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23年石油天然氣產業深度調研及未來發展現狀趨勢預測報告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石油天然氣行業研究報告就是為了解行情、分析環境提供依據,是企業了解市場和把握發展方向的重要手段,是輔助企業決...
從夏季開始價格連漲,到入冬后“氣喘吁吁”,天然氣市場全年爆發式增長,全國天然氣消費量增幅達到17%。這個增量相當于前5年年均增量的兩倍以上,并刷新了我國天然氣消費增量的紀錄。
在這一片火熱的背后,尤其需要我們冷靜思考:為什么這一年會出現氣緊?如何理性審視攀升的對外依存度?如何在當前形勢下謀劃天然氣市場的景氣發展?
從“峰高谷深”到“有峰無谷”,如何理性看待“氣緊”新變化
2017年4月以來,我國天然氣市場走出了一個“有峰無谷”的奇特曲線。8月,是我國天然氣需求的傳統低谷期,消費量卻逆勢飆漲,超過30%。在11月前,天然氣消費量就增長了18.7%。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第四季度,消費增速更是高達18.2%,較2016年同期增加104億立方米。
夏季的谷沒有了,而冬季的峰卻更高,甚至一度“氣緊”。對此,我們應如何理性看待?
歷史地看,我國天然氣發展一直是以峰谷差的獨特形態存在的。在2000年至2013年間,我國天然氣產業高速發展,迎來黃金時代。供求也由于冬季高需求和夏季低需求而首度出現峰谷現象。2014年以來,我國天然氣市場步入高速增長后的爬坡期。受宏觀經濟增速放緩、替代能源競爭加劇等因素影響,天然氣需求增速跌至個位數,但季節性供需矛盾卻日益突出,“峰高谷深”,峰谷差逐年加大。
2017年4月以來,一改近幾年的“峰高谷深”而呈現“有峰無谷”,有著更為深層的原因。
總體來看,需求端的天然氣消費高速增長,是拉動供求曲線飆升的主要動力。過去一年,因為經濟回暖,特別是門站價格下調的傳導到位,使得用氣經濟性及積極性明顯提升,再加上國家環保政策、控霾方案的大力推動,導致用氣需求突然增長。
具體來看,夏季谷底消失,直接原因是工業用氣、發電用氣和化工用氣大幅增長。夏季是傳統淡季,由于冬季會受到“壓非保民”政策影響,所以工業、發電和化工等進入用氣高峰。數據也顯示,工業用氣增長比上年上升18.4個百分點,發電用氣增長比上年上升12.2%,化工用氣比上年增長9.2%。這三塊非民需求成為淡季不淡的增氣主力。
冬季用氣高峰居高不下,“煤改氣”是一個關鍵因素
2017年是國家《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目標年份,各地紛紛加大“煤改氣”力度。按《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到當年10月底,京津冀大氣傳輸通道“2+26”城市完成以電代煤、以氣代煤300萬戶以上,有些省市超計劃進度完成任務。根據熱能專家姚強的估計,由于“煤改氣”的超速進展,整個冬天將新增天然氣需求量50億立方米左右,日均需求增量4200萬立方米,這造成了供需缺口的進一步加大。
長期來看,近些年能源清潔化漸成潮流。巴黎氣候大會后,我國加快政策層面對天然氣使用的鼓勵和引導,從《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打響藍天保衛戰到《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天然氣消費在能源中的比重增加到10%等政策的推出,天然氣迎來發展的中長期“風口”。專家預言,作為從煤炭到新能源的過渡能源,在未來的15到20年,天然氣將在比例和消費份額上逐漸增加,成為“明星能源”。
對外依存度從“緩升”到“猛增”,如何打造高質量供氣新格局
這個冬天,牽動天然氣神經的不只需求,還有人們對于對外依存度的擔憂。
根據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數據,2017年我國對外依存度達到近40%,為近10年來的歷史峰值。翻看近幾年數據,不難看出,2013年至2015年對外依存度以不到1%的低速增長,而2016年則從上一年的32.7%猛增到36.6%,并進一步飆升至2017年的39.9%。
從緩升到猛增,短短幾年,我國的對外依存度就從“小步走”變成了“快步跑”。這給天然氣供應鏈上的各方帶來巨大壓力,保障能源安全,應如何打造出具有我國特色的高質量供氣體系?
向內,提升自產能力是根本。這是我國天然氣生產企業的責任和擔當。我國天然氣上產潛力巨大。天然氣勘探處于早中期階段,數據顯示,全國常規天然氣可采資源量48.4萬億立方米,非常規天然氣可采資源量36.3萬億立方米。
除了資源底氣,我國天然氣上游企業還具備增產能力。數據顯示,上游企業產量近年持續增長,2017年比上年增長9.8%,較2016年高出8.2個百分點。占近七成產量的中國石油實現歷史性跨越,產量首破1000億立方米。值得一提的是,在非常規領域也實現了突破,中國石油長寧—威遠國家級頁巖氣示范區2017年頁巖氣產量超30億立方米;中國石化涪陵頁巖氣超過60億立方米。
向外,增強安全穩定進口能力是關鍵。進口氣在我國天然氣未來的高速增長消費格局里,仍需做加法。目前的境外氣構成中,包括管道氣和LNG。其中管道氣,中亞氣占比九成以上。如何確保外采管道氣安穩保供,需要長期籌劃。一方面通過商務合同、政府間外交等手段強化、鞏固合作關系;另一方面加快外采多元化步伐,我國從俄羅斯、緬甸進口的天然氣供應在量上和價上需進一步商談。
LNG是現實可行的力量。近年LNG異軍突起,成為保供期黑馬,2017年占據54%的份額,比上年增速39%。但要高質量提升LNG保供能力,必須處理好接收站建設和突破“亞洲溢價”困局。
針對當下氣緊形勢,有專家指出,供應端應發揮產業整體優勢,求同存異,打破聯供瓶頸,實現高質量保供。
早前在冬供緊要時期,中國石油已利用其管網系統將供應華南的部分天然氣調配至北方,中國海油則利用華南地區的海上氣和LNG,通過廣東管網為中國石油廣東用戶供應該部分天然氣,進而實現全國保供。這種“南北串氣”引來掌聲一片。市場認為,這種合作保供的方式為促進更大范圍的管道互聯互通、資源平衡開了好頭。未來政府和行業應加強引導,并在政策上給予支持,推動聯合保供在采暖季形成常態化。
從“氣緊”到“景氣”,如何讓“有形之手”和“無形之手”握緊
2017年,有一類現象,耐人尋味。8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通知,從2017年9月1日起,非居民用天然氣基準門站價格每千立方米降低100元。十幾天后,中國石油在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首次進行管道氣網上競價,最終全部以20%最高價格頂格完成。
細分市場研究 可行性研究 商業計劃書 專項市場調研 兼并重組研究 IPO上市咨詢 產業園區規劃 十三五規劃
中研網 發現資訊的價值
研究院 掌握產業最新情報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參考消息稱,中國目前正在加緊對南海可燃冰的開發利用,并且日本、美國和印度等國也在積極進行這方面的探索。美媒稱,...
國內成品油價格走勢如何?國際原油價格受美元走強及美國原油產量增加影響,自2月2日收盤便開啟跌勢,連續6日下滑后,2...
國際原油價格受美元走強及美國原油產量增加影響,自2月2日收盤便開啟跌勢,連續6日下滑后,國內成品油調價呈現寬幅的2...
2月22日,鈷業股早盤表現強勢,洛陽鉬業直線封漲停,華友鈷業大漲6%股價創歷史新高,寒銳鈷業大漲5%。港股有色鈷板2...
節前,國內環氧丙烷市場行情穩中小幅探漲,主要由于華東某大廠遠途貨源暫停交割,華東地區剛需集中采購,環丙工廠接單...
阿聯酋石油部長馬茲魯伊(bin Mohammedal-Mazroui)在周二于倫敦發表講話時呼吁人們對石油行業進行投資,原因是石油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