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的最后一天,富士康科技集團董事長郭臺銘送來一份新年“大禮”:廣州市政府與富士康科技集團子公司堺顯示器制品株式會社(Sakai Display Production,以下簡稱SDP)在穗簽署合作框架協議。
當前,廣州正加速集聚高端要素,欲抓住物聯網、大數據、智能制造等下一個“風口”。2015年,亞信集團互聯網總部項目和廣州數據交易中心、中興通訊廣州研究院等先后落地。2016年,思科在廣州成立思科美國以外最大的萬物互聯、物聯網研發和智能制造研發平臺。
數據顯示,2016年1-11月,廣州電子產品制造業產值2776億元、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收入約231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8.1%、15%。亞信、微軟、思科等巨頭項目落戶帶動了一批上下游企業,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基礎。
思科合作伙伴——大同股份有限公司是臺灣首批上市企業之一,目前公司業務涉及電力、系統、消費等三大板塊,在全球擁有超過35000名員工。數月前,大同公司將目光聚焦到廣州。
“公司有興趣在番禺開展工業4.0相關服務,包括智慧制造、智慧城市基礎建設等方面。”總裁林郭文艷告訴記者,巨頭落戶主要構建信息網絡的基礎設施,而大同則為信息網絡提供機電設備以及電力規劃、節能減排等智慧服務,智慧制造、智慧城市的建設需要整條產業鏈的協作和“碰撞”。
目前,臺灣富士康一個6代低溫多晶硅廠已經導入全智能工業互聯網體系,而在廣州10.5代線生態園中,8K影像的全紀錄將會讓富士康在數據上取得更大的突破。在郭臺銘看來,這不僅是找出生產中的偏差,而是超越過去工業思維的飛躍進步。
C50天敲定項目
全球創新網絡中的“廣州雄心”
在簽約儀式的現場,身著黑色西裝打著紅色領帶的郭臺銘顯得心情很好。他打趣說道,他想到廣州來投資,但因為交通等問題沒有成行,這一等就是28年。
“28年對我來說來得太晚,我應該早點來廣州,所幸,這次從項目談判到落戶簽約不到50天,可以看到廣州政府的效率和對高科技的執著。”郭臺銘告訴記者,要把最好的技術落戶在這里。
2015年,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總收入約4.5萬億新臺幣,按照年初匯率相當于8872億元人民幣。超過同期華為、騰訊、阿里、百度四家中國頂級IT企業的營收總和。
一直以來深圳是富士康的大本營,1988年率先在深圳地區投資建廠。隨后,隨著沿海勞動力成本普遍上漲,其工廠從珠三角向長三角、環渤海以及中西部延伸。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富士康在中國大陸的科技園基地約有35個。此次為什么選擇人力和土地成本不見得有比較優勢的廣州?
其實,這是郭臺銘近期第二次公開亮相廣州。在去年11月初的“小蠻腰科技大會”上,他就表示了對羊城的喜歡:“最近有幾個大項目可能要來廣州落戶,深圳的土地有限,其實地有限是其次,最主要廣州的人才比較多。廣州是一個能把創新科技應用到生活的城市,廣州人對于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超乎了我的想象。”
數據顯示,2015年,在穗工作的諾貝爾獎獲得者6人,中國兩院院士77人。而僅在廣州開發區,便聚集了3000多名海歸,國家“千人計劃”人才56人。同時,廣州互聯國際出口帶寬超2000G,是中國內地最大的互聯網出口。僅天河就聚集了1600家互聯網企業,從這里走出了微信、網易、UC等知名企業。天河的IT互聯網從業人員,僅次于中關村。
此前眾多巨無霸級的企業已經比富士康搶先一步。去年4月,思科計劃在廣州國際創新城啟動區的核心區建設思科(廣州)智慧城項目。而在思科之前,全球領先的投資集團IDG公司透露,將在廣州建立南方總部。緊跟思科步伐的,還有2016年6月,微軟(中國)有限公司與廣州荔灣區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宣布將“微軟云暨移動技術孵化計劃-廣州云暨移動應用孵化平臺”放在廣州。
未來國家和地區經濟之間的競爭,不是發生在孤立的產業之間,而是傾向于發生在產業集聚上。
2016年以來,包括世界500強企業、央企和重點民企在內,一大批重大項目紛紛進駐廣州。從工商登記數據看,2016年1-11月,廣州新注冊企業12.4萬家,同比增長40%;注冊資本超7000億元人民幣,增長37%。其中,大型項目(注冊資本超10億元)75個,中型項目(注冊資本1-10億元)783個。
在城市規劃專家胡剛看來,廣州正在成為全球創新項目的集結地。建設樞紐型網絡城市的廣州,正從全球創新要素配置和國際產業分工中找機遇,面向全球集聚高端資源。以此激發更強的產業集聚和區域集聚效應,在全球城市體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