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化可能會影響到人類所從事的工作,但目前,很難看出它會帶來一個沒有工作的世界。
自動化可能影響到人類所從事的工作,但目前,很難看出它會帶來一個沒有工作的世界。事實上,McAfee提到了他之前的公開聲明,“如果我重來一次,我會更加重視技術導致經濟結構變化的方式,減少對就業的影響。”核心現象不是凈失業。
去年,日本軟銀公司在東京開設了一家手機商店,并將其與銷售伙伴Pepper進行了合作。這并不像聽起來那么難,因為所有Pepper都是機器人。
更準確地說,軟銀將人形機器人描述為“親切、可愛,令人驚喜”。每個Pepper都配有三個多方向的輪子,一個防撞系統,多個傳感器,一對手臂,以及一個可以讓顧客輸入信息的齊胸式平板電腦。“Pepper”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使用3-D相機和兩個高清攝像頭“來識別動作并識別對話者的表情。”
這個聊天機器人可以識別快樂、悲傷、憤怒和驚奇的表情,判斷一個人的心情是好是壞——Pepper的工程師們認為,這種能力會讓“他”成為一個理想的個人助理或銷售人員。果然,現在有1萬多只Pepper在軟銀商店、必勝客、郵輪、家庭和其他地方工作。
在一個不那么焦慮的世界里,Pepper可能會被視為一種可愛的技術創新。但對許多權威人士和預言家來說,它帶來的預兆更嚴重:人類工人日漸過時。
我們生活在第二個機器時代
過去幾年里,人們普遍認為,機器人和人工智能領域的巨大進步,讓未來的我們走上了失業的道路。我們生活在《第二個機器時代》,這是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Erik Brynjolfsson和Andrew McAfee的著作的標題——在這個時代里,制造業、銷售、記賬、食品準備等各種各樣的常規工作正在穩步地自動化,甚至復雜的分析工作也將很快被取代。
例如,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在2013年進行的一項被廣泛引用的研究發現,在未來20年,美國幾乎一半的工作都面臨著完全自動化的風險。我們被告知,最終的結局是不可避免的:機器人正高歌猛進,而人類勞動力正在慢慢退出舞臺。
這種對自動化的擔憂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科技公司最近在機器人和人工智能領域取得了令人驚訝的進步,如今,它已經能夠擊敗圍棋大師,在德州擊敗冠軍,并安全地駕駛一輛汽車。我們正處在自動化的規模和范圍闊步發展的時代,這一理念無疑與硅谷的普遍感覺相一致,即我們正生活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加速創新的時代。
包括Y Combinator的Sam Altman和特斯拉的馬斯克在內的一些科技行業領袖都確信,這種失業迫在眉睫——他們正忙著思考如何為一個工作較少的世界建立一個社會保障網絡。因此,硅谷突然對所謂的“全民基本收入”產生了熱情,這種收入將自動發放給每一個公民,這樣人們在失業后就能有一些謀生的東西。
這是一個戲劇性的故事,一個關于自動化和永久失業的劃時代的故事。但它有一個主要的問題:實際上并沒有太多證據表明它正在發生。
一個關于自動化和永久失業的劃時代故事
假設你是一名舊塞斯納飛機的飛行員。你在惡劣的天氣里飛行,你看不到地平線,一個驚慌失措的乘客正在大喊,要你趕緊著陸。你會怎么做?毫無疑問:你相信你的儀表——你的高度計,你的羅盤,還有你的水平儀——讓你確定實際的方位,然后繼續飛行。
現在想象一下,你是一名經濟學家,一位驚慌失措的軟件工程師警告說,他的作品將會讓所有人都直接進入一個失業的世界。同樣肯定的是,有一些統計工具可以立即進行咨詢,以確定這種預測是否有效。如果自動化實際上是在改變美國經濟,那么兩件事將是正確的:總生產率將大幅上升,而就業將比過去更難實現。
就拿生產率來說,這是衡量經濟每小時勞動產出的指標。由于自動化使企業能夠以更少的人力生產更多的產品,因此一波自動化浪潮應該會推動生產率的提高。然而,實際上,以歷史標準衡量,過去10年里生產率的提高是非常低的。
在美國經濟的鼎盛時期,從1947年到1973年,勞動生產率以年均近3%的速度增長。自2007年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速一直保持在1.2%左右,是二戰以來最慢的增速。在過去的兩年里,生產率僅增長了0.6%——這正是人們對自動化的焦慮情緒飆升的年份。如果高效率的機器人取代了效率低下的人類,你就不會看到這一點。正如McAfee所說的那樣,“生產率的緩慢增長確實會在我們技術高速發展時出現下滑。”
如今,生產率增長放緩的部分原因可能是人類從工廠轉移到服務業崗位(歷史上服務業崗位的生產率低于工廠)。但即使在過去幾十年里制造業自動化和機器人技術已經得到了很好的發展,但其生產率增長微不足道。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的經濟學家Dean Baker說:“我敢肯定,不管是在哪里的制造業,自動化都正在發揮作用。”“但在總數上難以看到這一變化。”
就業市場也沒有顯示出一種早期機器人的跡象。失業率低于5%,許多州的雇主都在抱怨勞動力短缺,而不是勞動力過剩。雖然在大蕭條之后,數百萬美國人退出了勞動力市場,但現在他們又回來了——并且找到了工作。更令人吃驚的是,隨著勞動力市場的改善,普通工人的工資也在上漲。誠然,以歷史標準衡量,工資上漲幅度并不大,但它們的增長速度快于通脹,而且快于生產率。如果人類工人走上了快速淘汰的道路,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自動化重塑就業市場
如果自動化真的在重塑就業市場,你也會看到很多經濟學家所說的“工作流失”,即人們在失業后,從一個公司到另一個公司,從一個行業走向另一個行業。但我們看到的恰恰相反。信息技術和創新基金會的Robert Atkinson和John Wu最近發表的一篇論文顯示,“美國的職業流失水平目前處于歷史低點。”
在1950年到2000年間,在互聯網的主流化和人工智能出現的時代,流失率僅為38%。這與美國就業崗位統計數據是一致的,自2000年以來,這一數字一直在增加,而非縮短。換句話說,這不是一個巨大破壞的時期,而是美國大部分勞動力穩定得令人驚訝。如今的工作崗位與上世紀50年代的情況差不多——我們認為那個時代是工作穩定的頂峰。
這并不是說自動化和人工智能沒有對經濟產生重大影響。但這種影響遠比世界末日論預測所顯示的更為微妙和有限。例如,一項對17個國家的機器人對制造業、農業和公共事業的影響的深入研究發現,機器人確實減少了低技能工人的工作時間——但他們并沒有減少人類工作的總時間,實際上他們還提高了工資。
換句話說,自動化可能會影響到人類所從事的工作,但目前,很難看出它會帶來一個沒有工作的世界。事實上,McAfee提到了他之前的公開聲明,“如果我重來一次,我會更加重視技術導致經濟結構變化的方式,減少對就業的影響。”核心現象不是凈失業。他說:“在不同的工作中進行轉變,這是可以的。”
細分市場研究 可行性研究 商業計劃書 專項市場調研 兼并重組研究 IPO上市咨詢 產業園區規劃 十三五規劃
中研網 發現資訊的價值
研究院 掌握產業最新情報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8月23日在北京表示,中國機器人產業規模快速擴大,預計2017年將達62.8億美元。近五年2...
我國干燥設備行業已走過了20多年歷程,形成了一定的企業數量和生產規模。如今,干燥設備廣泛應用于化工、制藥、農林土...
柳工LiuGong始于1958年,國內工程機械行業知名品牌,以裝載機/挖掘機系列工程機械著稱,上市公司,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S...
The Information網站援引消息人士的說法稱,Uber近期正展開內部討論,就無人駕駛技術的開發與一家汽車廠商合作,以降...
作為2017年新興技術炒作周期的一部分,技術研究公司Gartner確定了在未來五到十年內的三個“大趨勢”,即無處不在的人4...
美國自動駕駛汽車初創企業NuTonomy首席執行官凱爾-艾格奈瑪上周五(當地時間8月18日)表示,NuTonomy計劃最快在明年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