萬億元,較去年年底增加1.5萬億元,增幅達34.8%。私募管理基金只數從去年年底的15789只增長至23473只,增幅高達48.7%。
(注:官方將私募劃分為證券、股權、創投和其他四類投資基金,本文關于PE的數據與中基協發布的關于股權投資基金的相關數據對應)
然而,從將近8000家的PE機構的組成來看,90%以上PE的管理規模在20億以內。如果再進行細分,我估計,管理規模低于10億的PE機構會是大多數。
自2014年私募被正式劃入正規部隊后,PE進入了野蠻發展期。彼時,我們看到,無論是公募、券商等奔私的金融大佬,上市公司大股東,還是娛樂明星們都紛紛加入私募行業。即使經歷了2016年監管層發起的兩輪“大清洗”,如今依然保留了將近2萬家的規模。
下一次廚房做幾道菜并不難,但是要開一家持續賺錢的餐館卻并非易事。
這一次的樂視事件中,PE散戶化現象表現的尤為強烈。很多人應該不會忘記,2015年整個市場都在瘋搶樂視體育B輪投資份額的荒誕場景(劉濤的1000萬血汗錢就是在這一輪被深套的),這跟二級市場瘋狂追逐概念股如出一轍。面對樂視的今天,不知道那些花了高昂FA費用搶到份額的PE機構作何感想?
那個以豪賭新三板著稱的某機構,曾經對外宣稱自己的年化投資收益率超過70%,并喊出了幾百億的估值,真正是驚呆了PE行業的老司機們。盡管如此,還是有很多“專業投資人”對其趨之若鶩,無數LP紛紛慷慨解囊。如今它卻打了個“骨折”,找了家老實巴交的上市公司把自己給“嫁”了。
歷史一再教育我們:莫怪騙子太狡猾,只怨自己不專業。一些明顯偏離常識的故事也能應者云集,還是因為中國PE界的散戶太多。
二、頭部化
任何行業都會經歷從野蠻發展到行業洗牌再到不斷集中的過程,投資行業也概莫能外。實際上,這兩年PE行業已經開始展露寡頭化的苗頭,好的資源正不斷向頭部機構聚集。有人戲稱,如今的PE格局是BAT以及其他機構。
從募資的角度看,且不說孫正義成立的千億美元基金,國內的也要不少像高瓴資本這樣的投資機構,管理規模也已經突破了千億(人民幣)規模。
再從投資的角度看,幾乎所有的明星項目都被人們熟知的幾家知名機構投了,大部分的PE機構只能在頭部機構看不上的項目里挑挑揀揀。其實這也正常,就像男女結婚也講究門當戶對一樣。不僅頭部機構在不斷尋找明星項目,明星項目也希望能有明星機構來給他們做背書和導入資源。
而人才的流動同樣向頭部機構匯集:優秀的人都希望能到知名機構里大展拳腳,而大部分的私募機構在人才引入上舉步維艱。
就像“獅子和羚羊”的故事里所描述的那樣,羚羊跑得快是為了防止被獅子吃掉,而獅子拼命奔跑也是為了填飽肚子才不會被自然界淘汰。
未來的PE行業也是如此,只有不斷奔跑,成為頭部才能打開更大的生存空間。
三、VC化
人們早就發現,無論從投資階段還是投資金額來看,PE和VC的界限越來越模糊。而在科技爆炸、奇點臨近的時代,一個行業會被發達的互聯網和狂熱的資本快速催熟,然后快速形成誕生獨角獸。
而大部分PE只是默默地看著這一切發生,卻幾乎完全插不上手。所以,VC早就把PE的活給干了,頭部PE們也早已到深入到前線開辟了新的戰場。
對大部分PE來說,可做的事情真的越來越少了。雖然,新一輪IPO提速又掀起了Pre-IPO投資的狂歡,但在準注冊制趨勢下,一二級市場的估值差逐漸縮窄,再加上被資本“教壞”的企業們防不勝防的“套路”,PE們不得不眼光投向其他地方。
一些機構選擇通過加強對所投企業的“投后管理”來實現管理增值,或者說通過“明星企業養成”的賦能方式獲得投資回報。
更多的機構在嘗試通過VC化的方式,將投資階段前移,時刻保持對新模式、新技術的關注,對人們消費習慣、產業升級等保持敏感,并從中從而把握投資機會。
結語
這兩年,一些做PE的朋友經常會產生一種奇怪的錯覺:很多投資機構和媒體都在一直抱怨資本寒冬來了,沒項目可投了,一副大難臨頭的感覺。實際上,這兩年整個股權投資行業一直欣欣向榮,不僅管理規模不斷擴張,投資頻率也穩定增長。
這種錯覺是怎么產生的?其實,這就好像學生年代,每次考完試,總有很多人都在抱怨題目太難了。但公布成績時卻會發現班級的優等生依然考得很棒,甚至于還拉高了班級平均分。
如今,PE行業的紅利期正在終結,行業洗牌的寒冬已然到來。PE江湖的新常態給很多生存壓力較大的小私募提出了新的挑戰,然而對PE界的優等生來說,卻是“大風越狠,我心越蕩”。
這就是,PE江湖的殘酷現實。
細分市場研究 可行性研究 商業計劃書 專項市場調研 兼并重組研究 IPO上市咨詢 產業園區規劃 十三五規劃
中研網 發現資訊的價值
研究院 掌握產業最新情報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上半年激增80%的余額寶引發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高度關注,該基金近期披露的2017年二季報卻顯示,基金投資銀行存款比例和...
鑒于羅輯思維IP效應較強,蘋果抽成與政策監管尚未明悉的情況下,羅輯思維的成功是否具有代表性值得商榷。 資本認可 ...
近幾年公募業務不斷發展壯大,券商在基金托管領域跑馬圈地速度也得以加快。就剛剛過去的一周來說,已經有2家券商先后4...
記者根據銀監會行政許可數據統計發現,年初至今,A股上市的13家全國性銀行(含5家大行、8家股份行)合計有99家支行、9...
“15五洋債”成為最新因涉嫌欺詐發行、被最高人民法院9次列為失信被執行人名單、長期停牌后復牌價格遭遇腰斬的上交所7...
載著300萬億資產一路狂進的中國金融“巨輪”迎來了一次航向的重新修正。 修正指令的發出來自于7月中旬召開的第五次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