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農業的發展依賴于農業高科技水平,科技水平的研發又是由科研人員創造的。由于我國農業從業人員多數是年齡在五十歲左右的農民,知識水平較低,高新技術接受能力較弱。因此,智慧農業的發展亟需一批高素質的科研人員和科技推廣人員。建議建立人才吸引機制,鼓勵專業人
智慧農業的發展依賴于農業高科技水平,科技水平的研發又是由科研人員創造的。由于我國農業從業人員多數是年齡在五十歲左右的農民,知識水平較低,高新技術接受能力較弱。因此,智慧農業的發展亟需一批高素質的科研人員和科技推廣人員。建議建立人才吸引機制,鼓勵專業人才投身智慧農業建設;組織培訓,培養智慧農業實用人才。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2023-2028年智慧農業行業競爭格局及“十四五”企業投資戰略研究報告》分析得知,“十四五”時期,中國農業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在新的世紀里,中國農業將逐步由傳統農業向市場化、科技化和生態化農業轉變,從而實現中國農業的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預計2028年中國智慧農業行業企業數量達到46787家,同比增長21.3%。
圖表:2023-2028年中國智慧農業行業供給預測分析
數據來源:中研普華研究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糧食產量“十二連增”,蔬菜、水果、肉類、禽蛋、水產品的人均占有量也排在世界前列,但代價不菲。一是化肥農藥濫用、地下水資源超采以及過度消耗土壤肥力,導致生態環境惡化,食品安全問題凸顯;二是粗放經營,導致農業競爭力不強,出現農業增產、進口增加與庫存增量的“三量齊增”現象,越來越多低端農產品滯銷。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大力發展以運用智能設備、物聯網、云計算與大數據等先進技術為主要手段的智慧農業。
一、升級生產領域,由人工走向智能
在種植、養殖生產作業環節,擺脫人力依賴,構建集環境生理監控、作物模型分析和調節為一體的農業生產自動化系統和平臺,根據自然生態條件改進農業生產工藝,進行農產品差異化生產;在食品安全環節,構建農產品溯源系統,將農產品生產、加工等過程的各種相關信息進行記錄并存儲,并能通過食品識別號在網絡上對農產品進行查詢認證,追溯全程信息;在生產管理環節,特別是一些農墾墾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大型農場等單位,智能設施與互聯網廣泛應用于農業測土配方、茬口作業計劃以及農場生產資料管理等生產計劃系統,提能。
二、升級經營領域,突出個性化與差異性營銷方式
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的應用,打破農業市場的時空地理限制,農資采購和農產品流通等數據將會得到實時監測和傳遞,有效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目前一些地區特色品牌農產品開始在主流電商平臺開辟專區,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有實力的通過自營基地、自建網站、自主配送的方式打造一體化農產品經營體系,促進農產品市場化營銷和品牌化運營,預示農業經營將向訂單化、流程化、網絡化轉變,個性化與差異性的定制農業營銷方式將廣泛興起。所謂定制農業,就是根據市場和消費者特定需求而專門生產農產品,滿足有特別偏好的消費者需求。此外,近年來各地興起農業休閑旅游、農家樂熱潮,旨在通過網站、線上宣傳等渠道推廣、銷售休閑旅游產品,并為旅客提供個性化旅游服務,成為農民增收新途徑和農村經濟新業態。
三、升級服務領域,提供、動態、科學的信息服務
在黑龍江等地區,已經試點應用基于北斗的農機調度服務系統;一些地區通過室外大屏幕、手機終端等這些靈活便捷的信息傳播形式向農戶提供氣象、災害預警和公共社會信息服務,有效地解決“信息服務后一公里”問題。面向“三農”的信息服務為農業經營者傳播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知識、生產管理信息以及農業科技咨詢服務,引導、農業專業合作社和農戶經營好自己的農業生產系統與營銷活動,提高農業生產管理決策水平,增強市場抗風險能力,做好節本增效、提高收益。同時,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也推進農業管理數字化和現代化,促進農業管理和透明,提高農業部門的行政效能。智慧農業實現農業精細化、化、綠色化發展。
四、實現精細化,保障資源節約、產品安全
一方面,借助科技手段對不同的農業生產對象實施化操作,在滿足作物生長需要的同時,保障資源節約又避免環境污染。另一方面,實施農業生產環境、生產過程及生產產品的標準化,保障產品安全。生產環境標準化是指通過智能化設備對土壤、大氣環境、水環境狀況實時動態監控,使之符合農業生產環境標準;生產過程標準化是指生產的各個環節按照一定技術經濟標準和規范要求通過智能化設備進行生產,保障農產品品質統一;生產產品標準化是指通過智能化設備實時地檢測農產品品質,保障終農產品符合相應的質量標準。
五、實現化,提高農業效率,提升農業競爭力
云計算、農業大數據讓農業經營者便捷靈活地掌握天氣變化數據、市場供需數據、農作物生長數據等等,準確判斷農作物是否該施肥、澆水或打藥,避免了因自然因素造成的產量下降,提高了農業生產對自然環境風險的應對能力;通過智能設施合理安排用工用時用地,減少勞動和土地使用成本,促進農業生產組織化,提高勞動生產效率。互聯網與農業的深度融合,使得諸如農產品電商、土地流轉平臺、農業大數據、農業物聯網等農業市場創新商業模式持續涌現,大大降低信息搜索、經營管理的成本。引導和支持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和聯合,促進農產品生產、流通、加工、儲運、銷售、服務等農業相關產業緊密鏈接,農業土地、勞動、資本、技術等要素資源得到有效組織和配置,使產業、要素集聚從量的集合到質的激變,從而再造整個農業產業鏈,實現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滲透、融合發展,提升農業競爭力。
六、實現綠色化,推動資源永續利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必須確立發展綠色農業就是保護生態的觀念。智慧農業作為集保護生態、發展生產為一體的農業生產模式,通過對農業精細化生產,實施測土配方施肥、農藥科學施用、農業節水灌溉,推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達到合理利用農業資源、減少污染、改善生態環境,即保護好青山綠水,又實現產品綠色安全。借助互聯網及二維碼等技術,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臺,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過程監管體系,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綠色與安全”。利用衛星搭載高精度感知設備,構建農業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精細獲取土壤、墑情、水文等農業資源信息,匹配農業資源調度專家系統,實現農業環境綜合治理、全國水土保持規劃、農業生態保護和修復的科學決策,加快形成資源利用、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的農業發展新格局。
關注公眾號
免費獲取更多報告節選
免費咨詢行業專家
2023-2028年智慧農業行業競爭格局及“十四五”企業投資戰略研究報告
“十四五”規劃時處重要戰略機遇期和“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期,具有繼往開來的里程碑意義。從外部環境看,當前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在這個變局中,世界經濟中...
查看詳情
智慧農業上游衛星導航系統代表性企業主要包括北斗星通、華測導航、中海達、華力創通等;集成電路代表企業主要包括中芯...
探索和發展生態水利工程學,需要鼓勵多學科的合作與融合;需要積極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立足自主創新;需要在工程示范...
聚碳酸酯市場發展如何?聚碳酸酯(簡稱PC)是分子鏈中含有碳酸酯基的高分子聚合材料,其具有良好的抗沖擊性能、高阻燃P...
ICU行業發展現狀調研分析ICU即重癥加強護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又稱加強監護病房綜合治療室,治療、護理I...
現代科技再發達,也不能完全凈化。總會留有一定的對人類和生物的慢性累加式綜合侵害。它導致的后果無異于人類慢性自殺...
小家電行業的技術門檻不高,成本也相對較低。種種特性決定其行業的靈活性,可以很快地響應消費市場的新需求。經過疫情...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