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師跳槽,這事兒有點像某些人離婚,越離越不珍惜,越來越沒感情。”西部一所高校的一位博士生導師,無奈地如此比喻身邊一些大學教師的頻繁跳槽。
在數千公里外,東北一所高校的長江學者張龍(化名),正在上演“離婚再婚秀”。每隔三五年,他就換一所院校,最近一次跳槽,校方支付給他6000萬元科研經費,上一位東家投入的2000萬元科研經費就此閑置,圍繞他組建的科研團隊也被迫解散。
這位教授在40多歲時評上長江學者,如今已是第三次跳槽。
毋庸置疑,高校間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動,整體上確能促進人才成長、有利于智力資源的優化組合、充分發揮作用。但與此同時,一些高校間出現的人才非正常流動,打起“挖人大戰”,消極作用也越來越不可忽視。像張龍這樣的“職業跳槽教授”,正是高校“挖人大戰”消極作用的縮影。
蜻蜓點水、狡兔三窟
“職業跳槽教授”逐利、謀官而動
“這樣的人就是鉆制度空子,讓國家資源流入自己腰包。”東北一所985高校的人事處處長告訴記者,“職業跳槽教授”大致分兩類:“蜻蜓點水”型和“狡兔三窟”型。
蜻蜓點水:一個聘期換一個單位,每所學校待三五年。“聘期一結束,立馬大抬身價,如果學校不給錢,就跳走了。你要說他違法違規,從法律上他沒問題。可你要說他沒造成傷害,怎么可能呢?”湖南一所地方院校的人事處處長向記者坦言,“蜻蜓點水”型的教授最讓人頭疼。此類教授往往資歷較深、學術水平不錯,有廣泛的社會關系,會趁著五年聘期期滿、商量續約時開出天價條件,不滿足就跳槽。
“這些人很聰明,跳到一個單位可以迅速適應,拿項目、出論文。但是我們發現,他們的科研成果往往是重復性、短期性的,自己履歷漂亮了,學校的學科建設、人才梯隊培養似乎都和他們無關。”上述人事處處長說,學校如今已經被“跳怕了”,甚至不敢對某一位教師進行長期的大量投資,“錢花下去,聘期一到人跑了,怎么辦?”
狡兔三窟:兼職東家一大堆,科研成果沒幾件。一所高校的青年學者王曉(化名)成功申請到一個國家社科項目,并成為項目主持人。靠著國家社科項目主持人的身份,他先后到好幾所普通院校任教。“先到一個地方,拿了安家費,弄到了房子,然后又到另一所學校再來一次。”
王曉原來所在高校的人事處處長說,后來學校收到一所省屬院校的信,質問這位老師的行為,“但當時人已經不在我們學校了,對方院校為了引進人才,本身很多人事手續就不規范,最后只能吃個暗虧。就連分給他的房子,產權都拿了,頂多是過幾年再出手唄。”
不少受訪者稱,一些高校教師在多個單位任職或兼職,擁有光鮮頭銜的更是“多頭聘用”,獲取多方的巨量投資,兼職身份一大堆,科研成果卻少得可憐。
一位受訪專家告訴記者,無論是“蜻蜓點水”型還是“狡兔三窟”型,目的無外乎兩種:逐利和謀官。“40歲開始跳,65歲退休,聘期一次五年,至少可以跳個三四輪,每一輪都賺一筆安家費,幾次倒手收入可不少。”還有一些人,在原有部屬高校無法謀得一官半職,兩三年間便通過工作調動的方式,跳往省屬高校擔任系副主任,不久再跳往市屬高校擔任系主任。
“金帽子”思維之害
一些地方院校成“幾連跳”重災區
“今年,有200多個學位點要啟動評估。所以各大高校都開始‘挖人’了,不少‘跳槽型’教授蠢蠢欲動。”受訪的多位高校人事工作者坦言,每當有涉及高水平師資數量的考評啟動,就會讓許多高校進入“人才動蕩期”。
“我們有一個學院院長,是青年長江學者,年薪大概40萬。前兩天,廣東一所學校開出130萬的年薪來挖他。因為博士點要開評了,想挖個‘金帽子’去增加籌碼。”一所985高校的人事處處長說。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告訴記者,“跳槽型”教授的出現有一個背景,那就是學校“挖人”存在一種短視行為,“引進就可以了,至于以后他要為學校發揮什么作用,并不考慮,主要是為了滿足人才考評指標。”
與名校相比,一些普通院校受“金帽子”思維影響更甚。
中部一所普通院校的人事干部告訴記者,省屬高校的經費主要來源于省級財政撥款,與部屬高校相比“人才少,錢更少”。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個有著“長江學者、國家杰青、千人計劃專家”等頭銜的教授,可能會給學校某個學科帶來質的轉變。
“我們不是從9變10,而是從0變1。所以我們特別愿意付出大量成本。但是,當我們把有限的經費集中花在某一兩個人才上,引回來的卻又是跳槽型的人,就會對整個教師隊伍的心態造成很大的沖擊。”這位人事干部憂心忡忡。
這樣的擔憂并非多余。記者了解到,西部一些省屬高校,在人才數量考評指標的壓力下,一方面無法拿出大量經費提高教師隊伍待遇,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花有限的經費吸引拔尖人才“沖指標”,導致教師薪酬天平嚴重傾斜,教師隊伍心態受到沖擊。
一位高校人事處處長將這樣的情況比喻成“等紅燈現象”:“本來大家都在過馬路,一群人老老實實等紅燈。突然有個人從天而降,直接就殺到了馬路對面,也沒人抓他。其他等紅燈的人就會蠢蠢欲動,覺得傻等不公平。這就對整個人才市場的公平造成了破壞。”
最令人憂心的還在于,一些地方院校在遭遇“幾連跳”后,卻無法追回損失。“就算有些人在合同沒到期的時候就跳槽了,該賠償、退回的部分有時拖一拖,也就賴掉了,多大的資源浪費!”
受訪的高校人事工作者透露,面對不合理的“挖人大戰”,目前基本還是靠道德層面的契約精神進行約束,真正能訴諸法律的少之又少,“這是最后一招,基本不會用。”
多管齊下治理“跳槽病”
完善機制·搭建平臺·調整指揮棒
受訪專家、高校管理者及一線教師認為,“職業跳槽教授”的出現,是高校人才機制不夠完善、教師信息平臺建設不健全、考核政策有調整空間的一個表征。要治“跳槽病”,需多管齊下開藥方——
首先,應為部分“人才工程”加上空間限定,避免出現“跳槽型鍍金”現象。受訪高校管理者坦言,目前諸如長江學者等人才工程都對西部有所傾斜。一些“跳槽型”教授鉆了制度的孔子,以此鍍金,在東部激烈競爭中難以獲取頭銜,就跳到西部參評,再“衣錦還鄉”。
“能不能在人才工程中加以空間限定?比如,如果是因區域照顧政策從東部跳到西部評出的長江學者,應走單獨序列,如再跳回東部,要重新進行評定。享受了區域照顧的學者,如果跳槽,頭銜就應該有空間限制。”一位受訪高校人事處長建議。
其次,搭建高校教師信息共享平臺,讓職業誠信有跡可循。“我們學校在引進人才的時候,有兩種人是堅決不要的。一是看過去的簡歷,超過兩次跳槽的,不要。二是看兼職數量,兼職過多,不要。”一所985高校人事處處長透露。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
尋求報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注明"轉載來源"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中研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
煩請聯系: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精彩推薦
圖片資訊
行業研究院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物質生活的水平不斷提出更高的要
汽車吸音棉行業研究報告主要分析了汽車吸音棉行業的國內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