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業務領域的不斷拓展,監測中心以發展監測與評價技術為基礎,以監測業務化為核心,以滿足國家海洋環境管理需求為導向,形成了海洋生態一海域使用一環境綜合監測的能力。
目前,我國已形成國家、省、市、縣4級環境監測網絡,共有專業、行業監測站4800多個,其中環保系統2200多個監測站,行業監測站2600多個。開展海洋環境監測的300多個,主要隸屬于國家海洋局、地方省市等。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海洋環境監測工作起步較晚,在監測內容、技術手段以及科學預報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總體技術水平依然相對滯后。
海洋是生命的發源地,其中孕育著種類繁多的海洋生物和總量龐大的礦產資源,每年為人類提供大量物產補給,由此,海洋環境監測工作的意義十分重大。隨著人類社會經濟活動不斷增大,過度捕撈、污水排放等人類活動給近岸海洋生態環境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破壞,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增強海洋環境監測迫在眉睫。
近年來,隨著業務領域的不斷拓展,監測中心以發展監測與評價技術為基礎,以監測業務化為核心,以滿足國家海洋環境管理需求為導向,形成了海洋生態一海域使用一環境綜合監測的能力。監測中心編制的各類監測產品為國家或區域海洋經濟發展規劃、海洋功能區劃、重點海域環境保護規劃的制定,海洋環境災害減輕對策的提出,以及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行動的決策等均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目前,監測中心正逐步發展成為監測人員崗位化、監測工作業務化、監測組織系統化、監測服務社會化的國家級專業化權威性社會化機構。
“全球海洋立體觀測網”,就是要集合海洋空間、環境、生態、資源等各類數據,整合先進的海洋觀測技術及手段,實現高密度、多要素、全天候、全自動的全球海洋立體觀測。它將在海洋經濟發展、海洋科學研究、海洋防災減災、海洋污染防治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等多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目前,全國已形成國家、省、市、縣4級環境監測網絡,共有專業、行業監測站4800多個,其中環保系統2200多個監測站,行業監測站2600多個。開展海洋環境監測的300多個,主要隸屬于國家海洋局、海軍、地方省市。
據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4-2028年中國海洋環境監測行業全景調研與投資發展預測報告》分析
第二章 中國海洋環境監測行業運行分析
第一節 中國海洋環境監測行業發展狀況分析
一、中國海洋環境監測行業發展階段
過去,海洋生態環境監管主要依靠船舶巡航、調查監測等手段,監管頻次和效能十分有限,而且容易受到海況、天氣、船舶硬件等影響。隨著科學技術的持續發展,我國海洋環境監管手段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如今,海洋生態環境監管創新應用了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航跡數據、海洋傾倒區監測數據等,開發了海洋傾廢監管系統,在辦公室和電腦前就能及時發現疑似違規傾倒廢棄物的船舶線索,并向中國海警局推送線索,實現了海洋傾廢活動的非現場監管。
中國海警局注重科技賦能,構建了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工作的“陸海空”立體監管模式,比如深化“互聯網+”傾廢執法監管,構建“生態云”平臺等,及時發現并處置違法違規的傾廢活動;綜合運用小目標雷達、視頻監控、船舶動態監控等系統,及時掌握海上情況變化,協調相關部門定期開展重點海域衛星遙感監測,強化重點部位和目標監控等。利用無人機對海灣內的重要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岸灘垃圾分布情況等開展監測,及時獲取有關信息。
各地也在創新海洋監管手段,比如福建省定期調度無人機和岸基攝像,對重點區域的海漂垃圾、陸源入海污染物進行監測;浙江省建設實施“數字鳥島”智慧監測體系,遠程實時監測中華鳳頭燕鷗等鳥類,實現了鳥類保護的數字化和智慧化。
2023年8月9日,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環境減災二號F星。生態環境部將會同相關科研院所和沿海地區,用好環境減災二號F星等監管信息數據源和其他監管新技術,為應對突發環境事件、污染事故和重點風險源調查等提供技術支撐,提升海洋生態環境治理能力。
二、中國海洋環境監測行業發展總體概況
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2022年以來,我國以美麗海灣建設為主線,以海洋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推動海洋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
2022年,一類水質海域面積占我國管轄海域面積的97.4%;近岸海域水質優良(一、二類)面積比例為81.9%,同比上升0.6個百分點;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總體改善。遼寧、江蘇、海南等8個沿海省份印發省級美麗海灣建設方案或建設要求。《“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提出的6項指標和1682項重點任務措施整體進展順利。根據2022年近岸海域水質監測評價結果,283個海灣中,有144個海灣水質優良面積比例超過85%,有90個海灣水質優良面積比例較2021年提升。
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黃海北部、長江口、杭州灣和珠江口等近岸海域仍存在劣四類水質分布,主要超標指標為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海洋氮磷污染來源廣泛復雜、陸海壓力疊加,將按照有關規劃計劃作出的安排部署,強化沿海城鎮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建設等重點任務,加快推進《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實施,持續推進入海河流總氮削減工程等措施,逐步改善近岸海域生態環境質量。
三、中國海洋環境監測行業發展特點分析
海洋環境監測主要業務領域包括:全國近岸海域生態監控區監測、赤潮監控區監測、陸源入海排污口監測、污染現狀與趨勢性監測、海域使用動態監視監測、主要海洋功能區監測以及監測質量控制與質量保證等,同時還開展涉及海洋環境保護、海域使用管理等領域的基礎科學研究和相關技術的開發工作。
四、中國海洋環境監測服務市場分析
在海洋環境保護的實踐中,海洋環境監測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海洋環境保護的重要工具,海洋環境監測不僅為制定海洋環境保護政策、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據,也為滿足廣大公眾環境知情權提供了依據。
目前,我國海洋環境監測包括了監測船舶、在線監測設備、視頻監測設備及衛星、航空遙感設備等多種技術手段。但是,由于設備成本高、故障率高、專業人才缺乏等因素,海洋生態環境在線、視頻、遙感等高新技術應用還較為滯后,很多環境監測站只能進行常規監測,與海洋環境監測的實際需求還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強化基層監測能力建設,鼓勵高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對提升當前我國海洋環境監測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我國也正以積極地態度參與全球的海洋環境保護工作,在擴大自身影響的同時,認真借鑒和引進國外先進經驗和技術,促進本國海洋環境保護能力的提升。我國海洋環境保護國際合作包括與周邊或其他沿海國家政府間的雙邊或多邊合作、與國際組織或區域性組織的合作以及與沿海國家海洋環境研究機構、高等院校的合作等。
海洋環境監測行業研究報告旨在從國家經濟和產業發展的戰略入手,分析海洋環境監測未來的政策走向和監管體制的發展趨勢,挖掘海洋環境監測行業的市場潛力,基于重點細分市場領域的深度研究,提供對產業規模、產業結構、區域結構、市場競爭、產業盈利水平等多個角度市場變化的生動描繪,清晰發展方向。
欲了解更多關于海洋環境監測行業的市場數據及未來行業投資前景,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4-2028年中國海洋環境監測行業全景調研與投資發展預測報告》。
關注公眾號
免費獲取更多報告節選
免費咨詢行業專家
2024-2028年中國海洋環境監測行業全景調研與投資發展預測報告
海洋環境監測主要業務領域包括:全國近岸海域生態監控區監測、赤潮監控區監測、陸源入海排污口監測、污染現狀與趨勢性監測、海域使用動態監視監測、主要海洋功能區監測以及監測質量控制與質量保...
查看詳情
白銀是一種金屬單質,元素符號為Ag,具有富延展性,是導熱、導電性能很好的金屬。白銀,即銀,因其色白,故稱白銀,與...
不銹鋼行業不銹鋼(Stainless Steel)根據GB/T20878-2007中定義是以不銹、耐蝕性為主要特性,且鉻含量至少為10.5%1...
今年以來,酒店業迎來強勢復蘇今年以來,在國內消費場景恢復,出行市場需求激增背景之下,酒店業業績迎來強勢復蘇。首...
《全球快遞發展報告(2023)》:預計今年包裹業務量超2000億件國家郵政局在第五屆中國(杭州)國際快遞業大會上發布了...
我國綠色金融發展情況如何?未來發展方向是什么?在國家高度重視下,當前我國綠色金融發展迅速。我國綠色金融體系建設目...
2023年黃金價格震蕩走高,國際金價多次沖破每盎司2000美元,國內金價也達到每克480元,各大黃金品牌零售價更是突破每6...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