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7895億元,比上年增長3.5%。國家統計局貿易外經司司長于建勛表示,2024年,隨著一系列擴內需促消費政策發力顯效,消費市場在新業態新熱點帶動下實現平穩增長,服務消費需求不斷釋放,基本生活類和部分升級類商品銷售增勢較好,線上消費保持較快增長。進入2025年,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長,相關提振消費政策不斷落地落細,消費新業態新模式逐步培育壯大,消費市場擴大態勢有望得到鞏固增強。
大消費是指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一系列商品和服務的消費領域,涵蓋了食品飲料、服裝服飾、家居用品、醫療保健、文化娛樂、旅游出行等多個方面。它是經濟活動中最為活躍的部分之一,直接反映了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高低。
大消費行業具有需求穩定、市場規模龐大、消費頻次高等特點,其發展與人口結構、居民收入水平、消費觀念、社會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關。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大消費行業不斷涌現出新的業態和模式,如線上消費、體驗式消費、綠色消費等,滿足了消費者日益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需求。
在經濟結構轉型與消費升級的雙重驅動下,中國大消費行業正經歷從規模擴張向價值重構的深刻變革。政策層面,"雙循環"戰略持續深化,消費作為經濟增長主引擎的地位進一步鞏固,綠色消費、智能消費等新興領域獲得制度性支持。技術層面,人工智能、物聯網、生物技術等創新成果加速滲透消費場景,重構生產與流通鏈條。市場層面,Z世代消費群體崛起帶來需求分層,下沉市場釋放增量空間,國潮文化與全球化視野形成獨特商業生態。行業在代際更迭、技術革命與政策紅利的疊加效應下,正孕育著結構性機遇與系統性挑戰。
數字技術正在重塑消費行為的底層邏輯。虛擬現實技術突破空間限制,元宇宙電商通過沉浸式體驗重構購物場景,數字人主播與AI客服提升服務效率。生物識別技術與腦機接口的融合,使個性化推薦系統向"意念消費"演進。供應鏈端,區塊鏈技術實現商品溯源透明化,柔性制造系統滿足小批量定制需求。技術賦能不僅提升消費效率,更催生出"熬夜經濟""母嬰經濟"等場景化消費新業態,推動行業從標準化供給向精準化服務轉型。
碳中和目標倒逼消費模式綠色轉型,環保理念從政策倡導升維為商業邏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延伸至家庭儲能系統,二手交易平臺構建起"以舊換新"的循環生態。生物基材料替代傳統塑料,可降解包裝成為快消品標配。企業ESG表現直接影響消費者選擇,綠色溢價機制逐步形成。這種轉變不僅體現在產品端,更滲透至生產流程與商業模式,推動行業向低碳、循環、可持續方向系統性進化。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中國大消費行業“十五五”前景展望與未來趨勢預測報告》分析:
一線城市消費趨于飽和,縣域經濟成為新增長極。下沉市場催生出"小鎮青年"專屬消費圖譜,縣域商業體系與農產品上行通道加速融合。跨境消費呈現雙向流動,本土品牌通過文化輸出打開海外市場,海外優質商品借力保稅倉實現本土化運營。區域化運營要求企業建立敏捷響應機制,從產品研發到渠道布局均需匹配地方特色需求,形成"一城一策"的精細化市場策略。
當下健康消費從被動防御轉向主動管理。功能性食品市場細分出抗疲勞、助睡眠等精準賽道,智能穿戴設備與健康管理服務深度融合。精神消費領域,體驗式消費場景突破物質邊界,電競酒店、劇本殺空間等業態滿足年輕群體社交需求。銀發經濟與母嬰經濟并行發展,適老化改造與早教服務成為細分市場增長點。消費行為從滿足基本需求向提升生活品質躍遷,催生出"悅己消費""情感消費"等新范式。
當前行業變革呈現多維交織特征,技術迭代加速消費場景創新,綠色轉型重構產業價值鏈,區域分化催生運營模式變革,健康需求重塑產品開發邏輯。這些趨勢既帶來市場擴容機遇,也對企業戰略定力提出更高要求。在政策引導與市場選擇的雙重作用下,行業將經歷新一輪洗牌,唯有構建技術壁壘、深耕細分市場、踐行社會責任的企業方能把握先機。
展望"十五五"時期,中國大消費行業將呈現三大演進方向。首先是價值創造維度,從追求市場份額轉向提升單位消費價值,通過技術賦能與模式創新實現質效雙升。其次是全球化布局,本土品牌依托文化自信與供應鏈優勢,參與國際競爭格局重塑。最后是社會責任履行,ESG理念深度融入商業決策,企業從經濟組織向社會價值創造者轉型。行業將在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過程中,完成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跨越,為全球消費市場貢獻東方智慧。
想要了解更多大消費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中國大消費行業“十五五”前景展望與未來趨勢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