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21年中國期刊出版業全媒體行業投資機會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
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期刊出版業全媒體市場發展面臨巨大機遇和挑戰。在市場競爭方面,期刊出版業全媒體企業數量越來越多,市場正面臨著供給與需求的不對稱,期刊出版業全媒體行業有進一步洗牌的...
出版規模不斷增加,業務板塊多元跨界。從這些數據來看,不可謂不熱鬧,不可謂不繁榮。但繁花似錦、烈火烹油的背后,我們也看到了出版業面臨的問題和隱憂。
據報道稱,本屆北京圖書訂貨會參觀人次達9.2萬,展場內外舉辦各種文化活動近千場。開卷監測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圖書零售市場總規模約803.2億元,同比增長14.55%。許多出版發行機構也都發布了自己2017年的經營數據,出版規模不斷增加,業務板塊多元跨界。從這些數據來看,不可謂不熱鬧,不可謂不繁榮。但繁花似錦、烈火烹油的背后,我們也看到了出版業面臨的問題和隱憂。
規模增長一片大好,利潤率到底漲沒漲?
從開卷近幾年發布的《全國圖書零售市場報告》來看,三年來,全國圖書零售市場規模均保持10%以上的增長,高于GDP平均增速。這里不禁有個疑問,這些規模、收入、利潤增長的背后,出版機構的利潤率又增長多少呢?因為利潤率才是出版效率最直觀表現,代表一個出版企業的盈利能力,也是一個企業在市場上得以生存的根本。
雖然各家出版企業的規模、收入、利潤都在大幅上漲,但不可忽視的是紙張成本和人力成本也在不斷上漲,而渠道供貨折扣越來越低,價格戰不斷,這使得出版企業的利潤上漲的比例趕不上收入上漲的比例,導致利潤率越來越低。
近幾年,有一些出版機構為了快速在圖書零售市場上打響品牌,采取了“鋪規模”的發展策略。對于急于在某個領域迅速打開局面的出版機構來說,這種發展模式似乎無可厚非。但從整個出版產業的角度來看,片面追求規模增長的發展方式弊大于利。這樣“大躍進”式的規模增長明顯不能長久維系一個出版機構的持續發展。
出版社一方面肩負文化傳承使命,要追求社會效益;另一方面轉企改制之成為企業后,要參與激烈的市場競爭,出版企業要有競爭力必須先有規模,但這種規模不應是盲目的出版規模,而是在專業化的基礎上拓展規模。
近年來,提質增效,從出版大國向出版強國邁進成為出版業的普遍發展共識。社會主義強國不是敲鑼打鼓能夠建成的,出版強國也不是規模堆起來的。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成“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情況下,出版業的供給側改革迫在眉睫。這種改革需要深挖市場潛在需求,牢記出版初心,提升出版質量,遵循出版規律,減少無效供給,提倡出版機構之間高質量的差異化競爭。
出版機構身不由己,被裹挾著前行
電商渠道崛起,其對讀者購買習慣的深刻影響和超越時間空間限制的銷售形式讓圖書零售產生了巨大的增量。電商渠道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已經不言而喻。誰敢忽視電商的力量,無異于是自尋死路。從出版業的角度來看,電商長久以來對供貨折扣的壓縮使得出版機構苦不堪言,不參加是“等死”,參加是“找死”。
從數字閱讀誕生之日起,出版業就一直被新技術和新思潮影響并裹挾著前行。轉型升級、互聯網+、知識付費……出版機構還沒有搞清楚這個新鮮概念的來龍去脈,另一個嶄新提法撲面而來。對于這些新玩法,出版機構趨之若鶩,許多出版機構不斷放低身段尋求合作,喪失主動權。究其根本,還是因為沒有好的、獨創性的內容支撐,產品的可替代性太強。
還有一些出版機構大力投入資金自主研發,雖然自主研發是出版融合發展的有益探索和嘗試,但出版業無論從人才和技術都跟不上互聯網企業的步伐。
當前,進行業態創新和多元化經營成為當前出版業快速發展的一種擴張模式,多元經營是一種擴展主業、補充主業、延伸主業的發展思路,而不是背離主業甚至損傷主業的做法。
但由于出版業利潤的日趨變薄,內容為主導的理念往往會在利益面前失去堅守,從而使一些出版企業的主業漸失市場凝聚力和核心競爭力。一味地去迎合多元經營,長此以往將會導致主業發展與多元經營失重。
許多出版人不禁發問,為什么不能謹守專業分工?的確,專業的人應該做專業的事情啊!再好的技術商也需要優質的內容;再好的渠道商也需要優質的產品。出版人在概念和玩法的應接不暇中越發需要堅守出版初心和出版本質。
暢銷新書缺失,內容創新能力不足
出版機構的核心是內容,只有不間斷的好的內容輸出,才是出版機構的價值所在。但目前的圖書市場上,現象級新書缺失,新書貢獻率下降,創新能力明顯不足。
2018北京圖書訂貨會期間,產業數據監測機構、電商渠道、行業媒體等均發布了各類暢銷書榜及圖書評選活動結果。開卷的年度暢銷榜分為三類——虛構類、非虛構類和少兒類,共計30種圖書產品,其中只有5種是新書,這是20年來新書上榜品種最低的一年,且這5種新書中,《笑貓日記·櫻花巷的秘密》《我不》《未來簡史》3種是暢銷系列或暢銷書作者的新作或續作,并不屬于完全意義上的創新圖書。
2017年,新書品種共20.4萬種。10年來,新書出版效率持續下降,已從2008年的1.86下降至2017年的1.52。新書兩級分化嚴重,1%的新書品種創造了49.54%的碼洋,可見大多數新書并沒有得到讀者和市場的足夠重視。顯然,出版業此前通過品種投入就能獲得效益增長的時代已然結束,規模型增長不可持續。
中國出版業的發展正處于戰略機遇期,前景看好。但在出版繁榮的背后,創新能力不足,“無效出版”嚴重;出版品種效益不高,同質化現象、跟風炒作現象突出:一方面為哄搶市場盲目上品種,致使選題重復率高,對培育長期市場缺乏耐心,眾多品種,良莠不齊,魚龍混雜,大量圖書積壓庫房,造成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
內容始終是出版產業的根本和靈魂,以好的、創新性強的內容為分水嶺,出版機構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將呈現兩極分化態勢,創新能力不足的出版機構和編輯將會越來越難熬。
細分市場研究 可行性研究 商業計劃書 專項市場調研 兼并重組研究 IPO上市咨詢 產業園區規劃 十三五規劃
中研網 發現資訊的價值
研究院 掌握產業最新情報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互聯網+”時代,網絡成為經濟社會運行的基礎設施,互聯網信息技術成為各行各業共同的技術基礎,融合發展成為產業發...
數字出版產業迅猛發展,已成為新聞出版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在出版業轉型過程中,版權資產作為出版機構...
對“紙書必死”、“電子書終將取代紙書”的言論,相信出版行業及熱愛閱讀的人士都不陌生,久而久之,在一些人的腦海中...
12日,“新時代書刊數字發行研討會”在京舉行。多位出版界專家學者現場圍繞書刊數字發行等話題進行討論,共話出版業改...
互聯網沖擊、自媒體時代、碎片閱讀、數字化出版,多種因素給傳統出版企業帶來現實的生存壓力。在全國外語圖書市場整體...
1月10日上午,由中國出版協會主辦、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和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協辦的2017中國出版年會在京舉行。此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